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王朝的转折,从 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朱祁镇由皇帝变成傀儡

 澴川行者 2023-01-18 发布于山东

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这个历史阶段是大明王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大明王朝完成了她由盛而衰的转折。

那么,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应该是从大明王朝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驾崩,或者是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的亲政开始的。

然后,才是“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之后,就是“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之后,就是“英宗回宫”。

“英宗回宫”之后,就是“英宗复辟”,或者叫“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之后,就是“曹石之变”。

到了“曹石之变”结束,这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全部转变过程。

这时候,明英宗朱祁镇就由一个皇帝,变成了一个傀儡了。

所以,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时,大明王朝,还是十分强盛的。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仅仅在位十年,却亲自指挥过两次对外作战,都赢得了比较漂亮的胜利。

而且,他也和他的爷爷朱棣一样,继续派遣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显示了他和他爷爷的执政方针一致,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大明王朝强大的综合实力。

但是,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他的年仅九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大明王朝的大权,由此就落在了太后和朝中大臣们的手上。

这段时间,大明王朝,就中断了派遣船队去下西洋的活动了。

而且,明朝的对外作战,也多数是久拖不决,没有多大的战果。

但是,这并不表明,大明王朝这时候没有实力。

这只能是说,太后和大臣们的执政方针,是跟明宣宗朱瞻基,以及他的爷爷明成祖朱棣他们不一样的。

太后和大臣们,是站在富人们的立场上,是要为富人们出海去做海外贸易,创造条件的。

所以,他们才会中断朝廷派遣船队下西洋的这个活动。

对外作战,也是考虑到经济上的问题,影响到富人们的利益,不能全力以赴。

但是,到太后死亡,明英宗朱祁镇亲政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就又和他的父皇以及太爷太皇一样,再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了。

虽然,他们这次下西洋的结果不好,两支船队,有一支全军覆没,300人只回了3个人,从而导致这个朝廷派遣船队下西洋的活动,从此彻底取消了。

但是,这也表明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执政方针,跟他的祖母太后不一样,而跟他的父皇以及太皇们,是一样的。

他是不允许,让富人们出海去做海外贸易,发大财的。

这也就是他,必然遭遇“土木之变”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个“土木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明英宗朱祁镇,不允许富人们出海去发大财,所以,富人们和他们在朝廷内部的打手们,就要设计,使他下台。

他下台了,朝廷的大权,就会落到富人们在朝廷中的打手、也就是那些大臣们的手上。

那样,那些富人们就可以毫无阻碍地,出海去发大财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土木之变”所发生的前后过程。

明朝正统十四年,也就是西元1449年的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向明朝贡马。

他们诈称前来的有3000人,以按人数向大明朝廷邀赏。

但是,宦官王振,只按实际人数给赏,并且,还减去了马价的五分之四,这就令也先十分不满。

这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向内陆大举进攻。

明英宗朱祁镇,这时正是年轻气盛,在王振的鼓动下,就决定御驾亲征。

7月16日,朱祁镇命令他的弟弟郕chéng王朱祁钰,据守北京,他自己和王振,以及100多名官员,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

7月19日,他们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8月1日,他们进驻大同。

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已经率领瓦剌军队主动北撤了。

王振先是命令部队追击前进,后来,听说前方惨败,就赶紧命令部队撤退。

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们的行军路线屡屡变更,导致士兵们疲惫不堪。

到达宣府后,瓦剌大队追袭而来,明军的3万骑兵被“杀戮殆尽”。

8月13日,明军大部队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也已经紧紧地逼近了明军。

土木堡这个地方地势较高,却缺少水源。

而它的南边十五里处,有一条河,却被瓦剌军给占领了。

瓦剌军队包围了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且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

明英宗朱祁镇不疑有诈,就命令大臣曹鼐nài 起草诏书答复。

王振在这时,也下令部队移营就水。

但是,当明军接到移动的命令时,军士们一哄而起,奔向河边。

瓦剌军趁机发起了攻势。

明军因此溃败。

明英宗被俘。

从战场上逃出来的官员,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

其他的大臣们全部战死。

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抡起铁锤砸死了宦官王振之后,自己也战死了。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这次“土木之变”的责任,当然是要全部算在宦官王振的头上了。

但是,王振他一个人,能够负担得起这么大的责任吗?

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他的太爷明成祖朱棣就不说了,就是他的父皇明宣宗朱瞻基,那也是曾经两次御驾亲征,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呀。

所以,血气方刚的明英宗朱祁镇,他御驾亲征有什么不对呢?

谈到具体的战争过程,是部队本身的问题,导致战争的失败呢?还是王振的错误指挥,导致战争的失败呢?

在明英宗的大部队到来之前,大同本身就有四五万人马,而且,这些兵马在全国来说,也是精锐中的精锐。

可是,为什么刚刚开战,大同前线就不断地损兵折将,外加丢城失地呢?

当年,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时,仅仅以3000骑兵,就杀得敌军几万兵马大败而逃。

为什么这一次,明朝的比明宣宗那时多了十倍的骑兵,反倒被追赶上来的敌人“杀戮殆尽”呢?

王振下令部队移营就水,为什么部队就会一哄而起,完全没有一支军队所应有的纪律操守呢?

明朝的这些军队,平时是怎么训练的呢?

所以,这是王振一个人的问题吗?

这难道不是早就有人,对明朝的部队做过手脚吗?

这难道不是早就有人,在明军的内部安插了奸细,和明军的敌人内外配合吗?

不然的话,明军的行动,怎么就总是失误?而敌人的行动,怎么就总是有如神助呢?

其实,有些事情,越是细看,我们越是看不明白。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远,从整个事情的发展脉络,来看它的大的发展逻辑,我们就会对它的真实面目,一目了然。

放下“土木之变”不说,我们再来看,接下来的北京情况的发展。

土木堡战败,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后,京城大乱,大官富户们,纷纷南逃。

有许多大臣提出迁都,而兵部侍郎于谦则极力反对。

于谦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

由于瓦剌太师也先,挟持明英宗朱祁镇作为进攻明朝的政治工具,于谦就针对性地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联合几位大臣奏请皇太后,提议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同意了大臣们的提议,但是,郕王朱祁钰却推辞不就。

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朱祁钰才应允,于9月6日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

在这同时,大臣们将“土木之变”的责任,都加到了受到明英宗宠幸的宦官王振的头上。

8月23日,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

王振的心腹马顺出面抗辩,被当场殴打,盛怒的官员们还打死了王振的党羽毛贵、王长,和王振的侄子王山。

朱祁钰登基后,顺应官员们的要求,惩治了宦官王振的余党,同时,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职权,使其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

于谦得令之后,积极地调兵遣将。

原大同副将石亨,在“土木之变”中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

于谦认为,战败的责任并不在他,而他又是具有实战经验的一线军官,人才难得,就将其释放,并且委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

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战绩显赫。

在他们君臣配合,以及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下,“北京保卫战”,以明朝大胜,瓦剌惨败而告终。

接下来,就是“英宗回宫”了。

在“土木之变”过去将近一年的时候,瓦剌太师也先,眼见无法通过战争从明朝讨到便宜,就又想通过送回明朝的太上皇朱祁镇,来与明朝讲和。

有大臣就建议,派使者去把太上皇迎接回来。

但是,皇帝朱祁钰不高兴,说:“我本来是不想登大位的,当时被推上来,都是你们的主意。”

于是,于谦回答:“大位已定,难道还有其他的变动?只是,按理应该尽快迎回上皇而已。万一他们果然使诈,我们就有理了。”

朱祁钰在得到以于谦为代表的大臣们保住他的皇位的承诺之后,就说:“依你,依你!”

就这样,太上皇朱祁镇,被接了回来。

但是,皇帝朱祁钰,对太上皇朱祁镇的回来很不放心,就派锦衣卫将太上皇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加以严密地控制。

南宫的宫门不但上了锁,而且,锁里还灌了铅,永远也打不开。

给太上皇朱祁镇的食物,仅能由小洞里递进去。

皇帝朱祁钰不但自己不想退位,他还想让帝位,永远地保留在他的这一脉。

所以,他不惜用贿赂的手段,拉拢一些大臣,以废掉先前朱祁镇所立的皇太子朱见深,然后,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

但是,他的儿子朱见济,后来却不幸夭折了。

也有说法,是被人谋害的。

不管怎么说,反正就是他朱祁钰的太子没啦。

而且,他又没有其他的儿子。

更要命的是,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不仅不能再生儿子,而且,也没有时间玩什么花样。

这就引发了“英宗复辟”,也叫“南宫复辟”,或叫“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也就是西元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将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受到重用的石亨召到病榻前,倾吐心事。

石亨当面唯唯诺诺,退出宫后,却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张鞁bèi,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他们,朱祁钰已经不行了,各位要为自己谋后路。

这时,京师正有一种流言,说是大学士王文,正在力劝朱祁钰立襄王朱瞻墡shàn的长子为皇储。

如果是这样,王文将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

即便是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谋议是文臣之事,功劳也轮不到他石亨、张鞁等武将们的身上。

所以,石亨就说:“朱祁钰病已沉重,如有不测,又无太子,不若乘势请太上皇复位,倒是不世之功。”

于是,他们这三人做了分工,由宦官曹吉祥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孙太后的支持。

石亨和张鞁bèi,则一起去找寻找其他人加盟。

正月十六日晚,太上皇朱祁镇还没有睡觉,正秉烛读书。

突然,一大堆人闯了进来。

朱祁镇还以为,那些人是来杀自己的,不禁惊慌失措。

不料,众人一齐跪倒,山呼“万岁”。

众人簇拥着朱祁镇直奔东华门。

守门的士兵上前阻拦,朱祁镇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太上皇身份。

守门的士兵顿时傻了眼,不敢阻拦。

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地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的宝座。

在快到上朝时间的时候,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入朝。

群臣听到钟鼓齐鸣后,按顺序走入奉天门。

但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

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镇。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正在众人犹豫之际,于谦的政敌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辟了!”

朱祁镇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群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

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

正月二十二日,下旨,以谋逆罪杀掉了于谦和王文,并且“弃市,籍其家”。

就是当街示众尸首,抄没他们的家产。

其实,朱祁镇传旨逮捕于谦,是形势使然,迫不得已。

而在做最后勾决的时候,他也是有些迟疑的,还自言自语地说了句:“谦实有功”。

但是,参与谋事的于谦的政敌徐有贞,立即回答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于是,于谦就被杀了。

于谦被杀,标志着“英宗复辟”——“夺门之变”的成功。

而在“夺门之变”之后,接着,就是“曹石之变”。

这个“曹石之变”,就是以宦官曹吉祥和武将石亨为首的叛乱之变。

他们两个人,都是“夺门之变”的功臣,也因此红极一时。

那么,他们各自都是什么出身呢?

这个石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他本来是大同的副将,在“土木之变”中逃回北京,先是被关押,后来被于谦释放出来予以重用,这才因功掌管了京师禁卫军,成为景帝朱祁钰跟前的红人。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却背叛了朱祁钰和于谦,拥立朱祁镇复辟。

这个曹吉祥,是个太监,原来是宦官王振的手下。

在发生“土木之变”时,他因为远在云南,充当云南前线部队的镇守太监,所以逃过一劫。

而因为新皇帝朱祁钰和文官们的关系并不太好,所以,朱祁钰对他这个王振以前的手下,也是比较信任的。

但是,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朱祁钰,拥立明英宗复辟。

而他们在拥立明英宗复辟的过程中,必然要联系一些文官作为帮手。

所以,在这个“夺门之变”中有功的,也不是只有他们,还有文官徐有贞等人。

那么,在这个“夺门之变”成功之后,文官们和他们这些军人以及太监之间,必然就有一番争斗。

先是石亨和曹吉祥,斗倒了文官徐有贞、李贤等人,令他们降职。

但是,很快,石亨的心腹、兵部尚书陈汝言的贪污罪行被揭发出来,他的侄子石彪,也被告发图谋不轨,从而牵连到他也被罢夺兵权,以及一切职务,随后,又遭到逮捕,惨死狱中。

石亨的遭遇,令曹吉祥感到,自己的好日子也是快到头了。

于是,他打算铤而走险,奋力一搏。

但是,他们的计划,被人提前告发了。

于是,他被凌迟处死,并且弃世;手下的党羽和家族成员,也都或者被杀,或者被流放岭南。

至此,大明王朝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的一个历史巨变过程,就彻底结束,大明王朝,重新进入到一个波澜不惊的平稳发展时期。

但是,这个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的历史过程的前后,大明王朝,却是两幅不同的模样。

这个过程之前,大明王朝是逐步兴盛的;这个过程之后,大明王朝就逐步衰落;而这个过程,就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过程。

那么,大明王朝之前强盛的标志,是什么呢?她在这之后衰落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大明王朝之前的强盛的标志,就是朝廷有钱,社会局面也比较清朗,对外战争,基本上都能够干净利落地取得胜利。

在明英宗朱祁镇的父皇、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前,一直都是这样的。

在这之后的大明王朝衰落的标志,就是朝廷没钱了,社会局面也是乌烟瘴气,对外战争更是久拖不决,难以取胜。

这些现象,从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继位登基开始,就有了。

但是,那时的表现还不是那么明显。

而到“曹石之变”之后,这些现象,就充分地显现出来了。

那么,为什么到“曹石之变”之后,大明王朝就大量地显现出衰落的迹象呢?

因为,“曹石之变”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就成了一个傀儡,大明王朝的朝廷权力,就完全落到了那些官僚集团的手中。

而朝廷权力落到官僚集团的手中,就是落到了那些富人阶层的手中。

那么,在朝廷权力落到了富人阶层的手中、朝廷的一切政策都向富人阶层倾斜的情况下,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不是会迅速地形成呢?

农民们赖以活命的土地,是不是会迅速地向富人们的手里集中呢?

流民是不是会因此而大量地产生呢?

朝廷的税源,是不是会因此而越来越走向枯竭呢?

所以,皇帝变成傀儡,权力,从皇帝的手中转移到官僚集团的手中,就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那么,皇帝,是怎么变成傀儡的?

权力,是怎么从皇帝的手中,转移到官僚集团的手中的呢?

我们来看看,从“土木之变”到“曹石之变”,等一系列变化中的六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皇帝的支持者王振和于谦,投机者石亨和曹吉祥。

这六个人中,上位者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而以朱祁镇为真正的上位者。

但是,一场“土木之变”,特别是后来的“南宫软禁”,让朱祁镇丧失了气魄和意志。

到他第二次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形如枯槁,再也没有帝王的风范了。

实际上,在大明王朝里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皇帝的支持者王振和于谦。

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倒下,就标志着大明王朝的天,已经塌了。

而他们两个人中,王振和于谦的身份,也不相同。

王振是太监,他深受皇帝的信任,但是,他不具有法理上的执掌朝政的基础。

于谦是官僚,他具有法理上的执掌朝政的基础,却因为他的官僚身份,又不被皇帝所信任。

正是因为这个身份的不同,所以,王振被于谦所取代,实际上就表明,皇帝已经失去了对于朝政的掌控权了。

不然,作为皇帝的朱祁钰,怎么去干贿赂大臣这样的有失身份的事情呢?

最后的石亨和曹吉祥两个人,他们是投机者,能够对局势的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他们注定只是跳梁小丑,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

特别是他们并非正统的官僚出身,这就更加加快了他们被排挤出局的速度。

我们再来看他们这六个人中,每个人的个人命运,是怎么在这个历史的大潮中,翻滚跌落的。

第一步,“土木之变”,直接让明英宗被俘,让明英宗所赖以依靠的宦官王振毙命。

第二步,“北京保卫战”,让皇位从明英宗朱祁镇的手上,转移到明代宗朱祁钰的手上。

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宦官王振的那一个集团,全部被消灭,明代宗朱祁钰所依靠的,不再是宦官集团,而是以于谦为代表的官僚集团。

第三步,“英宗回宫”,导致清廉正直的官僚于谦,被动地走向了英宗朱祁镇的对立面,从而为于谦的最后被杀,埋下伏笔。

第四步,跳梁小丑推波助澜,导致“英宗复辟”。

“英宗复辟”,是形的复辟,而不是魂的复辟。

实际上,从“英宗回宫”,受到软禁开始,以前的那个血气方刚、敢作敢为的明英宗朱祁镇就死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气节的傀儡性的皇帝朱祁镇。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英宗复辟”,富人集团就借助明英宗朱祁镇的手,杀死了清廉正直的官僚于谦。

虽然,于谦也是属于官僚,但是,于谦会成为富人阶层的打手吗?

于谦会被富人阶层所利用吗?

所以,清除于谦,是富人阶层最终夺权,所必须要有的动作。

至于在这个动作中所出现的跳梁小丑,那都是随机的。

没有石亨,就必定有铁亨;没有曹吉祥,就必定有马吉祥。

有利可图的事情,是必定有人去做的,尽管那只是饮鸩止渴。

当于谦被清除后,朝廷权力,就基本上是通过其他的官僚,落到了富人阶层的手上。

只是,在“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中立下了功劳的石亨和曹吉祥,他们不是读书人;他们不是官僚集团中的原生派;他们是官僚集团中的异类,或者另类;他们与以读书人为基本特征的整个文官集团,格格不入。

所以,必须尽快将他们除去。

所以,就有了最后的一步:“曹石之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似乎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策划人,更没有一个具体的执行人。

但是,冥冥之中,她就是有那么一只无形的手,在操弄着整个大局,在推动着整个事情的演变,向着最后的结果发展。

这是一种社会运动,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这个运动。

只是,有些人,是无心的;有些人,是有心的。

有心的人,不约而同,就会形成合力。

而那些无心的人,就只好在无心之中,被那些有心的人给算计。

那么,在“皇权”这边来说,“皇权”为什么会败给“相权”呢?

多数的穷人,为什么会败给少数的富人呢?

其实,这里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的发展,让大多数的穷人,没有文化、没有思想,也就没有通过政治斗争,努力地改变自己命运的自觉。

穷人们的个体力量,是渺小的;他们团结起来的力量,却是强大的。

但是,因为穷人们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没有通过政治斗争努力地改变自己命运的自觉,所以,他们在平时,就是一盘散沙。

只有当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他们才能够不自觉地组织起来,去和那些富人们,做拼死的一搏。

结果,就是改朝换代。

当然,穷人们有自身的问题,而像于谦这一类清廉正直的官僚们,他们的问题,恐怕还是相对要更大一些。

因为,他们有文化呀,他们有思想呀。

但是,他们的思想,都是在想一些什么呢?

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力量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

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依靠上面的皇帝,是没用的;只有依靠下面的那些穷人,才有用?

如果,他们能够深入到穷人之中,团结穷人、组织穷人、教育穷人、发动穷人。

那他们,还愁自己没有力量吗?

可是,那些于谦们,他们一心为了天下,一心为了穷人,他们就是不能懂得,去发动穷人、去依靠穷人。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他们同情穷人,但是不理解穷人。

他们没有和穷人们一起吃饭,没有和穷人们一起劳动,没有和穷人们一起受苦,他们就不知道穷人们,在想些什么;也不知道穷人们,身上都有些什么。

如果,知识分子能够深入到穷人之中,和穷人们同甘苦、共命运,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理解穷人,也发现穷人当中,所蕴藏的无穷的力量。

当然,对于皇帝来说,官僚集团中,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忠臣,哪些是奸臣,那是很难分得清楚的。

他只能是从普遍的感觉中,感觉到,朝堂上的那些大臣,都不可靠。

他唯一可靠的,就是他身边的近臣、宦官。

从秦始皇的宦官赵高,到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再到中唐、晚唐时期的宦官集团,再到大明王朝的宦官们,我们可以发现,宦官们,之所以被皇帝们所信赖、所依靠,都是与皇帝们跟朝堂上的大臣们关系不融洽相关的。

那么,朝堂上的大臣们,为什么和皇帝们关系不融洽呢?

那肯定就是在执政理念上,大臣们的执政理念,往往偏向于维护富人们的利益。

而皇帝则认为,富人越多,朝廷就会越穷;富人越多,穷人就会越多,造反的人也就越多。

所以,皇帝,就会不相信那些大臣,而相信自己身边的近臣,相信自己身边的宦官。

但是,这些近臣、这些宦官,虽然对皇帝很忠心,虽然与富人们没有多大的联系,他们却也和皇帝一样,很难走向社会,很难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他们除了帮助皇帝,和那些大臣们进行权斗,还能够做什么呢?

所以,利用宦官,是无奈之举,并不能够让皇帝真正地了解整个社会,从而,也就不能够帮助皇帝,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济世救民的政策。

宦官们不但不能帮助皇帝,他们自己也会因为忠于皇帝,而受到官僚集团的忌恨,从而首当其冲地,成为官僚集团所打击的对象。

这也就是“土木之变”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