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人,都活出了格局

 岁月静好3369 2023-01-18 发布于河南

网上曾看到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一个人大格局的标志是什么?”

其中有一个回答令人醍醐灌顶:

“低谷时能调整好自己,高处时也能坚守好本心。

即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也是心如止水、云淡风轻。”

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活出大格局。

人这一辈子,生活里的事情再多再大,放在芸芸众生之中,皆不过是沧海一粟。

唯有打开自己的眼界,撑起自己的格局,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世间里那些沉沉浮浮的事情,才不至于扰乱了心智,破坏了心情。

很喜欢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的一句话: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

的确,格局大了,压力就小了,烦恼就少了,生活就好了。

那么,人又该如何活出大格局呢?

自律地提升认知能力。

美学家朱光潜用古松为例,写过这么一段很有韵味和哲理的话:

“木商看到的,是它做为木材的商用价值;植物学家想到的,是它的科目和属性;画家感受到的,是它的形态和构造。”

你会发现,到了某个年龄,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便是认知上的差距。

认知差距,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观念和眼界的区别。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讲:

“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的确,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则对待事物的态度、眼光、方式也就不同。

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也就从中决定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

人越善于发现机会,认知能力越早得到开发和提升,就越早能够在现实里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正如路遥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悟期,但觉悟的早晚,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早点觉悟,或者说认知水平早一点得到提升,就越能够趁早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试想一下,一个人30岁就开悟,跟60岁才开悟,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想必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大概想得出来。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高级,就应该早一点让自己开悟、觉醒,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认知。

而不是一味地原地踏步,原地打转,甚至是原地自闭。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说到:

“我们脑海里有很多低效的、错误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认知,只有打破那些思维模式,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知道,真正会阻碍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从来不是随时可以学的学识和能力,而是认知上的困顿,以及自我设限。

陈寿在《帝王世纪·汉高祖论》里谈到刘邦之所以能问鼎天下的原因之一,在于:

“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徳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

见识越大,格局越大。

格局越大,成就才能越大。

自觉地远离内耗。

人生之中最大的泥潭,是自我内耗。

稻盛和夫说过一段让人感到扎心的话:

“知道你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吗?

因为你一直低头赶路,忘记抬头看天,导致你看不到正确方向,只是盲目前进,却一直没有收获。”

人最怕的事情,就是内耗,最容易在消磨自我之中耗尽精力,浪费生命,丢掉了大好时光。

想要毁掉一个人,单单让他们处于一种内耗之中就足够了。

因为人一内耗,就会滋生各种各样的消极心理,不想动,不敢学,做什么都没劲,也没信心。

于是,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要么怨天尤人,要么形影自怜。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发表演讲说:

“所有的消极都是心理时间的累计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

不安、焦虑、忧虑,一切的恐惧都因过度关注未来而引起。”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持续性地内耗。

所以,想要驱散痛苦,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首先就要让自己先学会拒绝内耗、戒掉内耗。

人生很长,如果一直内耗,岂不是一种要命的煎熬?

人生很短,倘若不再内耗,生活才会过得有质量。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

“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人生只有一次,生活本就无常,如果老是陷在自我内耗的牢笼里,杞人忧天,或是常被一些根本没发生的事情担忧、恐惧,甚至是感到煎熬的话,岂不是很对不住自己的人生,辜负自己的生命了呢?

请试着正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向能人看齐,自觉地加入高质量的圈子,拒绝内耗,有了目标之后,立刻行动。

《反内耗》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知道...却做不到...的纠结背后,是无止境的自我战斗。

而当身心资源全部用于自我战斗式的内耗时,我们无力应对哪怕一点点的挑战,也无力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如此,自觉地远离内耗,勇敢地付诸行动,然后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自强地撑起格局。

格局,是一个人的素养、修为、眼界、品质等撑起来的。

正如北宋宰相吕蒙正所感慨的一般: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万里江山。

刘邦与项羽,之所以活出了巨大的人生差距,就在于格局的高下之分。

刘邦即便出身卑微,成长环境也平平,但他却懂得剖析自我,观察环境,洞悉人性,谋事长远,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因此,刘邦起于阡陌,终成于帝王。

可项羽即便出身条件远远好过刘邦,奈何在认知上还是固守己见,不懂变通,最终自刎乌江。

周国平讲:

“一个人如何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更能反映他的格局。”

就如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里说的:

“活到这个年龄了,想起过去许多糟心事,当时桩桩件件,都觉得事情挺大,挺不过去了,现在想想,都是扯淡。”

人活着,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格局,打开自己的眼界,才能做到足够的包容,以及足够快速地释怀。

最终,心宽了,放下了,看透了,自然也就更懂得如何在人情世故上,巧妙地挖掘自我,发挥自我,以及智慧通达地与这个世界建立起连接,真正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