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西南夷之大理古国

 金色年华554 2023-01-18 发布于江西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部《天龙八部》,让大理段氏走进了大众视野,其家传绝学一阳指与六脉神剑更是闻名遐迩,威震江湖。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除了段誉、段正淳、段正明等段氏皇族真实存在外,其他内容基本都是虚构的,包括那两套盖世武学。

大理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偏居西南一隅,在历史舞台上甘当龙套,配合演出,毫不起眼。所以对于大理国,除了这个名字外,绝大部分人对其几乎毫无了解。

闲言少叙,接下来请各位跟随我的文字,一起去揭开大理古国的神秘面纱。


大理建国

大理段氏的先祖据说是凉州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区)人氏,大约在北魏时期辗转迁徙到了洱海地区,与当地的白蛮相融合(白蛮汉化程度高,容易接纳汉族移民)并逐渐发展成为贵族集团的一份子。

南诏建立后,段氏与洱海诸蛮尽皆成为了南诏的属民。唐玄宗后期与南诏爆发的天宝战争(南诏归附吐蕃,大唐惨败)中,段氏先祖段俭魏表现出色,战功显赫,被南诏国主阁罗凤提升为清平官(宰相),并赐名段忠国在阁罗凤所立的南诏德化碑中,段忠国排名第一。

南诏德化碑如今矗立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被誉为“云南第一碑”。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约三千八百余字。碑阴刻书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碑文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现仅存八百余字。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文物。

除了段忠国外,段氏家族还有多人在南诏为官,段氏也因此成为南诏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一股政治力量。只不过因史料缺失,段氏立国前的世系传承以及具体事迹多有不详。

南诏后期,国势颓败,政局动荡。

公元893年,大理段氏开国皇帝段思平喜睑(音捡,今大理喜洲)出生。

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弑君夺权,将蒙氏(南诏皇族姓氏)一族屠戮殆尽,建立大长和国,南诏灭亡。

据说,段思平的父亲曾在大长和国高居布燮(宰相)之职。

公元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造反,灭郑氏,扶持清平官赵善政为傀儡皇帝,建立大天兴国,立国26年的大长和国灭亡。

公元929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帝,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杨干贞登基后,暴虐成性,朝野皆怨,不得人心。称帝仅两年便被弟弟杨诏来了个篡权夺位。不过,这个杨诏并没有能力解决兄长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反而变本加厉,继续实行残暴统治。杨家兄弟的反动统治,导致大义宁国内部矛盾重重,内斗不止,危机四伏。

大长和国时期,段思平已然身居通海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之职,他对杨氏兄弟的统治极为不满,遂意图谋反,将之推翻。

从公元907年大唐帝国覆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军阀割据,弑君夺权之事层出不穷,西南边陲之地同样如此(自南诏灭亡已经发生了四次篡权夺位之事),段思平萌生叛心,毫不违和,甚至可说极为正常。

关于段思平反叛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干贞的弟弟杨诏认为段思平有帝王之相,这无疑是宣判了段思平死刑。杨干贞下令捕杀,段思平惊惧遁逃,后在神明的指示下,躲入滇东爨地的舅父爨判家中,才幸免于难。

南诏后期,洱海诸蛮经过长期融合,加之新移民的不断涌入,最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白族。

东西两爨之地同样在人口的反复迁徙之下,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彝族。

段思平深知以自己的势力根本不足以抗衡杨氏兄弟,必须寻找盟友,建立最广泛的各民族统一战线,方有可能完成这项风险极高,回报更高的冒险活动。

为此,段思平花费近七年时间,以税粮减半,减轻徭役三年为口号,四处发动群众,号召各族百姓推翻杨氏统治。

段思平先是获得了白族贵族高方(与段思平本就交好)董伽罗的支持,继而又向滇东彝族三十七部首领借兵,随即发动起义。

公元937年,段思平攻破大义宁国国都阳苴(音居)咩城(今大理古城),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弃城而逃,后被俘虏,大义宁国灭亡。

同年,段思平称帝,建大理国,仍旧定都阳苴咩城建年号文德。大理一词也是这时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

大理基本继承了南诏疆域,涵盖今云南全境,贵州西南部,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的少数地区。

至于为何定国号为大理,众说纷纭,本人比较倾向于以下说法。

公元859年,南诏国主祐世隆继位,悍然称帝,改国号为大礼。这是南诏第一次正式对外称帝,与大唐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因此破裂。

段思平定国号为大理,与南诏就成了承袭关系,之所以用理不用礼,可能是想取治理之意,毕竟西南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混乱统治,矛盾重重,急需大治大理。

南诏国是西南地区的正统王朝,对南诏的承认与继承是证明大理国合法性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宣告之前的郑氏及杨氏政权是非法的,继而表明段思平的行为不是反叛,而是讨逆。做好这些可以令新王朝的民心得到迅速的稳定。

段思平建国后,董伽罗被封为国相,高方被封为岳侯,世袭罔替,高氏之后逐渐成为大理国顶级贵族,地位仅次于段氏皇族。

段思平在位期间,赏罚分明,轻徭薄赋,鼓励农耕,促进生产,恢复稳定,巩固了段氏皇族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公元939年,杨干贞被赦免,出家为僧。

段思平极为崇佛,执政八年,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奠定了大理政权以佛立国,儒释治国的基本国策,对外交往多以和平友好方式,扩张野心也有,但不大。

大理国被称为妙香古国,汉传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三大佛教体系,全部存在于大理国中。

段思平立国后,效仿南诏,君主自称骠信,下设清平官(宰相,仅此于国君)六人,分别为坦绰、布燮、久赞、彦赞等。清平官下设九爽,类似中原的六部、九卿,属职能部门。

公元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第二任大理皇帝)继位。

父子连名制在西南各族中普遍存在,南诏皇族便是典型的代表。大理段氏与此略有不同,其取名采用重名制为主,连名制为辅的方式。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是以思重名;

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则以素字重名;

段思廉与段廉义则又成了连名制;

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也是连名制。


如同嚼蜡的大理国前期历史

段思英继位仅一年,便被叔叔段思良(第三任大理皇帝)篡位,段思英被迫出家,成为大理段氏第一个出家为僧的皇帝。其后近百年的大理国史异常乏味,史书记载也极少,我们就简单了解下。

公元952年段思良去世,其子段思聪(第四任大理皇帝)继位,此时的高氏已经取代董氏成为宰相家族,并逐渐掌控了大理朝政。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公元965年,赵匡胤包围成都,后蜀末帝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公元968年,形势比人强,眼见宋朝已颇具一统天下的气势,而且其领土已然与大理接壤,于是段思聪遣使入宋,恭贺大宋得四川,请求通好。

据说,赵匡胤攻破成都后,宋将王全斌曾力主乘胜进兵,攻取云南。赵匡胤担心天宝战争的故事重演,而且对西南这块蛮荒之地属实兴趣不大,江南和幽云十六州才是他的目标。于是便当着大理使者的面,用玉斧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原大唐与南诏的国界线)画了一条线,表示与大理国划江而治。这便是宋挥玉斧的故事,因正史无记载,故真实性有待商榷。

公元969年,段思聪去世,其子段素顺(第五任大理皇帝)继位。

公元971年,滇东发生叛乱,段素顺派兵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平定叛乱,并效仿先祖故事(段思平当初向滇东三十七部首领借兵,曾与之石城会盟)与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今云南曲靖)会盟,并刻碑记事,史称三十七部会盟碑,现存云南曲靖一中。

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字方块白文已经形成,但由于统治阶级推崇汉化,以汉字为官方文字,故而方块白文并未能发展成为白族的通用文字,民间虽也有不少人使用,但影响不够,及至明代以后,方块白文基本已经失传。

像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这样的重要碑刻皆是以汉字书写,方块白文书写的文献资料现存很少。

方块白文是以汉字为白语注音,或通过对汉字进行偏旁部首的增减以创造白文,字形与汉字无异,故而称为方块白文。

现在的白文是建国后以拉丁字母创制的新白文,也叫拉丁白文。

公元976年, 斧声烛影的故事出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成为大宋第二任皇帝。段素顺遣使入贡朝贺,自称白王,请求内附,但遭到拒绝。宋太宗只是册封其为云南八国郡王(云南行政区划分为八个节度使,被称为云南八国),并未接受其内附,双方只是维系友好往来。

公元985年,段素顺去世,其子段素英(第六任大理皇帝)继位。

公元1004年,大理效仿宋朝,实行科举考试,因段素英极为崇佛,故允许释儒(学习儒家经典的僧人)应考,并从中选任官吏。此举使得大理国政与佛教联系愈加紧密。

公元1009年,段素英去世,其子段素廉(第七任大理皇帝)继位,在位时三年,无所作为。这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好事,能消停过日子。

公元1022年,段素廉去世,因其子早逝,孙子段素真年幼,由侄儿段素隆(第八任大理皇帝)继位。

段素隆最重要的事迹就是主动禅位(不喜欢当皇帝,这种奇葩属实不多见),出家为僧,开大理皇帝动不动就辞职当和尚的先河,也是大理第二个当和尚的皇帝。

公元1027年,段素真接受叔父段素隆的禅让,成为大理第九任皇帝

公元1041年,段素真禅位于孙子段素兴(大理第十任皇帝),自己出家为僧,成为第三个当和尚的皇帝

段素兴属于大理难得的昏君,一系列地混账行为,导致朝野上下深恶痛绝。

公元1044年,段素兴被朝臣所废,段思平曾孙段思智之子段思廉(大理第十一任皇帝)继位。大理皇统从段思良一系重归段思平一系


高氏家族统治大理

大理段氏的佛系统治,导致地方封建领主的势力日渐做大,而段氏的实力却日渐衰颓。

公元1063年,洱海地区的大领主杨允贤(云南杨氏乃西南大姓,宗族分布很广)起兵反叛,段思廉无力抵抗,不得不依靠高氏后裔岳侯高智升的力量,才成功平定了叛乱(杨氏虽败,但实力犹存)。战后,高智升得到了大量封地,并加封鄯阐(音善产)侯,势力从今滇池地区延伸到洱海南部,爵位和领地皆世袭罔替,成为大理国最强大的封建领主。

不久,段思廉又封高智升之子高升泰为清平官(宰相),高氏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公元1074年,北宋遣使入大理买马。大宋与契丹、西夏敌对,而优良的战马偏偏多产自这两个国家,大宋为此每年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而且时常因边境局势紧张而中断。滇马也叫矮脚马,个头小,速度慢,不适宜征战,但它耐力极好,是最佳的运输工具。因此,马匹贸易成了大理与大宋之间最重要的经济交往之一

公元1075年,在高智升的逼迫下,段思廉禅位为僧(第四个当和尚的皇帝),其子段廉义(大理第十二任皇帝)继位,高氏尽掌大理权柄。

公元1080年,杨允贤之子杨义贞发动军事政变,诛杀国君段廉义,随即自立为帝,号广安皇帝。在位仅四个月,便被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起兵讨灭。

段廉义无子,高升泰便拥立其侄子段寿辉(大理第十三任皇帝)即位。

天降鸿运,段寿辉对高氏感恩戴德(其实是怕死,担心高氏效仿杨氏弑君),封高智升布燮(国相),高升泰为鄯阐侯。高氏权倾朝野,任人唯亲,要害部门皆为高氏把持,俨然成了立皇帝(站在朝堂的皇帝)。江湖盛传一门之盛,半于大理

段寿辉在高氏的阴影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致终日惶惶,心力交瘁。

公元1081年,在位不足一年,段寿辉便禅位出家,成了大理第五个当和尚的皇帝。继任者便是后世稍有名气的大理保定帝,段寿辉的堂弟,段誉的伯父段正明(大理第十四任皇帝)

公元1094年,段正明硬扛了十三年,最终还是被迫退位。不过,相比于前任,他就比较惨了,段氏皇位传承被高氏斩断,段正明禅位高升泰,自己不仅做了大理国第六个和尚皇帝,还成了大理第一个亡国之君。由于大理段氏后来又延续了皇统,故而将段正明之前的大理国称为前大理

高升泰继位后,改大理为大中国(野心是真的大)。高氏篡位之举,不得民心,朝野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公元1096年,高升泰去世,遗命其子高泰明还帝位于段氏,后世子孙不得再行篡逆之事。

高泰明谨遵父亲嘱托,在妥善安排完丧葬事宜后,便拥立段正明的弟弟,著名的大理海王段正淳(大理第十五任皇帝)为帝。当然,大理国实权依旧掌控在高氏手中,宰相之位也始终由高氏把持,世称高国主。段正淳之后的大理国也被称为后大理

段正淳的妻子是高升泰的妹妹高升洁,极为有才,二人育有一子,即段正严也叫段和誉,小说中段誉的原型)。

其实,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已经暗示了这段历史。当初,鸠摩智造访大理天龙寺,求取六脉神剑,段正明为了协助退敌,主动出家,与枯荣禅师等五位老祖合练六脉剑阵。

如此一来,大理国可就没皇帝了,段正淳奔波各处,与红颜私会,他的称呼一直都是镇南王。段誉就更别提了,整本书都在追他的神仙姐姐。

父子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大理国已然易主,他们无家可归了。

公元1108年,段正淳禅位出家,成为大理国第七个当和尚的皇帝。继任者自然就是他的宝贝儿子段正严(大理国的第十六任皇帝)

除了开国皇帝段思平外,段正严的政绩算是大理国诸多君主中最优秀的一个了。尽管无法改变高氏专权的局面,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励精图治,获得了大理国百姓的衷心拥戴。

公元1115年,段正严遣使入宋朝贡,再次请求内附,宋徽宗不知何故,突然一改大宋此前的冷漠态度,册封段正严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大理王,与大理正式确认君臣关系。

不过遗憾的是,这仅仅是宋徽宗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举(简直是把国家大事当儿戏),并非大宋国策的真正改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高宗赵构便不再承认此事,对大理的态度重归冷漠。不过大理却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尊奉宋朝为正朔,使用大宋历法,承认自己是大宋的一部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段正严执政期间,高氏加强集权统治,逐渐废除了节度使、都督制度(军政一体,职权过重),代之以府郡制(不掌军事),即在经济较为发达开化的地区设府,在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郡。

此举侵害了大量土著贵族的根本利益,因而引发了国内诸多叛乱。高泰明之孙高量成入朝后,平定叛乱,稳定局势,受到群臣拥戴,被立为布燮,号中国公(取自高氏政权大中国)

公元1141年,段正严将昭庆公主嫁与高量成为妻,高氏和段氏自此世代联姻。段正严的皇后就是高量成的姑妈。

段正严执政后期,高氏内部争斗激烈,段正严的诸多皇子纷纷成为了高氏内斗的工具,内争外叛,骨肉相残。

公元1147年,段正严在执政39年后,厌倦了权力争斗(无能为力,心力交瘁),禅位出家。其子段正兴(大理第十七任皇帝)最终在高量成的支持下继承皇位。

公元1176年,段正严去世,享年94岁,是大理国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长寿皇帝。

公元1172年,段正兴禅位出家,成为大理国第八个当和尚的皇帝。其子段智兴(大理第十八任皇帝继位。此人便是五绝之一的南帝一灯大师

段智兴笃信佛教(皇权不振,不信佛干啥呢?),其在位期间修建了60座佛寺,荒废政事,劳民伤财,使得大理国日渐衰落。

当然,除了他本人的原因外,高氏日趋白热化的内斗也是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

段智兴时期,滇东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音勿)部逐渐壮大,并接受大理国主册封,成为三十七部中最为强盛的势力。是彝族各部中,历史文化最为辉煌的部落。

公元1180年,张胜温画卷(长达16米的佛教绘画)横空出世,清明上河图合称为南北双绝,乃无价之宝,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其镇馆之宝。

公元1200年,段智兴在皇位上去世(没当和尚),子段智廉(大理第十九任皇帝即位。

段智廉跟他父亲一样崇佛,曾于公元1202年派人到南宋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大理五华楼(饱经沧桑,多次焚毁重建,现在的大理五华楼是建国后重建的)

公元1205年,段智廉同样在皇位上去世,其弟段智祥(大理第二十任皇帝继位。


蒙古灭大理

段智祥在位期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成为了成吉思汗。此后,在他的带领下,蒙古铁骑奔向世界,相继征服了东北亚,东亚,中亚,西亚,东欧等无数民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帝国。强横如女真人、汉人、党项人等尽皆在蒙古人的屠刀下瑟瑟发抖。

公元1227年,西夏灭亡。

公元1234年,大金国灭亡。南宋与大理成为了蒙古人统一东亚大陆的最后阻碍。

公元1239年,段智祥禅位出家,成了第九个当和尚的皇帝。其子段祥兴大理第二十一任皇帝继位。

此时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其在位期间,覆灭了大金国,随即不断南侵,试图征服南宋。

由于南宋的江淮防线太过坚固,加之河网密布,不利于蒙古人骑兵作战。所以,攻克巴蜀,征服云南,一路顺江东下,一路从西南深入江南腹地,水陆并进,定可征服南宋。

窝阔台次子阔端很早便提出了此战略,并矢志不渝地奋力推进。

公元1244年,蒙古大军入侵大理国,段祥兴派遣大将高禾出战,双方在今丽江九禾一带爆发激战,最终两败俱伤,高禾阵亡。后因蒙古王庭内部夺权争斗(窝阔台死后的汗位归属之争),蒙古撤军。

此战过后,大理国曾向南宋提出联合抗蒙的想法,但遭到南宋的拒绝。究其原因,一是南宋主和派依旧是朝廷主流,对于抗蒙之事非常消极;二是天宝战争的遗害,使得中原王朝根本无法信任他们眼中的西南蛮夷;三是南宋此时已经步入覆亡的轨道,经济军事全方位衰弱,自保都费劲,援助大理根本做不到。

公元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于凉州举行会盟。吐蕃正式归附蒙古,西藏自此纳入中国版图。大理与蒙古全面接壤,覆亡在即。

公元1251年,段祥兴去世,将这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大理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第二十二任皇帝)。

同年,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长子蒙哥正式成为蒙古第四任大汗。

蒙哥继位后,延续黄金家族的征服传统,令四弟忽必烈经略南宋,六弟旭烈兀西征中东,东西并进,为大蒙古帝国继续开疆拓土。

忽必烈结合当前形势,提出先灭大理,绕到南宋防守薄弱的西南地区,然后配合正面战场,进行南北夹击的灭宋战略(斡腹之举)。蒙哥汗认可了忽必烈的战略计划,并命其负责南征之事。

公元1252年,忽必烈统帅十万大军南征大理。速不台(成吉思汗四獒之一,极为善战,其征战范围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河南开封)长子兀良合台(跟他爹一样,很能打,征战范围比他爹还广,东达东北,西至东欧,南抵越南)随军征战。

蒙古大军进至大渡河边后,忽必烈将大军分为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分别进攻大理国。

忽必烈的中路军行至金沙江畔,纳西族首领和字出降,为蒙古军引路。蒙古军以羊皮制作气囊,充满气后,以之承载木筏,漂浮过江。这便是元跨革囊的典故。这个方法有说是纳西族人教授,也有说是蒙古人在征伐黄河流域时,从中原人那里学会的。

蒙古三路大军进展迅速,沿途部族抵抗力度很小,几乎都是直接归附,尤其是拥有大量领地的高氏宗族,连他们都相继放弃抵抗,可见大理国的统治基础已然彻底崩坏。

公元1253年12月,蒙古大军包围大理国都阳苴咩城。面对这座当年连大唐王朝都无法攻克的坚城,忽必烈未敢冒然行动,决定派人劝降,若能兵不血刃,签订城下之盟,那是最好不过。然而大理末帝段兴智及权臣高泰祥颇为自信,拒绝投降。

忽必烈恼怒至极,组建敢死队,翻越苍山,突入阳苴咩城,随即内外夹击,城破。段兴智与高泰祥出逃。在随后的追击战中,高泰祥被擒杀。

公元1254年初,忽必烈班师,留兀良合台戍守云南,继续统筹招抚事宜。

同年秋,兀良合台攻破鄯阐(音善产)城(今云南昆明,是大理国的东京),段兴智被擒,立国317年的大理国灭亡

公元1256年,段兴智被押解至蒙古国国都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并向蒙哥汗献上大理国地图,正式投降。蒙哥汗采取怀柔政策,任命其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继续统领原属各部,为蒙古帝国镇守云南。

侥幸得活的段兴智对蒙哥感激涕零,感恩戴德。于是甘当向导,帮助蒙古人追杀大理国的残存势力,占领大理国全境。之后又亲自率军镇压大理国内各族的反蒙运动,成了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西南地区后续情况

蒙古灭大理国之后,设云南诸路宣慰司,实行军事管制。

公元1274年,忽必烈在云南设立行省,并将云南首府由大理迁至今昆明,结束了大理作为云南首府536年的历史。

元王朝虽然在云南建立行省,但为了限制行省的权力,又分封蒙古亲王镇守云南,划给他们管辖范围和领地,不受行省约束。大理段氏则继续世袭大理总管,管辖大理、鄯阐、威楚、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并划定滇西为其辖地。云南形成了蒙古亲王、行省及段氏总管三家统治的格局。段氏总管时期,洱海地区仍较多地保留着大理国时期的传统。

忽必烈在征服云南后,吸取汉唐以来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经验,在羁縻制度的基础之上创立土司制度,在各民族聚居区域设置了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以各部族酋长担任各级土官,世袭罔替。土司在其领地内拥有如同皇帝般的权利,土地和百姓皆是土司的个人财产。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北伐大军进抵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弃城而逃,于塞外重建政权,史称北元

此时的中原还有诸多残元势力,朱元璋随即调兵遣将,逐个将之清除。其中云南地区,大理段氏与蒙元势力彼此冲突不断。

公元1371年,朱元璋平定四川的明玉珍,随即多次遣使入云南劝降,但都遭到了拒绝。

公元1381年,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统帅30万大军南征云南。

公元1382年,大理被攻克,段氏就擒。不久,云南全境皆平。朱元璋设置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公元1384年,傅友德、蓝玉率大军班师,留沐英镇守云南。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戍守云南,长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韦小宝的小老婆沐剑屏便是出自云南沐王府。

由于西南各民族豪酋势力根深蒂固,对汉人统治本就抱有敌意,实行直接统治的难度太大,成本太高,因此大明朝对西南民族同样采取元朝以来的土司制度,并对其加以完善。

然而土司的超然权力本就是不安定因素,明朝中后期,西南频繁爆发土司之乱就是这种制度弊端的体现。

公元1644年,大明平西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被加封为平西王。

公元1657年,平西王吴三桂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公元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成了真正的云南王。永历帝桂王朱由榔沐天波、李定国等人的扶保下逃入缅甸。

公元1661年,缅甸政变,沐天波等人被杀,云南沐家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1662年,吴三桂入缅甸,缅甸王忙将桂王朱由榔献给吴三桂,数月后,吴三桂将桂王满门斩杀,明朝皇统彻底灭绝。

公元1673年,吴三桂起兵叛乱,三藩之乱爆发。

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定国号为周,垂死挣扎,五个月后,吴三桂去世。

公元1681年,吴三桂之子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彻底平定。云南重归中央统辖。

清朝建立初期,对少数民族地区依旧沿用土司制度。康熙帝时期,逐渐开始推动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陆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试图废除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使民族地区彻底纳入中央管辖,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1726年,雍正令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

公元1731年,改土归流基本完成,少数民族地区汉化进程得以加快,但后果也是极为惨痛的,各民族文化在这过程中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历史局限性所致)。

公元1949年12月9日,著名抗日将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白族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身份,成为中华民族56朵金花之一,白族的民族意识被官方认可和强化。

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