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旅图画作与玉雕作品欣赏

 yesleng 2023-01-18 发布于山东

      “行旅图”是古代中国自五代至清代的画家们是否青睐的一种山水绘画题材, 它是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山水画范式,其发展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几乎是同一过程。画家们一般都将画作中的行旅置身于高峻渺远、荒寒冷寂的山水自然之中,试图通过各种不同命名的行旅图来抒发自己幽微难名、难以排遣的内在情志。如南唐赵幹《江行初雪图》、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刘松年《雪山行旅图》、南宋朱锐《溪山行旅图》、元姚廷美《雪山行旅图》、明戴进《关山行旅图》与《雪山行旅图》以至清王翚《溪山行旅图》等。

       行旅题材是北宋山水画出现的重要母题之一,亦有学者称之为“行旅山水”,旅行的核心要素是旅行者。

      有趣的是美国学者石慢(Peter C. Sturman)最早注意到“骑驴者”(donkey rider)形象在北宋山水画中的特殊性。他认为“骑驴者”的原型是以唐代诗人孟浩然为代表的寒士,象征着位于官僚系统之外、落魄却充满才情的文人高士。此后,把宋代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骑驴者定义为理想“文人”的观点被研究者所普遍认可。

      除行旅图之外,山居图与访友图也是非常流行的山水题材,我们会在后续文章《山居图画作与玉雕作品欣赏》与《

访友图画作与玉雕作品欣赏》分别予以介绍,敬请关注。

一、画家金廷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山子“秋山行旅图”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乾隆年间雕刻的大型玉雕山子《秋山行旅图》(也叫《关山行旅图》),高130厘米,底宽70厘米,厚30厘米,铜座高25厘米。重500多公斤。

       扬州的匠人们根据玉料石性重、皱纹多的特点,巧妙地运用玉石的色彩,将《秋山行旅图》生动地雕刻在这块巨大的玉石上:雕塑出的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和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栩栩如生。成为中国清代玉器史上的巅峰之作,200多年来,《秋山行旅图玉山》躲过了一次次劫难,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秋山行旅图》玉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乾隆三十一年(1766),新疆向朝廷进贡了一块大玉石,这块大玉石令乾隆想起了金廷标的一幅山水画《秋山行旅图》,于是下旨由宫廷玉作承做。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此玉山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制作。然而,宫廷玉作的二十多名玉匠每天赶制,用了六个月日工,四个月的夜工,只完成了二成,进度异常缓慢。无奈之下,乾隆下令将玉料运往扬州加工。

       这也是扬州首次奉旨碾琢这么大型的玉山。两淮盐政决定面向扬州招募能工巧匠。一番选拔之后,最终招募了3000名扬州玉匠。四年后,经过玉匠们日夜的辛劳碾琢,作品终于完成了。             1770年,玉山经水路运回北京。乾隆一看之下龙心大悦,为此玉山题了七言御诗。

  “和阗贡玉高愈尺,土气外黄内韫白。

    量材就质凿成图,不作瓶罍与圭璧。

    关山行旅绘廷标,峰岭叠叠树萧萧。

    画只一面此八面,围观悦目尤神超。

    岩龉之处路疑断,云栈忽架接两岸。

    策驴控马致弗同,跋涉艰劳皆可按。

    大蒙至此万里余,图中隐括殆尽诸。

    各有恒情每廑彼,不宝异物徒惭予。”

     诗中描述了此玉山玉石来历,也同时不忘对金廷标画作赞美一番“关山行旅绘廷标,峰岭叠叠树萧萧”。赞颂了制作者做工之巧、琢磨之精的高超技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再次作诗对其赞美。

“再题和阗玉关山行旅图用旧题关仝关山行旅图诗韵”(乾隆甲午) 清 · 弘历
         主峰独隆崇,盘磴自逶迤。
         天容上覆青,树色侧含紫。
         太白歌蜀道,延之咏玉水。
         谁知考工氏,合相会斯旨。
         质之关仝画,卒难分彼此。

      玉山构图宏伟,气势磅礴,人物山水风景如画,描绘了金秋时节的迷人景色。画面上,一条湍急的溪流自山顶奔腾而下,怪石嶙峋的山坳中掩映着几间茅舍,崎岖山路上几个行路人正赶着驮队向山上进发。整个画面精美细致,就连山中小径“下宽上窄”的变化也表现得细致入微。

二、山子取材于金廷标的《秋山行旅图》还是关仝的《关山行旅图》

     关于这件玉雕山子《秋山行旅图》一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秋山行旅图》以是乾隆非常喜欢的优秀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秋山行旅图》为蓝本创作一件大型玉雕作品。这里我们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乾隆非常喜爱金廷标的绘画,将他的白描罗汉像、乾隆古装像等70余幅作品收入清宫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中,《秋山行旅图》也在其中。这是一幅纸本水墨画,描绘了金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秋枫秋叶分外妖娆,崇山峻岭中,赶着毛驴的驮队在艰难地跋涉。

    ↑民国日历中金廷标的《秋山行旅图》,图不清晰,隐约可见乾隆皇帝的题诗。

      乾隆皇帝在1780年曾经有一首赞美诗作《金廷标秋山行旅图》

“金廷标秋山行旅图”(乾隆庚子) 清 · 弘历七言律诗
     陡峡回溪鼓怒波,两峰中辟路嵯峨。
     上冈已费千般力,下坂还愁一往过。
     旅客问程聊憩息,蹇驴饮水得延俄。
     分明青石梁间景,不是亲行解绘么。

按:此画乃向命廷标至热河供奉于路间绘目击之景以进者今彼已为古人而画亦粘壁十馀年矣偶见之命装池为轴并题以句。

     据史料记载,金廷标自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进入宫廷供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辞世。

      在玉雕山子开始雕琢的年代他还在宫廷就职,但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山子的问世。

      乾隆皇帝在对玉雕山子《秋山行旅图》第二次赋诗赞美的时候,便提到了关仝“质之关仝画,卒难分彼此”。

       对比山子与关仝、金廷标的画作,个人以为的确更具关仝之风:

↑左起“关仝《关山行旅图》”、“玉雕山子”、“金廷标《秋山行旅图》”
      ​乾隆皇帝两次题诗均称其为“关山行旅图”,更在第二次题诗中提到过关仝,对金廷标的画作则是称之为“秋山行旅图”。但在第一次题诗山子时有“关山行旅绘廷标,峰岭叠叠树萧萧”,明确提到玉雕山子“关山行旅图”由金廷标绘制,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猜测,这幅玉雕山子作品是乾隆皇帝命金廷标参照关仝的“关山行旅图”特别设计的画稿。
​        关仝(约907-960年),字号不详,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时期杰出画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山水画家”。
         我们再来细看一下关仝的《关山行旅图》:

    ↑关仝《关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尺寸】144.4x 56.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最为知名的代表作,是一幅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巨峰陡立,屹然万仞,怪石峥嵘,形若卷云。在构图上体现出一种“高远”之势,以表现一派悠然闲适的山居、行旅景象。

      ↑山林中,几座大殿的屋顶,“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掩在山石之后,应该是一座寺庙。

       顺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下,就到了画面中部的河畔。烟云深处的溪水,从左上至右下,贯串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对角线构图。

     ↑桥上行人经过

      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水面也渐渐宽阔起来。一条从山上蜿蜒而下的山路,一行人马在山路上行走;一座小桥横跨溪上,桥上有行人经过,他们为清幽的景色注入生活气息。

     ↑人来人往的山下客栈
     ↑点景人物众多,动物与人和谐一体
       行至画面下端,人物的活动更加丰富。在山脚下的平坦之处,有一片俨然屋舍。
     北方山村的景象就在眼前,道路两边的村舍客栈中,有围桌闲坐者,有灶边生火者,也有骑着驴、带着数名随扈的来客。村中还豢养着驴豚鸡犬,更添几分乡野趣味。
     ↑关仝所画的山石嶙峋,充满气势
      ↑树木有枝无叶,有人认为这是在写实地表现秋景,也有人称“有干无枝”正是关仝画树的特色所在。

     ↑关仝《关山行旅图》乾隆御题

      如此精美的画作,当然少不了乾隆皇帝的御题:
        来往何纷沓,关山自逦迤。

        步馀霜迹白,望里峰容紫。
        沽酒向茅棚,问渡愁野水。

        妙矣画中趣,悠哉画外旨。
        谁非行旅人,朅然独传此。

      作品全景式构图,画奇峰突起,悬崖危绝,山势雄壮,气魄恢弘。深谷巨壑,古寺宝塔,怪石疏林,烟风流润,叠泉淙淙。山径深溪,溪上水鸟翔集,溪边板祈茅店,杂以老树虬枝,鸡欢犬跃,旅人策蹇,往来停驻。画面雄伟壮阔中蕴精细,荒寒寂寞中含生机,充溢着浓厚生活气息。图中山石用粗细相间、富于变化的线描钩括,附以短笔皴点、渍染。

三、行旅图玉作欣赏

1、吴明峰《雪山行旅图》

     作品获2018年玉龙杯银奖

    这是一块包有洁白浆皮的析木玉料创作的《雪山行旅图》,其灵感就是来源于齐白石早期的同名山水画和诗作:
       皑皑龙山雪,山中有诗社;
       相约此日聚,骑驴踏雪行。

    ↑齐白石 《雪山行旅图》 1892年作
2、王振宇《秋山行旅图》

    获2003首届天工奖银奖

↑《秋山行旅图》 作者: 王振宇

     这是用280公斤大型翡翠雕刻的《秋山行旅图》,用翡翠雕成且如此之大型的《秋山行旅图》在我国尚属首件。

      雕刻制作这一作品的翡翠毛料是昆明万宝得珠宝公司在缅北购得。此毛料呈翡(红)、翠(绿)、春(紫)、墨、黄五彩,在玉雕大师王振宇先生的设计和雕刻工艺指导下,作品在局部和细微处加工细腻,比原作更为鲜活。整件作品人物有33人,树木十余种,山峰百余座,树叶千余片,且巧妙利用原石上的五彩色,使作品远观近看,山石怪异、飞瀑湍流、野鸟啾啾、祥云朵朵、人各其志、神各其态,细细品味,赏心悦目。

3、《溪山行旅图》

     作品获2020年天工奖优秀奖。

     ↑​福禄寿三色的《溪山行旅图》

     这幅作品灵感来源应该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绢本 浅设色,206.3cmx103.3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4、吴家峰作品《秋山行旅图》

2019年荣获中国玉石雕刻第九届“陆子冈杯”获得金奖。

这件作品只是玉料就用了和田玉籽料三十六公斤,整件作品是和田玉籽料。玉料因为大面积是黄皮,有黄色秋天的感觉,吴家峰根据这一点巧妙设计,设计了一幅秋山行旅图。信马闲过忆所亲,秋山行尽路无尘。主人莫惜松阴醉,还有千钱沽酒人。整件作品构图非常空灵,意境幽远,见之仿佛心无他物,享受时光静悄悄流逝。秋天的山林间,山势陡峭,远山亭台,树木葱郁,一派闲情逸趣,不减文珍雅致。流露清新之感,忘却俗世之忧,悠然自在,归于自然。

5、和田玉籽料秋山行旅图山子

10.6×8.7×7.0cm;重767g
估价:RMB 1,400,000-2,000,000

作者:张庆强 海派玉雕名家

       作者对皮色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以“秋山行旅”这一传统题材为主题,表现秋天的景色,画面中的树木、山石、人物、建筑、礁石、沙洲都笼罩在一片鲜红的秋色之中,观之有秋色更胜春色艳的感觉。

      一条洒满落叶的路,一头是临水观澜的老翁与童仆,另一头是山前的房屋,唯美的秋景跃然而出。大面积的水域在洁白的玉肉上呈现,作者用柔然灵动的线条琢出层层水波,似是有西风从水面掠过,驱走秋阳之烈,送来舒爽。这件山子作品山水相依,色彩对比强烈,皮肉之美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俏色巧妙,主题突出。

6、新疆鄯善彩玉玉雕

      ↑“秋山行旅”玉雕
     根据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而作。由扬州雕刻玉雕师花费一个半月完成。此作品原料颜色鲜艳,质地坚硬,纹理丰富,在一块小小的石头上雕出大世界来。远近结构合理生动,颜色对比度强烈,使作品更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整块玉料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色、白色、蜡黄。70%是红色,间杂蜡黄,两种原色过渡自然。余下是白色。作者将红黄间杂的部分雕刻成山石和树木、藤萝等。红色艳丽,蜡黄明亮。充分表现出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整体紧扣“秋山”二字。
↑局部:亭台
  白色部分则雕刻成亭台建筑,出现在深山里的亭台建筑,想必是深山古刹。白色的寺庙被红黄间杂的山石和树木包裹,寺庙上方还有一株藤萝斜斜垂下,覆盖一小部分寺庙,寺庙在山石植物见若隐若现,真正是“深山藏古寺”。给秋山凭添几分静谧和神圣。

↑局部:人物

  寺庙右下方,有两个人物侧坐于山石植物之间,似在交谈,又似悠闲游览秋景。两个人物的出现,瞬时给整个作品带来了活力和人气。

  底座雕刻成山石树木,与玉雕作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该作品是玉雕和石雕的完美结合之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作者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完美的体现在此作品中。

    
​↑刘松年《秋山行旅图》

南宋.刘松年《秋山行旅图》【名称】秋山行旅图。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7、汪德海大师的《秋山行旅图》

      此玉作由首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汪德海先生,选用优质和田白玉精心设计雕琢而成,高72厘米,宽33厘米,厚28厘米,玉质油润缜密,细腻温厚。大师随型就艺,综合运用镂雕、透雕、立体雕等雕刻技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文人雅士于秋天登山行旅,高瞻远瞩,望月怀思的景象。作品正面至上而下以细腻流畅的线条,依势琢磨青山秀峦,晦明林荫,峰回路转间楼台掩映,以玲珑精工雕刻出文人雅士们闲庭漫步于山林间,登高望远,见云绕山青畔,满目疏朗,下方凉荫如盖,浮云氤氲,楼台亭阁依山而建,花草树木蓊郁葱茏,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整个景象浑然一体,充满了诗情画意,赏心悦目。

      作品背面金字题铭并镌诗,字乃扬州知名书法家芮名扬老师亲提,其书法风雅隽秀,构架严谨有度,与作品的出尘气质奥义相容,俨然一体,可谓绝妙。下方留有汪德海大师的落款,其整体设计纤巧合度,比例和谐,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堪称传世佳作也!

​     ↑该作品应该是以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为灵感而创作。
8、张焕学的《秋山行旅图》
荣获2016中国(深圳)“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此作品原石为黄皮白肉,皮色橘黄。肉白质细腻洁净。此作品作者把古代山水画的诗境融入了现代山水玉雕的创作风格,诗情画意,描绘了金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巍巍高山气势层峦叠嶂,潺潺江水清风习习,秋风秋叶金秋一片,分外妖娆,俊山秀水中,古人赶着牛儿跋涉行旅中。

      秋山行旅图(长35厘米,宽8.5厘米 高15.5厘米,重15公斤)前后两面工艺,作者借用黄皮为墨,白肉为底,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琢成山林秋景浑然天成,真实感人。尤其巧妙的是作者没有拘于国画山水的尺寸限制和画面布局,而是根据玉石自然形态,随着沟壑起伏,安排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将人物点缀其间使得整座玉山水浑然一体,人物、树木有疏有密,有藏有露,如画家的笔墨被立体地再现,好一幅大气磅礴的立体山水画景。

     关于行旅图的玉雕作品实在是太多了,限于篇幅这里就有代表性的介绍这些。

汪洙《渔樵耕读·秋山行旅图》及其相关作品赏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