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作家茅盾,1921年第一批党员,中途脱党,去世后被恢复党籍

 where5 2023-01-19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图片

不过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先后被革命的洪流所淹没。“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981年3月份的一天上午,茅盾在陷入多日昏迷后忽然醒来,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口述,由他儿子韦滔执笔,在病榻前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重要的信件。在这封信中,茅盾向党中央郑重提出了他再次入党的请求。

作为作家的茅盾是家喻户晓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茅盾在1921年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最早的第一批党员。

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或许是茅盾不得已的选择,他本来应该能以“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样的身份流传于世,然而由于一时的犹豫和彷徨,他没能赶上那趟通往胜利的列车,最后只能成为革命的旁观者和喝彩者,勉强在庆功的盛宴上啜上一杯冷酒。

命运就是这样,一旦错过就不再。

图片
1
最早的党员

茅盾,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他的原名叫沈德鸿,雁冰是他的字。

茅盾是他1927年创作小说《幻灭》时取的笔名,本来写作“矛盾”,可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觉得“矛盾”是一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乌镇是江南水乡,人杰地灵之地,一条小河沿镇穿过,一艘艘的乌篷船往来河上,也是鲁迅先生笔下经常的名字。

8岁时,沈德鸿进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小德鸿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十二岁时沈德鸿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沈德鸿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1913年,沈雁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教他国文的,便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教文字学的则是沈尹默之弟沈兼士。在北京大学预科念了三年,他经亲戚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的英文不错,所以在该所英文部工作。后来调到国文部。这时候的他,在中国文坛上还默默无闻。

图片

(茅盾、张闻天和沈泽民)

1921年,陈独秀来到了上海,住进了渔阳里。陈独秀原本不认识沈雁冰,听张东荪说起沈雁冰能译英文稿,便约他见面。“哦,原来你也是北大的!”陈独秀听沈雁冰说起了北京大学,说起了沈尹默老师,一见如故。陈独秀让沈雁冰帮助翻译英文的《国际通讯》供《新青年》刊登。于是,沈雁冰常常进出渔阳里二号。后来,当陈独秀、维经斯基召开座谈会,沈雁冰也参加了。于是,沈雁冰参加了一个“小组”。

关于这个“小组”,沈雁冰后来回忆道:“我记得小组的成员有:陈独秀、张东荪、沈玄庐、李达、邵力子、李汉俊、周佛海,还有一些别人。小组开会在陈独秀家里。会议不是经常开,主持人多是陈独秀。……小组在当时有个名称,我忘记了,但不叫共产党,也不叫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小组没有党章,我记得在嘉兴南湖开会前一两个月,陈独秀叫我翻译《国际通讯》中很简单的《俄国共产党党章》,作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参考。我们参加小组,没有学习党章,也没有文字上的手续,只有介绍人。小组是秘密的。党成立后,有'社会科学研究会’作为公开活动的场所。……”

图片
2
错过起义

1925年,沈雁冰被选为出席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1926年,他留广州,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当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部长是汪精卫,但汪仅是挂名,由毛泽东任代部长,主持部务工作,沈雁冰则为毛的副手。

毛泽东对沈雁冰很有好感,两人在许多志趣上有近乎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在对《红楼梦》等名著的见解看法上,几乎到了不谋而合的地步。在广州时期,毛泽东和沈雁冰曾经同住一室,夜晚闲暇的时候,他们经常在灯下谈古论今讨论国家大事。鲁迅的杂文和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两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图片

1927年1月,沈雁冰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4月份,他奉党中央指示主持《汉口国民日报》,利用这张报纸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当年夏天,在蒋汪合流的白色恐怖下沈雁冰离开武汉,不久接到命令,让他去南昌参加武装起义。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当沈雁冰赶到九江的时候,已经是7月23日,当时赶往南昌的火车由于国民党的破坏已经中断了,就这样,沈雁冰就错失了参加南昌起义的机会。8月,南昌起义失败,沈雁冰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自此脱党。

当然,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面对革命的前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更多人可能选择退缩、彷徨和明哲保身,然而正是这样的犹豫,就基本失去了在革命队伍里的话语权,而当再想挤进去的时候,就没有了当初的位置。

你不肯替革命去献身和牺牲,凭什么革命让你品尝胜利的果实呢?

图片
3
东渡日本

回到上海,由于国民党的通缉,沈雁冰被迫转入地下,回到文学职业创作。他晚年回忆说:“我隐居下来,马上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如何维持生活?找职业是不可能的,只好重新拿起笔来,卖文为生。”

他用了四周时间完成了小说《幻灭》,刊发在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上,作者署名为茅盾,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笔名的第一次呈现。这也意味着,作为政治家和革命家的沈雁冰消失了,作为作家的茅盾诞生了。

1928年,1月到6月,茅盾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不过,对这三部曲,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却是一片批判之声,就如同小说的名字《幻灭》一样,人们普遍认为小说中充满了彷徨、动摇、失意和失败感。

当局的通缉加上文坛的攻击,这让茅盾决定暂时到日本避避风头。1928年7月,他和另一位女革命者秦德君一起踏上了东渡的轮船。秦德君虽然比茅盾小10岁,但却是1923年经邓中夏介绍入党的“老同志”,之后根据组织的指示在冯玉祥的军中进行革命活动。

图片

彼时,茅盾正值盛年,自负文采风流;秦德君年轻貌美,热情开放,两颗孤寂的心在异乡终于走到了一起。红袖添香夜著书,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里,茅盾的创作灵感得到了极大的开启,在秦德君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现代小说中著名的《虹》。

然而才子佳人的故事没有能够演绎太长时间,毕竟茅盾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而文人的通病则是虽有一颗放荡的心但没有抛妻弃子的决断。在大房和小三的斗争中,茅盾无奈回归了原生家庭,而秦德君则带着两度堕胎带来的一身伤病和被伤害得体无完肤的心回到了老家四川。劳燕分飞。晚年秦德君在报纸上撰文回忆她与茅盾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对这个“渣男”进行痛斥。

图片
4
知名作家

1930年回到上海后,茅盾加入“左联”,同时继续进行文学创作,期间写出诸如《子夜》、《林家铺子》等在近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小说,也创作出大量的文艺评论作品。

茅盾的政治经历,使他的作品不单单是一个消遣品,而是将政治融入了文学中。文学与政治在他身上是不分内外,自然而然的。他初登文坛,就参加党派组织,而从政活动又带给他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茅盾从政治中获得经验和体会,在文学中寻求表现与释放。文学与政治,对他而言,是一体二用,自然融合。

图片

抗战爆发后,茅盾带着家小离开上海,开始了几年的漂泊生活。1938年2月,他在武汉遇见了周恩来,表达了迫切希望见到毛泽东的愿望。不过,由于局势紧张,他的愿望难以实现,直到1940年在延安,茅盾才再次见到阔别已久的毛泽东。

在给自己当初的经历做了解释和辩护后,茅盾表达了自己希望恢复组织关系的愿望,不过对于这一请求,毛表示了理解,但是却将此事推给了周恩来。

而周恩来则表示从大局考虑,希望茅盾继续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开展工作,毕竟当时茅盾已经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作家了,如果以这样的身份出现,肯定会比一个党员要起的作用大,而且也会对抗日联合战线有益。

显然周恩来的判断是对的,但从另一方面讲,一个组织很难对曾经退出的成员表示信任。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一大时的50多名党员中有相当部分曾有过脱党的经历,然而当胜利后,他们只能以边缘化的人物存在,很难再进入政权的核心。

想来茅盾是想弥补自己的过去,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积极奔走,通过其足迹活动显示,他的一切活动是在中央的秘密安排下开展的。在谈及抗战八年,两度赴港之事时,茅盾回忆说:“两次来港,都负有任务。”

图片
5
恢复党籍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被提名当选为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不过这个时候,他仍然没有恢复党籍。虽然家人一再催促此事,可他说:“今天共产党终于取得了领导权,在人民群众中有了崇高的荣誉。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提出恢复组织关系,就是在分享共产党的这个荣誉,我是不能那么作的。”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在他去世后第四天,党中央做出决定:恢复茅盾的党籍,党龄从一九二一年算起。 

参考资料:

《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著

《茅盾临终前的党籍问题》  窦应泰

《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  秦德君 刘淮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