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三百年来才出的一人

 太阳鸟阅读吧 2023-01-18 发布于浙江

先生之风,是否远去

近三百年来才出的一人

有人说他会背唐诗十万首,有人说他会背《三十经》,有人说他的学问是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可以想象当初那些大咖名人对他记忆力和学识的佩服。

他,就是陈寅恪。

奇怪的是,知识渊博、成绩斐然、被人称为“教授中教授”的他,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转了一圈,却连学士学位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凭借他的学识,得到一个博士学位都绰绰有余,只是他不屑于这样去做,陈寅恪曾就这个问题向自己的侄子陈封雄解释过: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他学习是认真的。在欧美留学时,靠着有限的官费资助,生活本来就拮据,但他节衣缩食,把大部分的钱用来购买书籍。他后来对自己的女儿谈起自己的留学生活的艰苦:“在德留学期间,官费停寄,经济来源断绝,我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学习的热情和坚持。

后人任职于燕京大学的名教授洪业曾于1916年到哈佛一游,在哈佛校园里看到一个中国人,衬衣整个都留在裤子外面,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在宿舍前大声朗诵中国诗词,旁若无人。“再过一会儿,他激动地站起来,在树下踱着方步,后面拖着在初秋风中晃着的衬衫角。”

当时,洪业看到此人怪模怪样,不由哑然失笑,然而,当他得知此人是陈寅恪后,不由倒吸一口气,一扫先前的轻蔑,肃然起敬。

这就是所谓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如果陈寅恪没有心怀对学问的热爱和投入,学习过程高度的专注力,即使他有过目不忘的基因遗传,也不过是知识的堆积而已,不可能成为一个让旁人崇拜不已的“大神”,一些大学教授在他面前都是毕恭毕敬,仿佛小学生见到老师一样尊敬。

所以,他的神奇的记忆和知识的渊博,并不神奇,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横空出世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要么是汗,要么是泪,不出汗不出泪,绝不会出“神”。

陈寅恪就像蝉一样,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蛰伏了数年忍受着孤独,吮吸着树根的汁,然后破土而出,飞向天空,鸣一个盛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