分享

妻子遭婆婆“嫌弃”,丈夫一句话全网点赞:学会说话,婚姻开挂!

 张德芬空间 2023-01-17 发布于北京

本期主播丨杨枪枪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路斯哈里斯博士曾表示:多少关系毁于不会说话。

深以为然。

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就能激怒伴侣、伤害孩子、让朋友不相往来、让领导反感。

很多网友说,希望能改进自己说话的能力,但似乎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其实,世上最难的事往往有最简单的内功心法。

说话时你和TA站在一起吗?
现象学认为,每个人对周围的世界都各有其独特的知觉。
人和人看似生活在同一个场域内,其主观精神世界却各有不同。
说话时,若能从对方的立场、观点、角度出发,就和TA站在了一起,这样的沟通更有利于达成一致,创造和谐的关系氛围。
女星张歆艺生完孩子后,在家庭聚餐上表示想让孩子6-8个月时断奶,自己出去工作,换丈夫在家看孩子。
婆婆面露不悦,认为带孩子要以妈妈为主,女人要支持男人发展事业。
长辈的发难让张歆艺沉默以对。
同为演员的丈夫袁弘深知,女演员的事业黄金期很短,错过很难再有大发展。
他理解妻子内心的焦虑,也知道她有一颗不甘向上的心。
便用自己之口,对母亲说出妻子的心里话:“六个月后就可以上奶粉了,老公在外面工作,老婆在家带孩子家庭不稳定。”
老人不再言语,一场暗潮涌动的婆媳纷争消弭于无形之中。
妻子感动泪目,两人爱情更加牢固。
在家庭关系中,伴侣若能细致地体察另一半的感受,说话时能始终和伴侣站在一起,便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收获良好的亲密关系。
然而,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关系里沟通时,不是和TA站在一起,而是站到了TA的对立面,于是关系触礁了。
文慧和启明结婚5年。家里的家务、孩子的教育由文慧一人肩负。
文慧觉得很累,希望启明也能分担一些家务事,但说出口的话却总是抱怨和指责。
“我真是瞎了眼找了你这个懒汉,什么家务都不做,什么事都指望我,我是你的保姆吗?保姆还有工资领了,你给我什么了,一天到晚伺候你……”
毫无意外,文慧喋喋不休的抱怨换来的是对方变本加厉的“远离”。
鲁道夫雷德克斯在《婚姻挑战》一书里写道:沟通时愿意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比捍卫自己的角度更能让两人达成一致。

改造对方还是解决问题?
毋庸置疑,不管什么样的关系总是会发生各种矛盾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需求、看待问题的视角及处理事情的方式。
当发生冲突时,是在沟通中力证自己是对的,强迫对方改变、顺从,还是和TA一起携手解决问题就成了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
知乎网友美妮发文分享了自己和丈夫的故事。
“我习惯早睡早起,每周定时运动。但我的伴侣是一个深宅,不仅体重超标,稍微干点体力活都气喘吁吁。我让他跟我一起早起做运动,他就是不干。开始我挺生气的,认为我是为你好,你还不领我的情。后来我想通了,不再逼他改。没想到,我不管他了以后,他反而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外出运动。”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了交互原则:当别人对我们表示接纳,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行动。
当你在沟通的时候放下了改造对方的欲望,接纳对方不改变也是可以的。TA就感觉到自己被接纳了,随之也愿意做出一些行为上的调整来“回报”这种接纳。
当然,生活是很复杂的,有时仅靠在沟通中放下改造欲、接纳对方也不一定能达成一致。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你要明白,你的沟通目标始终是解决问题。
小吉和大鹏是一对同居情侣。两人平时感情极好。但大鹏有一个“小问题”让小吉特别难受。
“我从小就养成了习惯,吃完饭就把碗筷收拾好,洗干净。但大鹏总是要等到晚上睡觉前再收拾餐桌,洗刷碗盘碟子。我就特别难受。跟他说了好多次,他也不改。随他去吧,我洗完澡准备睡觉了,看到锅碗瓢盆还在那里堆着,心里就不舒服。所以我只好每次都自己收拾,时间长了,心里各种不平衡。后来我跟他说,你不是喜欢下象棋吗?你歇好了,把餐桌收拾干净,咱两还能睡前杀两盘。后来,他收拾碗碟可勤快了。”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里提到“互惠原理”:我给你一个好处,你也要给我一个好处。说话时把对方能获得的好处表达清楚,会更有利于达成一致解决问题。

会说话的万能公式
前面我们讲到说话时要跟对方站在一起,放下改造欲,致力于解决问题。
在此给大家提一个沟通的万能公式,以供在不同关系和生活情景里参考使用:
共情对方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提出能给对方带来好处的解决方案。
1、共情对方的感受
共情对方的感受既可以是当下的感受,也可以是在一个长时间段里对方的感受。
比如,孩子学习压力大,功课太多,回到家不想做作业,开始玩电子游戏逃避繁重的课业。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现在学习压力很大,今天老师又布置了不少作业吧,想想就很头疼,很想放松一下对吗?(这个时候你共情了孩子当下感受)我们都看到了,这几年你一直很努力,很上进,这个过程我们都不能替代你,但是我们知道你的不容易……(共情孩子长期的感受)”
当个体感到自己的情绪和付出都被看见了,沟通中的另一方再提出期待和要求会更容易被接受。
2、表达自己的需求
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说:我要你怎么怎么样,或我希望你怎么怎么样。
这样沟通时,你就离开了对方,站在了自己的框架内。事实上,只有当你能进入对方的框架里表达需求和期待时,对方才更容易付诸行动。
小敏的丈夫因为工作经常出门喝酒应酬,以往小敏总是用撒娇耍赖让丈夫留下来:“我要你留下来”“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你总是出去就是不爱我”,这样的沟通总是收效甚微。
因为小敏丈夫的思路框架是:我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你们过得好,才这么努力工作。妻子这样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就是无理取闹。
其实小敏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我知道你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这个家(共情对方的感受),为了我们一家人过得幸福开心,但是你的时间总不在我和孩子这里,我们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我和孩子经常很孤独,很不开心,那你这么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希望你可以把时间多分一点给我和孩子(在对方的框架里表达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大师罗杰斯提出: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当你能进入对方的世界去表达、去沟通,你就找到了打开对方心门的钥匙。
3、提出能给对方带来好处的解决方案
生理心理学指出,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是生命的条件反射,是生物界延续与进化最根本的动因。
个体会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益处的行为决策。
在沟通表达的时候,如果能让对方领悟到TA能从行为中获得的益处,会更有利于达成一致。
部门领导阿文想把得力下属调到外地分公司负责项目,但下属家在本地不太愿意接受任命。
阿文说:“你在公司做了这些年,努力和成绩我们都看得见(共情对方的感受),我知道你一直很有上进心,不满足于目前的职位,希望获得更大的个人发展(进入对方的框架),我对你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你能接受挑战(表达期待)。项目一旦成功,我会向老板建议将你调回总公司,并给你更高的职位和薪酬(带来好处)……”
这样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难以拒绝。
诚然,生活场景纷繁复杂,个体在一生中要承担诸多角色,在不同的关系里沟通、表达,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但只要我们能记住,始终和对方站在一起,进入对方的框架表达需求,并致力于给予对方益处的解决方案,绝大部分沟通中的拦路虎都能被移除。
藏传佛教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里写道:会说话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策划 | 六记

编辑 | Kiwi

主播 | 杨枪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