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军区第二批主力团

 春城春短春芳 2023-01-18 发布于吉林

(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1941年以后,太行区军相继编成一批主力团,特别是1945年3月,为准备大反攻,一些县独立营(县大队)升级为主力团,番号上接第34团,从35团开始。区军统一编排给了番号序列,随着战争的发展,有的随主力征战,边战斗边整编,并编入正规军,直至1945年8月前后。在这批整军中,特点是军分区每两个县独立营合编为一个独立团。

第二批主力团一共15个,有2个老团(含朱德警卫团)。其中有4个团南下豫西,后编入中原纵队,即有名的皮旅所属2个团和第1纵队第3旅2个团。编入第3、第6纵队共18个团,两批主力团各有9个,剩余4个团后为第9纵队主力团。

到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区军,8个军分区整编为6个军分区,编组新团,已给番号但未整编完成的为第三批主力团。

1、朱德警卫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

该团成立时间较早,隶属八路军总部直属,划归太行区军建制较晚。因此列入太行第二批主力团。

1935年11月原总部特务营扩编为辖4个连的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邱创成。1936年4月东征途中在山西与红1军团独立团3个连合编为前敌总指挥部警卫团,辖5个步兵连,两个直属连。团长曾保堂,政委邱创成。

1937年2月,警卫团于陕西三原县云阳镇扩编为大团,组建了3个营部,共辖9个步兵连,3个直属连。团长朱水秋,政委邱创成,参谋长刘兴隆,政治处主任肖文玖。8月25日,警卫团改称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韦杰(未到职)。9月15日,八路军出动抗日,总部特务团1营调属120师,20日主力到达山西五台。特务团的机关和4、5、7、9连调属聂荣臻指挥,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邱创成率领团属炮兵连到临汾组建炮兵团。

八路军总部率特务团留下的第6、第8连(由第2营营长长欧致富带领)南下晋东南,于1937年12月30日进驻洪洞县马牧镇,即以余下的连队为基础重建特务团,将从山西孝义过来的抗日自卫队、晋太铁路游击队和从四方面军西路军归队的850人作为建团的基本骨干,加上在当地扩充的部分新兵扩编为大团,辖3个营,9个步兵连,3个直属连,3个营属机枪排,共2300余人。代理团长黄鹄显,政委谢振华,参谋长尹先炳,政治处主任李治明。不久尹先炳、李治明接任团长、政委,欧致富接任参谋长。

1938年8月-12月,特务团随总部进驻襄垣县进行整训。期间,由欧致富带两个新兵连从第115师换回两个红军连(师警卫营第2连和第686团警卫连)。1939年5月,副团长欧致富率第3营到太岳区开展游击战争,重新组建第3营。9月老3营调回原建制,改为第4营,后被派出保卫良沟兵工厂,改称良沟守备大队。期间曹光琳任团政委、李东湘代理团长。12月,欧致富任团长。

1940年10月,特务团第4、第7连合并为第4连,组建营属机枪连,全团14个连队。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1942年11月初,进行黄崖洞保卫战,八路军总政治部授予“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战斗结束后,全团进行整编,改为小团,团直辖5个步兵连,2个直属连及1个卫生队,共900余人。团长欧致富,政委邹开盛,副政委陈志彬(后接任政委)。1943年10月调入太行区军第3军分区仍为特务团。1944年12月,特务团扩编,恢复3个营的建制,共11个连。

1945年4月,在山西省辽县桐峪镇被八路军总部正式命名为'朱德警卫团'。

1945年5月,欧致富接受新的任务,带领第2、第3、第4、第5、第6连、警卫通信排和机关带往游击第3支队,总部即将总部司令部警卫营、野战警卫连、总后勤部警卫大队归属特务团编制,扩编为大团,团长钟明锋,政委陈志彬。不久,陈志彬调往游击第3支队,唐兴盛接任政委,钟明锋也随即调走,唐兴盛改任团长,邓家辉接任政委。抗战胜利后,该团划归太行第3军分区区军建制。

1945年8月成立太行纵队,辖第2、第3、第4支队,警卫团调入第3支队为警卫团,1945年10月9日,在山西虒亭镇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警卫团归第7旅建制,并改番号为第21团。1948年5月9日,第21团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7旅第21团。

1949年3月1日,第21团随旅改番号为第11军第31师第93团。1950年8月3日,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组建青岛海军基地(现北海舰队),12月,第93团随师调归第12军建制。1951年3月第93团随第12军入朝参战。后为第12集团军第36师108团。

2、第3团(皮旅第2团)

1943年3月新编第1旅与第4军分区合并。3月18日,太行第4军分区从新编第1旅第1、第2团抽调建制连组建第3团,团长肖永银、周凯东(后)、张琴悍(后)、张天恕(后),政治委员崔建功,参谋长戴光。辖第3、第4、第6、第7连和机炮连。第3连从第1团抽调,第3连由新编第1旅旅直步兵通讯排、第1、第2团各营通讯班和第2团两个侦察班组成3个步兵排,第6连从第2团抽调,第3团划归第7军分区建制,第7连原属第1团对调到第1团,组建第3团时又调回,机炮连新建。1943年6月第2团开辟第7军分区,随后划归该军分区建制。

1944年9月6日,组建豫西抗日游击第1支队,第3团划归该支队建制,团长钟发生,政治委员陈行庚,参谋长沈甸之。1945年2月底,豫西抗日游击第1支队改称河南区军第1支队,并兼第1军分区,第3团归其建制。

1945年11月9日,河南区军第1支队南下豫鄂军分区桐柏地区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第1支队改称中原区军第1纵队,第3团改称为第1纵队第1旅第2团,团长钟发生,政治委员张春森,参谋长欧阳挺,政治处主任梁景杰。1946年3月上旬,第1旅第3团(原太行决1旅第59团)撤销,其一部编入第2团。

1946年7月20日,第2团随第1纵队第1旅从中原突围到达苏皖解放区,8月16日第2团随旅调归华中区军建制,改称华中野战军第13旅,团番号不变。1947年2月3日,第2团随旅改称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团番号不变,归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建制。

1947年12月,第2团随师调归晋冀鲁豫区军建制,改称晋冀鲁豫区军独立师第2团。1948年2月8日,晋冀鲁豫区军独立师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旅,第2团改称第37旅第110团,团长傅东山,政治委员吴直兴。

1949年1月15日,华北区军第13纵队第37旅改称解放军第61军步兵第181师,第110团改称第181师第542团。1950年1月17日,第542团随第181师兼遂宁军分区。1951年3月,,第542团随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入朝参战,第542团长武占魁,政冶委员苗扶中。1953年9月27日起,第542团第60军陆续回国。

3、第5团

1941年,华北地区第一位抗日民主县长田裕民在太行山根据地冀豫边区组织冀豫人民抗日义勇军(亦称华北义勇军、平汉义勇军),后发展到1千余人,司令员田裕民,副司令员阎绍科,参谋长李少清,政治委员张学礼。

1945年3月由义勇军和涉县独立营合编组成第5团,归第5军分区建制。1945年8月编入韦支队(亦称第1支队)为第5团,团长卢彦山,政治委员李少清。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在河北省磁县宣布成立,韦支队第5团编为第18旅第54团。

1948年5月9日,第54团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第54团。1949年2月9日,第54团改番号为第12军第34师第108团。1950年1月,第12军第36师兼涪陵军分区,1950年12月第108团随第36师脱离第12军建制。

4、第35团(皮旅第1团)

1944年6月,太行第14团第1连、第13团第2连、第769团第8连、林县县大队第2、第3连,和第129师师直特务连1个排组成太行第35团,隶属第7军分区,团长王诚汉,政治委员马毅之,参谋长张介民。第35团组建不久,划归豫西抗日游击第1支队建制。

1945年2月底,豫西抗日游击第1支队改称河南区军第1支队,并兼第1军分区,第35团归其建制。1945年11月9日,河南区军第1支队南下豫鄂军分区桐柏地区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第1支队改称中原区军第1纵队第1旅(皮定钧旅),第35团改称第1纵队第1旅第1团。1946年3月上旬,第3团(原太行决1旅第59团)撤销,其一部编入第1团,

1946年7月20日,第1纵队第1旅从中原突围到苏皖解放区,8月16日调归华中区军建制,改称华中野战军第13旅,所辖团番号不变。1947年2月3日,第13旅改称华东野战军独立师,所辖团番号不变,归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建制。

1947年12月,独立师调归晋冀鲁豫区军建制,改称晋冀鲁豫区军独立师。1948年2月8日晋冀鲁豫区军独立师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旅,第1团改称第37旅第109团,团长青雄虎,政治委员范克让。

1949年1月15日,华北区军第13纵队第37旅改称解放军第61军步兵第181师,第109团改称第181师第541团。1950年1月17日,第541团随第181师兼遂宁军分区。1951年3月,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入朝参战,第541团长王子波,政治委员马匡汉。1953年9月27日起,第541随第60军陆续回国。

第181师仅有的红军连在这个团,即第769团老8连。

5、第36团

1945年3月14日,太行区军第6军分区以第13团第2营为基础,和从第1、第2、第4、第5军分区抽调来的部分连队,组建第36团,团长刘胜斌,政治委员李定海,归豫西抗日游击第6支队建制,原团长刘昌毅为支队司令员。

1945年5月,豫西抗日游击第6支队划归河南区军建制,改称河南区军第6支队,并兼第6军分区。1945年11月9日,以河南区军第6支队为基础,组建中原区军第1纵队第3旅,第36团整编为第3旅第7团。

1946年6月26日,第1纵队第3旅随纵队机关由左路向西突围任务,进入鄂西北地区。1948年9月1日,第3旅整编为鄂西北区军第3军分区,第7团改称鄂西北区军野战旅第1团,18日撤销野战旅番号,第1团直属鄂西北区军。该团突围余部后编入江汉区军部队一部,以后发展为湖北独立第2师一部。

6、第37团

1945年3月14日,太行区军第6军分区以第13团第3营为基础,和从第1、第2、第4、第5军分区抽调来的部分连队,组建第37团,团长胡大祥,政治委员何德庆,归豫西抗日游击第6支队建制。

1945年5月,豫西抗日游击第6支队划归河南区军建制,改称河南区军第6支队,并兼第6军分区。1945年11月9日,以河南区军第6支队为基础,组建中原区军第1纵队第3旅,第37团整编为第3旅第8团。

1946年6月26日,第1纵队第3旅随纵队机关由左路向西突围任务,进入鄂西北地区。1946年9月18日,第8团在宜城流水沟地区完成阻击任务后,抵达豫陕边地区与河南区军第7团会合,成立豫鄂陕区军第4军分区。1947年1月,组建豫鄂陕区军第2野战纵队,又称陈(先瑞)韩(东山)纵队,第8团编入该纵队。

1947年3月20日,第2野战纵队渡过黄河,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1947年7月2日,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第35旅,原第3旅第8团改称第第35第105团。

1947年12月1日,第35旅整编为江汉区军第2军分区,第105团划归江汉区军独立旅建制,后为湖北第1师一部。

7、第29团(新29团)暨第39团

新编第10旅机关与太行第2军分区合并后,老29团分遣开辟第6军分区,第2军分区重建第29团。1944年3月,太行区军第2军分区抽调一个连(榆太祁独立营一部)为骨干,加上冀南区军第10团100余人,并抽调各县区武装组成的4个连的小团(丙种团),番号为第29团。团长郑炎辉,政治委员许志奋。

1945年10月,将昔(阳)西、和(顺)西两独立营编入该团,扩大为乙种团,改番号为第39团,归第2军分区建制。1946年8月,第40团(原武乡独立团,第三批主力团之一)编入第39团为第2营,该团升为甲种团,团长刘自双,政治委员李文清。

1946年12月12日,编为独立第1旅第39团。1947年8月15日,在河南博爱县正式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独立第1旅改称第25旅,第39团改称第25旅第74团,团长彭寿祺,政治委员李文清。第25旅开辟豫西地区。

1949年1月,第74团随第25归建,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第25旅第74团。1949年2月17日,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第15军,第74团改称第43师第127团,团长江涛,政治委员丁声扬。

1950年12月28日,第43师组建为云南昭通军分区,第127团随脱离第15军建制。

8、第41团暨老29团(老29团撤销后恢复重建)

老29团分遣开辟第6军分区,原辖3个营分别编为武安团(第1团)、邢台团(第2团)、沙河团(第3团),3个团合编为第6军分区基干第2团。

1945年3月,基干第2团改编为改番号为第41团,发展为第6纵队第16旅第47团、第12军第34师第101团。

原第29团暨第6军分区基干第2团改番号为第41团,后编为第6纵队第16旅第46团、第12军第34师第101团。

9、第42团

1945年3月,邢(东)、邢(西)独立营合编为邢台独立团,并改番号为第42团,归第6军分区建制。1945年8月,第42团编为秦向支队第42团(亦称邢台独立团),团长于振河,政治委员曹荫槐。

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在河北省磁县宣布成立,秦向支队邢台独立团编为第6纵队第18旅第53团。第53团随第6纵队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12月15日第6纵队第18旅第53团调归鄂豫区军建制。1948年4月第53团编入鄂豫区军教导旅,8月8日教导旅改称教导第1旅第1旅,1949年1月16日鄂豫区军教导第1旅改称独立第1旅,2月27日独立第1、第3旅合并为鄂豫区军独立师,后独立师整编为湖北独立第1师,第53团为其一部。

10、第43团

1945年5月1日,林县大队(最早由磁县纪德贵于1942年组织的游击队两个连和1943年4月在林县成立的黄华游击队两部分,于同年5月改编为林县县大队,辖三个中队、六个区干部约1300余人)升级为第43团,归第7军分区建制。1945年12月15日,第43团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第9旅第27团,团长李润堂、胡守富(后),副团长胡守富,后胡守富、杜德云(后)。第27团随第3纵队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11月15,第27团调出改为皖西区军第3分区第27团。1948年6月,以皖西区军所辖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为基础,组建独立旅,辖第20、第24、第27团,归皖西区军建制。1949年3月,皖西区军独立旅改为皖北区军独立师,皖西区军独立旅第20、第24团各率2个营调归第11军建制,第27团仍为该师建制。

1949年6月,以皖北区军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10军30师,第27团与独立第8团(第24团第3营与起义的国民党寿县保安团整编)合编为第30师89团。

1950年2月1日,第30师兼 乐山军分区。1951年6月,第89团随第10军开赴津唐地区担任海防任务。1952年4月25日,10军整编,军机关和直属队分别调归海军司政后等机关和部队,第30师司政干等单位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1师司政干,第89团调归东海舰队编为海军陆战第1团,后为上海守备第68团。

11、第46团

1945年3月,由黎城独立营、壶关县独立营和武工队合编组建第46团,归第4军分区建制,团长钱光达,政委王静,副团长杨义清,参谋长杨义清(兼)、马宁(后)。1945年8月编入石(志本)支队为第46团。

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在河北省磁县宣布成立,石支队第46团编为第6纵队第17旅第50团。1948年5月9日,第50团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第50团。

1949年2月9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改编为第12军第35师,第49团改番号为第35师第104团。1950年1月,第12军第35师兼璧山军分区。

1951年3月,第104团随第12军入朝参战。1954年4月,第12军回国。

12、第48团

1945年3月由河北磁县、武安的基干团合编组成第48团,即磁武独立团,归第5军分区建制。1945年8月编入韦支队(亦称第1支队)为第48团。

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在河北省磁县宣布成立,韦支队第48团编为第16旅第48团。1947年12月15日第6纵队第16旅第48团调归鄂豫区军,归鄂豫区军第4军分区建制。

1949年2月9日,第48团归建,改编为第12军第34师第102团。1950年1月,第12军第34师兼重庆警备区,12月第102团调离第12军。

13、第50团

1945年3月,昔(阳)东独立营、和(顺)东独立营两个独立营合编为昔和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王维国。昔和团使用第50团番号,1945年9月11日参加解放内丘战役。该团后编入第34团,王维国任政治委员。

《八路军表册》中,第1军分区辖第50团。

14、第51团

1941年1月,左奎元受命将辽县游击武装基干部队组建为辽县(今左权县)独立营,被任命为营长兼党支部书记。1942年9月18日辽县易名为左权县,辽县独立营更名为左权独立营。下设第1、第2两个连,每连6个战斗班,1个炊事班,全连不足100人,还设有2、7区两个区基干队,每队3个班,40人左右。1944年秋,在寺坪村又组建了第3连,人员编制也基本上和1、2连相同。1945年左权城解放后,将2、7区基干队以及上其至炮台伪军起义的数十人合编为4连。这时,左权独立营由原来的3个连、两个区基干队变为4个连,而后,奉命整编为八路军第385旅第769团第4营。

1945年8月,左权独立营从第769团调出,并以左权独立营为基础组成立了第51团,归第3军分区建制。由左奎元任团长,侯治邦任团政治处主任。组建时,从769团调进两个建制连。

1945年8月成立太行纵队,辖第2、第3、第4支队,第51团归第4支队建制。1945年10月9日,在山西虒亭镇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第51团归第7旅建制,并改番号为第20团,左奎元担任团长。第20团随第3纵队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11月15,第20团调出改为皖西区军第1分区第20团。1949年3月,第20团除第2营仍留皖西区军外,其余全部归建,改番号为第11军第31师第92团。

1950年12月,第92团随师归第12军建制,入朝参战。1954年4月,第92团随军回国,并恢复原番号为12军31师92团。

1969年,全军番号重排,第3营随92团改编为12军36师107团第3营。1998年,第107团番号撤销,第3营调归36师108团,仍称第3营。2003年,12集团军第36师第108团第3营(左权独立营)转隶第31集团军第92旅为步兵第4营。现为东部战区第73集团军序列内。

15、第52团

1945年3月,由潞城县独立营和平顺县独立营合编为潞城独立团,改番号为第52团,团长张文才,政治委员赵天云。1945年8月编入石支队为第51团。

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在河北省磁县宣布成立,石支队第46团编为第17旅第51团。1947年12月15日第17旅第51团调归鄂豫区军建制。1949年2月9日,第51团归建改编为第12军第35师第105团。1950年1月,第12军第35师兼兼璧山军分区。1951年3月,第105团随第12军入朝参战。1954年4月,随第12军回国。

此外,还有属于山西新军改隶太行区军的第3纵队第7团、第8、第9团。

1937年5月,山西军官教导第10团成立,辖3个营12个连。9月15日,教导第10团改编为第3总队。12月下旬,由山西青年抗敌第3总队和山西军官教导团第6团、第7团一部分组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总队。

第7、第8总队是以原第3总队为基础,吸收曲沃、翼城、新绛、稷山和闻喜等县参军青年组建而成,第9总队是由原军官教导第6团的2个营和第7团的1个营组建而成。1938年8月,以第3纵队游击第2支队(由临汾游击队改编)、第3纵队游击第5支队(由安邑牺盟会组织的运城盐池工人和农民游击队改编的决死第3纵队游击第5支队)、翼城游击队,组建游击第11团。

1938年10月,以山西民大第四分校游击第1支队(1938年3月成立)和第4支队(1938年6月成立)、同蒲铁路工人武装自卫队(1938年初成立)、第3纵队游击第11支队(1938年7月由夏县游击支队第二区队改编),组建游击第10团。1939年8月,以政卫4支队(1939年2月由翼城、浮山、阳城和沁水县等县自卫大队合编而成)、纵队军政干校一部和山西第五行政区部分参军学生,组建第32团。1939年2月,游击第10支队(1938年3月组建)与汾西支队合编为游击12团,调归第2纵队建制。

1939年7月,第3纵队分编为独立第3旅、第197旅,独立第3旅辖第7、第8总队和第32团,第197旅辖第9总队和游击10、第11团。1939年6月,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第1支队和政卫营合编为保安第9团,保安第2、第4支队合编为保安第10团。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决死第3纵队损失严重。12月底,第32团在高平铁炉村进行整编,将游击11团余部编为第32团第1营,第32团余部编为第2营,高平独立营编为第3营。1940年1月初,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部队在壶关县平头坞整编,将保安第9团和保安第10团合编为一个保安团,原保安第9团编为第1、第2营,保安第9团编为第3营。1940年1月下旬,山西新军整编,第7团由原山西第五行政区的保安团改编而成,第8团由整编过的第32团及壶关独立营1个连改编而成,第9团由原游击第10团及平顺独立营两个连改编而成。

1941年1月下旬,第129师决定,决死第3纵队及所辖第7、第8、第9团并入太行区军第3军分区(保留纵队番号),编为太行区军第3军分区基干团。1942年4月,撤销第8团。1943年9月,第3纵队第7团编入太行区军第8军分区,决死第3纵队番号撤销。

1945年12月1日,晋冀鲁豫基础组建太岳区军第23旅,第7、第9团分别改编为第67、第69团,汾东支队(原第209旅一部改编的第42团第6连发展起来的,原第2纵队第4总队第5大队)改编为第68团。归晋冀鲁豫区军第8纵队建制。1946年1月,撤销第8纵队番号,第23旅划归太岳区军建制。1946年1月底,第23旅调归第4纵队建制,改称第12旅,第67、第68、第69团分别改称第34、第35、第36团。

1946年6月,第4纵队第12旅划归太行区军建制。7月7日,第12旅改称太行区军独立旅,第34、第35、第36团分别改称第7、第8、第9团。1946年11月23日,太行区军独立旅划归太岳区军建制,恢复第12旅番号,所辖三个团恢复原番号。1947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太岳区军第12旅改称第23旅,所辖三个团又依次改称第67、第68、第69团。1947年1月27日,第23旅划归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建制,所辖团番号不变。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3旅调归华北区军第1兵团建制。1948年12月2日,第8纵队第23旅改称第60军第179师,第67、第68、第69团依次改称第535、第536、第537团。1949年1月15日,正式启用新番号。4月25日,第179师随第60军进军西北,调归第1野战军建制。

1950年3月,三个团随第179师兼茂县军分区。1951年3月,三个团随师入朝作战,1952年9月,随师回国。后改编为第179旅,即大名鼎鼎的临汾旅。

参考资料:《第129师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9、10卷)、《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单位沿革》、《八路军表册》、《晋冀鲁豫根据地发展史》、《晋豫烽火》等及一些老将军们的回忆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