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溺水、滑冰滑雪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等安全注意事项

 Cindyyeping 2023-01-18 发布于山东

上周,我带一家老小来三亚过冬。第3天半夜,二宝突然发起了高烧。接着,腹泻了2天。吃不下饭、水也很少喝。我担心她脱水,附近药店却买不到补液盐,只好带她去医院。

我们看的是301海南医院急诊,它给发烧儿童开设了专门门诊。

我们在等化验结果的时候,一辆救护车送来一位溺水者,一边做人工呼吸一边往急救室送。

平时在电视里看急救已经很紧张,现场目睹真的是心惊肉跳。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他还在急救室里抢救。虽然是陌生人,也不由自主地为他祈祷。

回家隔天,看到“三亚禁游水域一家4口,3人死亡,1人失联”的新闻。

1月7日下午,三亚海棠区后海村附近4人溺水,其中3人死亡、1人失联

失联人员为16岁男性,于1月10日晚上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

联想到301医院就在后海村附近,猜想7号那天看到的溺水者应该就是其中一位当事人。

更是一阵唏嘘。

今天,我想借着这个新闻,来和大家聊一聊寒假安全的问题。

其实,犹豫了好几天,迟迟不敢动笔写这篇文章,不停回想那天在急诊室看到的抢救画面,生命如此珍贵又如此脆弱!

快过年了,好像不应该提及这些。不过,开心的时候往往是我们疏忽大意之时,犹豫半天还是决定写下来提醒大家,放假放松的时候,那条安全底线不能放松。

以下主要涉及溺水滑冰滑雪,以及电信网络诈骗这四项。

(最后一项我们都熟悉,却不大上心,总觉得娃不会遇到、不会被骗。但现在骗子针对娃的行骗手段很“高明”,还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关于“溺水”

疫情防控放开后,很多北方的童靴都和我一样,带着家人来海南享受阳光沙滩。

这边的空气、环境都让人很舒服、很放松,但首当其冲,我们需要注意的,尤其也要和孩子们讲清楚的,就是安全问题

这次的三亚溺水事故,给受害者一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即便是看起来平静的海面、湖面,也往往隐藏着暗流、漩涡。就算游泳技术再好,也难保证不会出事。

在所有的海水暗流中,最危险的是“离岸流”,它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滩上的“隐形杀手”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90%的海边溺水,都要是离岸流导致的。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50人因离岸流溺水丧命。

在佛罗里达州,离岸流导致死亡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因雷暴、飓风和龙卷风而死的人数总和。

在我国,近两年也不乏因离岸流溺水丧命的事故:

2022年7月31日,青岛市市南区第三海水浴场东侧发生险情,两名20岁左右的男青年溺亡;

2021年8月15日,17名游客在福建漳州市漳浦县前亭镇江口村附近海滩,被卷入海中,其中1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

离岸流,学名“裂流”,也叫“回卷流”,是自海岸经波浪区向海中流动的一股狭窄而强劲的水流。

宽度不足10米,但流速可以达到每秒2米,甚至更快。如果有人不幸卷入其中,眨眼间就可能被冲入深海。

离岸流形成机制

有时,离岸流中的巨大能量,能将一艘救生艇直接吞噬。

而离岸流之所以被称为海滩上的隐形杀手,不仅仅因为它流速快,破坏力强,还因为它有另外一个特点:隐秘,不易被察觉。

典型的离岸流表面,看起来没什么浪花。两边白色浪向岸上冲,似涨潮;中心向大海流,似退潮,很容易骗过游玩者

人们很容易对汹涌的波涛产生警戒,却很难对和风如煦下平静的海面,怀有戒备心。

离岸流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多种类型的海滩上都有可能发生。除非有人卷入其中,否则你压根不会注意到它。

2012年8月4日上午,在韩国海云台海水浴场,悄无声息的离岸流冲走了143名游客,其中66名游客被冲到70~80米外的海面

对于典型的离岸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辨认:

①两边有浪中间无浪。持续观察到两边有浪花,偏偏中间没有,或只有很小的浪花;

②颜色两边浅中间深。离岸流往往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因此其水色会比周围水色偏深、偏黄。

如果符合以上两点,很可能就是离岸流,大家千万不要下水。

而非典型的离岸流,专业人士也难以辨认。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不要到不明水域游泳,不要在强风和退潮时下水。

如果不幸遭遇离岸流,大家要记得:

不要与其对抗,不要尝试逆流游回岸边,而要顺势漂浮,沿着与沙滩平行的方向游离。

直到脱离离岸流后,再转向游回岸边。

当发现有人溺水,可以向他投掷救生圈或浮板等漂浮物,并及时通知救援人员,不要贸然下海,以防自己也被离岸流带到深水区。

关于“滑冰”

每年冬天,大人、小孩都愿意到冰场玩。

单/双人冰车、冰上自行车、冰滑梯、冰上碰碰车……众多冰场娱乐项目,让大家的冬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但与此同时,因冰面破裂导致的落水事故,屡见不鲜。

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北京已发生多起冰面落水事故——

12月23日,在密云区溪翁庄镇七孔桥下,一名失踪多日的老人被发现半个身子被冻在冰下,消防员采取各种努力破冰,将老人的遗体救出;

1月2日凌晨,两名男子在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北运河上掉入冰窟窿,救援人员连续搜救7个多小时才找到两人,但很遗憾均已无生命体征。

据了解,此前2人在冰面捡手机时掉入冰窟窿中;

近日,在马家湾湿地公园一桥下,两人不慎掉入冰窟窿,经现场多人救援,才把他们拉上岸。

……

与普通落水相比,落入冰水后,获救希望要低得多:

一是因为落入冰水中的人,身体会瞬间麻木,处于失温状态,难以自救;

二是由于冰面下的水是流动的,人几乎不可能再找到落水时的冰窟窿游上来。

近期,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安全风险提示,提醒大家前往正规冰场游玩,禁止“滑野冰”等危险行为。

一直以来,大家对冰面安全普遍持有一个错误认知:

往往主观感觉气温够低了,冰层够厚了,又看到不少人在冰面上行走、滑冰,就认为这片冰域是安全的,没有危险。

其实,简单通过气温及局部冰层的厚度,是无法判断冰面是否结实的。

据北京市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副科长祁兴龙介绍:

“河底地势起伏不平,造成冰面厚薄不一。还有一些排水管道附近,因为排出的水温度较高,导致其附近的冰面冻不结实,这些普通人是发现不了的。”

再者,很多人在冰面野钓时凿出了冰窟窿,走的时候不做好标记或围挡,这些冰洞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原来的厚度。

对于在冰上游玩或行走的人来说,这些隐形的冰窟窿也十分危险。

和野冰场相比,正规冰场的安全系数则要高得多。万一发生危险,救援速度和救援能力也要强得多。

一方面,正规冰场配备专业人员每日测冰、维护,对冰层厚度有客观数据支持;而野冰场无人监管,仅靠主观判断,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正规冰场设置了大量监控探头和人员对讲机,能够更好地管理冰面,对意外的响应也会更加及时、专业。

因此,为了防止出现冰面意外,大家务必以身作则,并告诫孩子要滑冰,就去正规冰场,不要去非正规冰场和野外冰面。

同时,在正规冰场中,也要留意设置安全警戒和警告标识的区域;儿童上冰,要有大人陪同

如果不幸发生意外,掉进冰窟窿,落水者需谨记:

不要下潜游泳,人在冰面下很难顶破冰层。

可以像下面这样自救:

图源:湖北消防

如果发现有人掉入冰窟窿,大家需要“尽可能寻找手边的杆子、绳子或救生圈抛给落水者”,并及时报警。

切记,不要贸然下水施救。

“如果对自身和冰面有专业判断,救援时一定要匍匐前进,增加受力面积,有梯子的话,可以借助梯子靠近落水者。”

关于“滑雪”

除了滑冰,滑雪也是冬日里人们的一大运动娱乐项目。

不过,热爱滑雪的童靴都知道,滑雪其实是一项有一定风险性的体育运动。坊间不是流传这样一句调侃嘛:雪道的尽头是骨科。

图源:丁香园

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有点危言耸听,但在安全面前无小事。比起什么技术、装备,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学者以2018和2019两个雪季中崇礼某大型雪场的医疗站数据为基础。

研究发现,头颈部、膝关节是滑雪运动中人体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滑雪受伤的最主要原因,是摔伤,高达滑雪受伤人数的76.6%。

因此,在滑雪前,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安全准备。

而且,预防滑雪带来的运动损伤,是每位滑雪者——不论水平高低,都需要高度重视的。

这里,我给大家强调几个要点:

①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和装备检查

上雪道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让臀部、大腿、小腿、双臂得到充分锻炼,唤醒身体机能。

比如,可以做一些开合跳、弓步交叉跳、原地高抬腿等动作。

雪具、护具,都要根据自己的尺码进行选择,只有合适的装备才能保证滑雪的安全。

一定要佩戴头盔,且注意头型和头盔的贴合度;手套最好选择专业的滑雪手套,尽量不戴外表为棉、毛制手套,避免划伤、冻伤。

视力不好的滑雪者,尽量佩戴树酯眼镜,不要戴隐形眼镜和金属边框的眼镜滑雪。在近视眼镜外,再佩戴专业滑雪镜,避免雪盲。

大人还要检查一下孩子的衣服兜里或身上,避免孩子粗心,把钥匙、小刀等硬物或尖锐的东西带在身上,防止摔倒时硌伤。

②倒地不久留,滑行不牵手,杜绝“刹车”照

滑雪就像开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雪道基本规则包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加塞、不追逐、不冲撞他人等,这里我不赘述。

但我想为大家划3个重点:

a.摔倒后,要尽快站起来,以免被他人的雪板弄伤。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立即向救护员报告,并将雪板插立在离受伤者10米外的雪道上方,示意需要求助并提示滑雪者避让。

b.滑行中不要牵手,否则容易一起摔倒,造成伤害。

对于初学者、小朋友,应当找专业教练学习滑雪动作和技巧,熟练后再上初级雪道。陪同者避免在滑行中牵手壮胆儿。

在帮助摔倒者时,要先解下自己的滑雪板,而不是贸然滑过去帮忙,否则容易滑倒,甚至撞伤他人。

c.不要站在雪道上拍照,以免发生追尾、剐蹭。

滑雪圈把那些滑着滑着,突然停下来,掏出手机拍照的人称为“地雷人”,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想拍照,可以先扭头观察后方情况,确保安全后再变道,往雪道两边靠。

对了,拍照时别摘滑雪镜,容易导致雪盲症。

④学会摔倒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滑雪者一定要学会主动摔倒,最大限度地减少受伤。

如果感觉自己要摔倒了,应快速扔掉雪仗,双手环抱在胸前,用臀部向侧面摔倒

千万注意用屁股着地,而不要用手撑地。

如果在滑雪中不慎摔倒扭伤,要先判断是否需要立即送医(当发生骨折或韧带等严重损伤时),如果没有可以用手套或袜子内装一些雪来冰敷,缓解疼痛肿胀。

此外,带孩子去公园玩雪时,要避免发生碰撞意外。


比如,玩雪圈时,因为我们无法控制雪圈的速度,所以玩之前,要
留意滑道下方是否有人。如果有,应等前方游客安全离开了再滑。

近日,视频博主“拾”发布的视频截图。事发山西朔州的一个滑雪场,两个玩雪圈的游客相撞,前方游客两只鞋子都飞上了天,所幸身体并无大碍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

随着网民低龄化,已经产生了“专攻”中小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

寒假里,孩子们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机会更多,时间更长,过年还会收到很多压岁钱,是骗子行骗的高发期。

为此,我们要提高警惕,并做好孩子的网络安全防骗教育。

这里我先说3种典型的、针对孩子的电信网络诈骗方式:

①兼职刷单诈骗

最近,昆明市西山区的11岁女孩骆骆在家里刷抖音时,看到一条兼职刷单赚钱的视频。

她主动联系对方,并按照对方的提示,先后用妈妈的支付宝扫码付款给对方总计1.2万余元,完成转账后才发现受骗。

这些骗子以高薪引诱,抓住孩子涉世未深和急于挣钱的心理行骗。

为了取得信任,他们会给孩子看其他人的返利截图,还可能略施小利,让孩子先尝到一些甜头。

最后给孩子派发大额订单,要求必须完成支付后才能拿到酬金。

②网络游戏诈骗

广东汕头10岁的小小在玩游戏时,添加了一个陌生人网友,对方询问她要不要低价购买游戏皮肤,小小确定后,对方让小小用爸妈的手机完成扫码支付。

随后,以小小妈妈的微信“存在异常”需要及时解除,否则会坐牢为由,引诱小小先后3次转账给他,直到小小妈妈手机账户没有钱了才停止。

此类行骗通过网络游戏买卖账号或游戏装备进行,往往抓住孩子偷用父母手机支付后的紧张心理,威胁其完成多次转账。

与此相关,骗子们还会以“解除防沉迷系统”为由,要求孩子告知父母的微信号、密码及支付密码等,从家长账户中转钱。

③红包返利诈骗

宁夏初中生小露进入了一个返利QQ群,返利规则是“发100元红包返300,发500元红包返1000”。

在看到返利成功的截图后,小露动心了,给对方转了100元。

后来,小露催促对方返利,却被告知需要继续支付到一定金额才能返利。小露先后加了4个骗子的QQ号,总计被骗6600元。

这种行骗手段和利用心理,均与兼职刷单类似。

作为家长,除了要和孩子普及这些行骗手段,让他们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之外,还可以这样做:

①不要将自己的手机密码、银行卡密码等信息告诉孩子;

②如果孩子要用手机,就让他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APP,同时千万不要绑定家长的银行卡;

③经常检查孩子常用的电子设备,查看社交和银行账户的支付款项。

参考资料:

①深i科普.海洋科普:离岸流、疯狗浪、涡流...这些诡异的海洋现象到底有多恐怖?

②北京日报.通州2名男子掉入冰窟窿遇难,消防提醒:远离野冰!

③光明网.落水事故频发,不能让野冰场成为危险的“乐园”

④《亲子ofmom》杂志.冬季亲子滑雪必备安全指南

⑤昆明官渡警方.11岁小孩都被刷单诈骗,家长们可得教教“刷单就是诈骗”了

川妈说说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和变数,我们不可能为了追求100%的安全和稳定,把自己的生活禁锢起来。就像这次带一家老小来三亚,虽然做了理性评估,当然还是有风险的。权衡半天,我们决定做好防护来到这里。二宝的生病确实杀了我个措手不及(实话,差点没把我累死),虽然我很担心,但内心还是淡定很稳的。经常带娃出去浪,生病的场面见过不少,基本的实战经验还是有的。

但这些都是可控的风险或不确定,有些,像我们在急诊室遇到的不属于这类,而是我们时刻要警惕小心的,尽可能要避免的。

最后再提醒一句,马上过年了,大家开心放松的时候,安全线不要放得太松。

海蜇蜇死人

人要敬業福畏生命,敬畏大自然,政府明令禁止的事情不要一意孤行去做。

1、海邊游泳有禁區,那是水域環境復雜。

2丶高山密林禁止穿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