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走出内心的担忧和恐慌,你需要区分想法和现实。

 郁金香抗抑郁 2023-01-18 发布于浙江

今日导读  

   自从新冠疫情开始大规模传播以来,一股恐慌的气息,似乎开始在大众中蔓延。咳嗽几天不转好,就觉得自己一定是得了“白肺”,医院的CT检查室一时人满为患;一张朋友圈预言XBB.1.5毒株将要大规模传播截图的流传,让蒙脱石散一度脱销.....

   我们人类的大脑,尤其是左脑,它演绎、推理、加工的功能无与伦比,而正是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性,会让我们在接触到触发自己负面情绪的事件时,猝不及防地跌入其中,混淆想法和现实,随后,焦虑和恐慌开始蔓延,若不加以制止,抑郁便会悄然降临。

   因此,想要保持心理健康,区分想法和现实,异常重要。

   就像今天和我们分享的这位妈妈,在新冠疫情中,家里的老人出现重症,她如实观境、如实观念,不仅没有被焦虑和担忧困扰,还顺利解决了难题。也希望这个小故事,也能够给你康复路上的启发。

疫情艰难中,我的一次自我超越 

12月22日中午,我爱人打电话告诉我,说我老婆婆感染新冠了。

他在电话里说,你赶快了解一下,买什么呼吸机好,哪个牌子,在哪儿买,要现货。

我饭都来不及吃,赶紧了解了以后,立即回话给他。当时感觉自己头晕眼花、浑身紧绷。

我爱人那天接连打了几个电话给我,平常我们极少如此频繁通话。每次拿过手机接通电话之前,我都有心跳“嘭嘭”加速的感觉。

我跟他说:我感觉我们好像太着急、太焦虑、太担心了,我不知道是你传递给我的,还是我自己的,还是两者都有,但是我觉得这样并不见得对妈妈是好的,也不见得对我们是好的,为了老人,为了我们自己,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稍微放松一点。 

那天晚上,他回到家,我在厨房里收拾,他在我旁边找了个凳子坐下来,大口大口地抽烟,然后对我说:你跟儿子讲了吗?他要去看看奶奶。我说我跟他讲了。他说:你跟他讲清楚了吗,都到了这个时候了,你必须把情况讲清楚。

我问他:你们今天联系住院,医院那边是怎么说?

他说:医院那边专家一听这个情况都说了,90岁高龄,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血氧饱和度测量下来,不吸氧不到90,吸着氧刚刚90,这些无疑都是重症了。只是如果住院的话,一进去就是进icu,医院里现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我爱人坐在那里,垂着头,我仿佛能够看到在他的头脑里,那些关于老人感染新冠后如何如何的消息、医院的场景,一幕幕的浮现,甚至已经发生...... 

我理解,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融合吧。我们担心、害怕的那些事情,会经过大脑的编辑、加工、排版、拍摄,然后仿佛立即栩栩如生地发生,我们会猝不及防地陷入到其中,无法分辨、无法自拔。

当大脑因为过度紧张而开始高速运转,当想象的画面开始浮现,当纷至沓来的念头开始登场,我们往往会没有意识、或者也根本来不及去区分,这些画面和念头里,哪些是事实,而哪些,只是我们虚幻的想象。

就好像,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几天刷牙不洗脸,就觉得孩子这个人是要废了;看到孩子天天打游戏,就会联想到孩子以后饿死在路边;没有及时拨通外出玩耍的孩子的电话,脑海中就开始上演灾难大片.......

一位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他只要一看见儿子打游戏,就会开始浮想联翩,先是想到儿子没法去上学,再想到儿子因为没有学历而找不到工作,最后,在一连串的想象之后,她的画面,往往以成年后的儿子,在路边捡垃圾而结束。

我想了一下,对他说:能不能问问专家,重症是什么意思?他有些暴躁地说:重症就是重症,有什么好问的?

我说:这个我也不是很懂,我们可以一起在网上查一下,重症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个人的理解,妈妈这种情况,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被归为重症。但是“重症”这个词,只是针对这些基本情况而言的一种归类,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可能。我们现在有担心、有想法都是正常的,但这只是一种想法,并不是事实。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想法,要不你心放宽一点儿,早点休息,明天早点去陪妈妈,好吗?

是的,当意外或者灾难发生,我们不一定是要很快地自动化地提前预想到下一步,并且只想那种不好的结果,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的、积极的想法和画面。

这就是选择,积极向好的念头一旦产生,就是为新的发生、新的起承转合,酝酿最初的种子。

若我们无意识地跌入大脑自动运转的思维陷阱,我们便失去了选择,也失去了人生自由。

之后,我们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一会儿,他就去睡了,第二天一早,还和我一起去买菜做饭吃。

去买菜的路上,我挽着他的胳膊,跟他说:现在是妈妈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以后我们也都会面临这些老病之苦,我们的妈妈是这样的,以后到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尽量平和、放松地面对。

我明显感觉得到,在90岁的老婆婆感染新冠的艰难时刻,我爱人是愿意和我呆在一起的,或者说,至少,我没有给他增添烦恼焦虑。

之后,在全家人陪伴、照顾、治疗、关心、找药、吃药等等的共同努力下,我的老婆婆终于奇迹般地康复了。

区分事实和想法,开启新的可能

回看复盘这整个过程,它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观境如境,境如实知;观念如念,念如实知。

1、不增,不增加自己人为的预感、担心、焦虑,区分情绪化、感受化内容。在老婆婆感染新冠后,我第一时间稳住了情绪,没有惊慌失措,看到目前的事实是,老人氧饱刚到90,脉率103,虽然被定性为“重症”,但“重症”只是一种归类,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可能。

2、不减,不脱离现实,低估困难和风险。但同时,我也看到,现实状况是,老人90岁高龄,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血氧饱和度低,需要第一时间送医,进行科学的治疗。

3、不杂染不粘染,使认知客观中性,全力以赴转向有力有益有效的行动。老人生病后,我并不执着于自己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孝心、什么样的表现不算是孝心,一切行动只以让老人尽快康复为最终目标,晰明白,了了分明。

比如,并不是我整夜都睡不着,浑身绷紧,血压升高,这样才是有孝心,也并不是我在得知老人生病后还能安然入睡,就是没孝心的表现。不掺染其他认知到事件中来,使事件保持中立,反而利于它的顺利开展。

这样的应对方法,算是一次解离吧!我爱人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些理念,我也不必在这个时候去跟他讲道理,也许有一种解离就叫做——我能做到,你做不到没关系,我陪着你,你也愿意我这样陪着你!

而我老婆婆康复的奇迹,也有力地实证:任何时候,事实就是事实,想法就是想法。

其实,我们家长陪伴孩子康复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看到孩子的种种言行举止,我们需要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我脑中运转出来的灾难性想法,不人为地为自己增加预感、担心和焦虑,也不脱离实际,低估将要面对的困难,同时,尽量事件保持独立,而不是掺杂进其他复杂的认知,使得事件复杂化。

这样做以后,我们才能全力以赴,将自身所有行动,转化为能够给予孩子积极能量的有益行动。

人有任何想法都是正常的,我们的害怕、焦虑、担心都情有可原,想法与事实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事实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绝大多数人,这么多年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但事实上,只有我们用自身觉察和定力,中止旧的脑回路,才能为新回路的建立留出空间,好的循环才得以取代旧有的路径,新的人生道路才得以开展。

其实,郁金香大力推广的“三不”法则和观呼吸,就是这样一种中止我们旧有的脑回路、留出空间的智慧。

就像现在,当我在郁金香学习以后,我已经能够把融合的认知丝丝缕缕地解开、分离,分清事实和想法,并对正在忠实履职的大脑温柔而坚定说:我不想这样,我想那样。

当我们用另一种形态的自我和模式来协同大脑工作,我们就能免于陷入大脑自动化反应的模式陷阱中。

平凡如许,学习成长路上,我们也实现了一次从“正常”到“超常”的自我超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