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尾菇栽培技术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1-18 发布于河南

凤尾菇

一、产销趋势

凤尾菇,又名漏斗状侧耳,是平菇中近年来新崛起的一个品种,原产于印度,一九七八年开始引入我国。凤尾菇味道鲜美,其蛋白质含量比蘑菇、草菇、香菇都高,内含氨基酸种类较全面,尤其是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粮食中通常又缺乏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它都齐全。此外,它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对调节人体代谢,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预防肝硬化,消除尿结石等,都有一定疗效,它含有菇类菌糖,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在国外被认为是不受污染的“卫生保健食品”。

针:由于凤尾菇果型厚实,吃口鲜美,今年本市已试销国外。据外贸部门预测,尽管凤尾菇引进才几年,只要以质量取胜,一定能站稳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少量出售,深受群众欢迎。山其

全国各地都在开始推应栽培凤尾菇,上海地区虽只生产了

一、二年时间,但一些生产队栽培后证明,生物效益一般可达70~80%,高的可达100%,且因上海市对外出口食用菌质量好,信誉好,因此发展凤尾菇生产更有充分条件。目前出口凤尾菇的暂定标准是:菇体菌盖直径在12厘米以下,也不宜太小,元般为6~10厘米,菇柄长1.2~2厘米,菌质厚实。

生产凤尾菇用料来源广泛,操作方法简便。设备要求不严,集体和个人都可种植,经济效益高,是有发展前途的。

二、典型经济效益

凤尾菇的栽培,近几年来在南汇县发展很快,产菇的一般生物效益在70%以上,每担棉籽壳产菇收入在40元左右。万祥公社万五大队三队社员苏福根栽培的凤尾菇每担棉籽壳产菇收入达到了67 元。他1982年10月6日种菇300平方尺,11月中旬第一潮采菇就收入274元;第二潮收入187元;第三潮收入150多元,以后陆续收入60多元,总共收入670多元。他种菇所花的成本不多,只支出了购买棉籽壳10担22元,菌种80瓶24元,多菌灵农药一斤2.80元,共计48.80元。他利用自己新楼房底层的一间30平方米空房作菇房,向邻居借了80枝竹梢,尼龙薄膜是利用旧的,如果竹梢和尼龙薄膜按新的一次投资,一次摊入成本,则还应支出尼龙薄膜32米12元,及竹梢80枝24元,合计也只有84.80元,收支相抵后可净收入585元,每担棉籽壳产菇的净收益达到58.50元。

苏福根是初次种植凤尾菇,但他注意摸索用科学方法进行栽培,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抓科学管理,保量保质,做到不仅能产菇,而且产好菇,使菇的正品率达到80%以上,因此他生产的菇外贸收购平均价每斤达到0.71~0.72元,大大高于其他生产户;二是,相对增加了凤尾菇栽培面积,提高培养基的利用率。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做法:

(一)抓防治虫害,保证发菌结菇。10月5日晚上将棉籽壳湿透并堆成堆,使棉籽壳软化,6日早上拉平复水,在复水时将多菌灵加入水内,浇在棉籽壳上进行消毒,对尼龙薄膜和床架也喷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绿霉菌和长毛菌的侵害。有些种植户就因受绿霉菌和长毛菌危害以致不能产菇。

(二)增加了面积,有利于生长。为便于中间通风,苏福根所作的床架宽 90厘米,棉籽壳培养基厚度 12厘米,两边压紧,中 间只用手轻轻拍平,10 担棉籽壳铺了 300 平方尺,而一般种植户两边中间都压紧,厚约10厘米,10 担棉籽壳铺280 平方尺,由于铺得松,比一般户多出20 平方尺,而且培养基菌丝根系容易长足长好,因此,出菇转潮也比一般早。一般转潮需 10~15天,他7天就形成子实体,8天已铺满床面。因培养基松容易透风也不易产生高温而烧坏菌丝。

(三)他把农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与种菇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摸索出凤尾菇要通风但不能直接吹到风,要光照又不能直接晒到阳光;通风与保持室内湿度是种好凤尾菇的关键。一般种植户通风都在中午,他却利用早晚两次通风,认为早晚空气湿度较高,如果中午开窗,也要在窗外挂湿的草包,保持室内湿度。

(四)讲究用水,使菇的产量高,质量好,子实体长到5分币大小时,床面一般不浇水,而只在周围挂湿草包。菇盖长至5~6公分时,用杯子向菇的根部浇水,这样不仅使菇长得好,而且转潮也快,所以他种的菇鲜嫩,水分足,成色好看,正品率高,卖得起好价。

(五)提高反菇的质量,大大增加了产量。在菇的生长中,一般也会从底膜的缝隙中向下生长出一些反菇,由于数量少,不容易长好,质量也差,因此,不引起人们重视。苏福根认为如果能使反菇长好,就可以不花本钱相应增加一倍种植面积。他仔细观察反菇的生长情况,间隔抽去床架上的芦头,撕去底膜,让菇在培养基反面也能向下生长,同时根据菇的向光性,在室内装了两盏15W电灯,从下向上照明,并不断改变照射角度,使下面的反菇充分受光,保证菇的正常生长,因此,他的反菇几乎与正菇没什么两样。在第三潮采菇中,床面底下的反菇生长得密密麻麻,把床架也遮住,反菇的产量是正菇的四倍。这是其他种植户所没有的效益。

苏福根认为如果后期不放松管理,每担棉籽壳产菇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达到70元以上。

三、栽培技术

(一)凤尾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营养:凤尾菇是一种腐生性极强的食用菌,可以利用相当广泛的农副产品下脚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在实际栽培中可用稻草、麦秆、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废棉、香蕉杆、木屑作为培养料。也可以利用各种有机氮,其中以燕麦粉最好,其次是蚕豆粉、高粱粉,再次是麸皮、米糠、狼尾草粉。

2.温度:菌丝在8~35℃都能生长,24~27°C最好。子实体发生属中温型,般15-22C较为适宜,高于25℃子实体较小,在30℃以上生长缓慢,甚至枯萎死亡。

3.湿度:凤尾菇对湿度要求比较敏感,培养料最适湿度为65%。空气相对湿度在65%时不发生子实体,在65~70%,子实体生长缓慢,在75~80%子实体发生正常,长期处于100%,只长菌柄,变成畸形菇。 出

果眼4.光线: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菇形成和生长时需要微弱光线。菌种曝光一个阶段,在黑暗条件进行栽培也可以发生子实体,但生长的菇柄长、菌盖小、颜色苍白。

5。空气:出菇阶段要求通气良好。

16.酸碱度:菌丝在pH5.8~6.2时生长良好,7~8生长仍正常,9以上几乎停止生长。常玉闻表面杂

(二)菌种的制备:

1.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 克、水1000 毫升。自然 pH值,灭菌后制成斜面,接菌种后,在26℃下培养7~10天即成。

2.原种。木屑种培养基:锯木屑78%,米糠或麦麸20%,蔗糖1%石膏粉1%,加水65%拌匀,装瓶。在1.1公斤压力下灭菌1.5 小时。或用蒸柜灭菌,温度上升至100°C,保持8~10小时,待温度降至 35°℃后,把斜面母种接入。一支试管斜面可接6~8 瓶。

3.栽培种。(1)木屑种培养基:配比与方法同上。(2)麦粒种培养基:小麦100斤,碳酸钙0.5斤,石膏1.5斤。制作方法:把麦粒洗净,浸泡一夜,使其充分吸水;捞起放入锅内煮熟以不烂为度。然后把碳酸钙和石膏粉与煮熟的麦粒(表面沥干无水滴)拌匀装入菇瓶。每瓶装3~4两(干重),在1.1公斤压力下灭菌1.5小时,冷后接入原种。(3)草糠培养基:麦秆草糠100斤,熟石灰2斤,过磷酸钙2斤,尿素0.2斤,多菌灵0.1斤加水充分拌匀,堆积发酵四天,装入铺有塑料薄膜的纸箱中,冷至室温,接入原种再培养30 天左右而成。若用棉籽壳代替草棣就不需要加尿素,堆积发酵的时间缩短为三天。一般接种量控制在:一瓶原种接40~100瓶栽培种或1.5瓶原种接一箱栽培种(重30斤)。

(三)栽培技术:

小.培养料及其配制:

可用于栽培平菇的原料很多,如木屑、棉籽壳、稻草、甘蔗渣、玉米芯、废棉花等。这里主要介绍三种配方。

(1)木屑培养料:配方与前原种同。

(2)棉籽壳培养料:棉籽壳100斤,石膏粉1斤,过磷酸钙1斤,多菌灵(农药)0.1斤。

取无霉变的棉籽壳和其他原料混匀后,将多菌灵溶解于清洁的河水或井水中,然后拌料,以手紧握棉籽壳,指缝间稍有水滴出为度。

(3)稻草培养料:取无霉变稻草,切去稻梢,将茎秆截成2~3寸长的草段,在0.5%石灰水溶液中(滤去石灰渣滓)浸泡一夜,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pH值至6~7时,让水沥干,以手绞草,稍有水滴为宜。

2.栽培方法:

凤尾菇的栽培方法很多,可用盆、罐、筐、袋、床架、露地等方式进行生产。现介绍几种,可视条件参考选用。

(1)袋式栽培。此法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适合于培养菌种和栽培出菇分两地进行生产的条件。

塑料袋栽,可采用长50厘米,宽17厘米的长圆筒形塑料薄膜制成的袋子,将上述调制好的棉籽壳培养基和10~15%的栽培用菌种拌和,装满袋扎好袋口,放在25℃的发菌室培养 15~20天,待袋内长满白色菌丝后,移至栽培室,去掉表面塑料袋,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给以适当的散光和通风条件,继续培养,并根据料面干湿情况,适当浇轻水或用塑料薄膜复盖,以保持表面湿润状态。一般5~7天能见到小子实体。

网袋栽培,可采长80厘米,宽20厘米左右的网线袋,将配制好的稻草培养基装入内,一般装2~3寸厚的稻草,加一层菌种,料装满后,用塑料薄膜复盖,保湿置于培养室发菌,待见到小子实体后,移至栽培室进行水分管理。

(2)床架栽培,此法简便,适于大规模生产,菇房可以利用旧屋加以改造。

在菇房内可用竹子木材、角钢或钢筋水泥做成多层菇床,每层距离50厘米,菇床宽度120厘米,长度根据菇房结构而定,每个菇架之间距离70:厘米。

栽培操作时,将配制好的原料棉籽壳或稻草堆于床架上,铺平,厚约4~5寸(每平方尺用料棉籽壳4~5斤或稻草2斤左右)。播种方法因料而异。稻草宜用层播法,即铺一层草播一层种,最上层和中层的用种量之比为6:4。棉籽壳可采用撒播和穴播相结合的方法,即将枣子大小菌种块穴播于料内,穴深0.5寸,穴距2-3寸。在料面上再撒播一薄层菌种,播后稍用力压平,盖上塑料薄膜保湿培养。

用种量,一般木屑种是料的10~15%,麦粒种为料的5~10%。

菌丝蔓延到培养料底后,适当通风换气,当料面上出现桑棋一样小菇蕾时,宜将薄膜架起,如空气湿度较低,可向复盖的薄膜上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一般见蕾后一周就可长成菇。

(3)畦地栽培:此法不要菇房,可利用宅前、屋后闲散地,亦可用大田作菌床。因此,投资少、成本低。由于是露天栽培,栽培季节宜选在晚秋、初春,昼夜平均温度 10~15℃为宜。

畦地栽培的原种及处理方法如上所述。但场所要选择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南北向作畦。畦面料宽要便于操作,以120厘米为宜,长度不限。料厚 15~20厘米,料面要求平整,并呈弓背形,松紧度要适宜。播种方法可采用层播法即一层稻草或棉籽壳布一层菌种,中间和最上面一层的菌种用量之比,以掌握4:6为妥。播种完毕,稍加压平,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

干畦地栽培的温湿度以及通风与光照,主要依靠揭盖薄膜及草帘等方法来控制。

风西当菌丝长满料层后表面稍有小的桑椹体(菇蕾)出现时,应在床面上用竹片等搭成一个弓形棚架,上复薄膜及草帘,便于通风换气,有利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4)家庭简易栽培法:

家庭种菇可利用瓶、盆、箱、筐及塑料袋等用具,在住房、阳台、厨房或楼道来栽培。

其用料和处理与上面所讲相同。关键是要控制好小气候,保证凤尾菇生长所需要的温湿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已长满菌丝的瓶、盆等放在塑料罩下面,罩的下面留有小孔,以利通风。要增加湿度时,只需将薄膜一侧揭开,适当喷水即可。

3.管理:

种植凤尾菇能否获得较好的收成,菇床管理至关重要。在整个生育期间,要协调温度、湿度、通气和光照四个主导因素,才能促进菌丝生长,提早出菇,长好菇。

(1)出菇前的管理:这一阶段以保温或降温为主进行静止培养。早春和晚秋播种时,气温稍低,但昼夜温差较大,注意掌握菇床温度,以免烧坏菌丝,并要注意避光,以利菌丝正常生长。一般的情况下,播种后至少在20天内不要经常揭膜观察,以免料面干燥,感染杂菌。如料面的积水或塑料薄膜内冷凝水过多,要及时处理,抖掉过多水珠后仍应将塑料薄膜复盖上。如发现料上有绿色霉菌要及时细心加以去除,料床上局部发酸,可揭膜通风或撒上少量的碳酸钙控制霉菌发展。

一般播种 20 天以后可适当通风,加强光照、诱导原基形成。通常应待料面上发现有小菇蕾时才将薄膜架起保湿,否则会影响到头潮菇的产量和质量。

(2)出菇后的管理:根据菇的不同生育期,创造适宜于生长发育的条件。

菇蕾形成阶段,主要保持料面的自然湿度,并适当注意通风和光照,促进原基进一步分化;而当原基进一步分化成菌柄和菌 盖时,应喷少量水;当菇快要成熟时,除保持料面湿润外,主要满足菇体所需水分,水应尽量浇在菇上。

每采完一潮菇后,应整理床面,除去死菇残柄等物。如用棉籽壳栽培的还应采取搔菌措施,即将料面老菌丝划破,或去除表面一层,厚约0.5 厘米左右。然后停水2~3 天复盖上薄膜5~7天再揭膜,以利菌丝恢复,积累养分,随后进行轻喷、匀喷,保持料面湿润,有利于出第二潮菇。第三潮菇后可将余料反转,以利早出、多出第四潮菇。

4.采收:

类这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收时间得当与否,不仅影响一潮菇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会左右下一潮菇的出渤燕一般当菇体菌盖尚未充分展开、边缘还未上卷,孢子没有大量散发时采收。采收前可向室内喷些雾,使空气中凤尾菇孢子沉淀下来,以免有些人因过多吸入孢子而引起头昏、胸闷、咳嗽等呼吸道的过敏反应。采收时,一手按住菇体基部的菌料上,一手握菌柄基部将子实体整丛采下。采收下来的凤尾菇,宜轻放、轻装,以免菌盖碎裂影响产品的质量。

凤尾菇从播种到收完第一潮的时间,大约需要 50~60天。整个产菇期有4~5个菇潮,其间隔时间的长短与气温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