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靴城情怀|“保胶老李”:进城逛街

 唯我英才 2023-01-1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2023年西大街新春庙会

一、进城逛街

图片

上图是1988年左右的保定城区地图。从上面红框位置中可以看到“单洞子地道桥”,那时候百花路还叫“五七路”,竞秀公园叫“工人公园”
四里营村距城四里,位于四里营村南的铁路房舍离城也就三里地。房舍人去城里说是进城,那时自行车少,大人小孩进城一般都是靠走路。
房舍东南角有条土沟里的小道,途径六中(现市职教中心)东门,花椒园(几户农家)西侧,蜿蜒到单洞子(原系铁道钢架桥,现已经改为“三洞子”,就是百花路铁路地道桥)前与保满路(保定至满城县)交汇。这是房舍人进城的必经之路。
进了单洞子是岔路口,往东通往市第一医院(原思罗医院),往南是建华路。顺路南行经小集街西、铁路小学(即铁一小)西门,行至裤衩街(Y字型)往东拐,出裤衩街东口进入西关外大街。沿街东路过金台驿街口,不远就到了城西护城河。河上有座青石桥,俗称西关大桥。桥东是环城西路(南北走向),穿过环城路就是闹市西大街。这就是俗称的进了城。
大人们进城多为购物或办事,总愿带个孩子前往。那时家庭孩子多,哪个孩子被带进城则是幸运福利,不仅得以大开眼界,或许还可吃到好东西。大人担心孩子上街要这要那,一般都要叮嘱不给买东西。孩子自然乖巧答应,可一旦到了城里就耍了赖。
大人进城直奔要购物或办事的地方,而孩子们只看食品摊档或玩具橱窗。一旦见到想吃的或想玩的东西,便直了眼挪不开步。走出多远的大人只好回来,心软的就给孩子掏了钱,心硬的就一边拉扯一边教训,不是说好的不买东西嘛!弄得孩子哭闹着离开。有粗心的大人只顾购物办事,忽视了小孩子的橱窗恋,竟然发生走失,心急火燎满大街寻孩子。我小时常随大人进城,也曾走失过一次,不过并非因贪恋食摊橱窗。
大约五六岁时,一天跟母亲和邻家婶进城,忘了到城里去干啥,还推着个竹板婴儿车。回来的路上,我推着小竹车跑在前面,母亲和邻家婶在后边走边说话。出了单洞子我顺大道直行,忘了拐入去房舍的小道。当时保满路是石子土道,竹车的四个小铁轱辘颠得“咯哒、咯哒”直响,我根本没听见母亲“慢点——”、“等一等”的喊声,只管扎头推着小车跑。直跑到韩村路口(今阳光南大街)附近才停下脚步,抬头四望一片陌生,不见母亲更不见家,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再说母亲她俩,看小道上没有我的身影,以为小孩腿快先到家了呢。待赶回房舍打开院门,不见人也不见车,这才知道是我跑丢了,急忙央告四邻到处寻找。天黑时分,我被一位农民伯伯送回了家。
十来岁以后,就不愿再跟大人进城,到了节假日约上房舍的伙伴一块上街,当然最好朝大人讨个毛儿八分的零花钱。
半大小子们进城,那可是一路走来一路逛。土沟小道上,一会儿冲上坡顶,一会儿跑到沟底,寻着个电线杆或是树,就扔土坷垃比谁的镖准。单洞子是钢架桥,火车经过震耳欲聋,大人们都等没火车时走过。而孩子们见火车来了就赶忙跑到桥下,捂耳仰脸数车轱辘。遇到洞底泥泞难行时,就爬上路基穿越铁道,有时还要耳贴钢轨,听听远处来没来火车。
进了单洞子就算进了市区,街道两边开始热闹起来。
建华路南行百十米是小集前街,路口北侧有个副食品商店,一溜七八间的平房,开着东西两个门口,柜台货架上摆满烟酒糖茶、各式糕点、调料酱菜等,离着老远就能闻到特有的香精味。一九六〇年最困难时期,曾有个人夜里钻进这个商店,由于偷吃太多的糕点食品,撑死在了里边。
房舍的孩子路过此地,常会吸溜着鼻子钻进商店,或是指着糕点问这问那,问烦了被售货员轰出来;或是手摸玻璃柜台慢慢滑过,西门进东门出解个眼馋。
小集街口有片小空场,有个老头常在这儿变戏法。地铺一块红布,上置两个茶碗三个球,还有把大针锥。老头经常变“三仙归洞”“茶碗土遁”和“锥子扎眼”,人称“王三手”。戏法不新鲜给钱人少,有时折腾了半天,戏法变完人走散,地上连个钢镚都没有,气得老头直骂街。房舍的孩子爱看“王三手”, 每逢进城赶上了,都要挤进去蹲到红布边观瞧。看得多了知晓套数,就当场显能捅破,把老头气得胡子直抖。(未完待续)
二、诚征留言

如今,四里营铁路房舍还在,只是很多的路名变化了,许多老人年纪大了。有了“保胶老李”的回忆,让我们能够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如果您对“老庙会”有回忆,敬请留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