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古越,绍兴人过冬都在做什么?

 cxag 2023-01-19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图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天寒岁尽之时,便期盼起相聚的暖来

现在的我们,总有许多方式寻觅冬日的一抹暖意

那么梦回千百年前,古代的绍兴人要如何过冬呢?

生一钵炉火,煮一壶清茶

时光流转,那些古人过冬的智慧

却不曾消散半分

这个冬日,来绍兴看看

『古人的过冬指南』

……

图片
图片

冬天最热闹的事情,那必然就是过年了!当陆游的诗词与春节的年味撞在一块~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不妨先跟着陆游的诗词,梦回大宋,共同感受一把南宋越地春节的年味儿!

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陆游《壬子除夕》

爆竹起源很早,最早是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哔剥发声,以驱鬼祈福。至唐宋之时,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南宋《会稽志》记载当时的绍兴:“惟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图片

北宋佚名《宫中岁朝图》(局部)弗利尔美术馆藏

装罢桃符又剪灯,新年光景捷飞腾。

—— 陆游《初春》

嘉泰《会稽志》记载:“桃牌书左神荼、右郁垒,亦或书他语,门左右设之。”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板分别写上二神的名字,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消灾祈福。陆游诗中也多次在除夕提及桃符,如“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松煤染兔颖,秉烛题桃符”等等。

图片

中夕祭馀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陆游《岁首书事·其二》

“馎饦”是古代的一种面食,又被称为“饽饦”“不托”等。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北朝,《齐民要术》曾详细记载其做法。经学界考证,大概类似于今天西北地区流行的面食的“猫耳朵”“圪饦儿”“麻食子”等。南宋绍兴有春节吃“馎饦”的习俗。陆游在《岁首书事》诗中特别作了注释: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馀,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

图片

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觞。

——陆游《除夕》

唐宋以来的元日岁时诗中,屠苏作为元日所饮之酒出现的情况十分常见。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最早记载于梁代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饮酒次第,从小起。”这一节日习俗自南朝至唐宋时期,相沿成俗,历经千年而不改,并尤以唐宋时期为盛。至宋代,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更为普遍。

图片

清董邦达《御笔范成大分岁词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根据南宋诗人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中所描写的场景,再现了百姓元日家中相聚共饮屠苏酒的喜庆氛围。

图片

南宋时,越酿就名扬天下,时人有“湑镜流之香洁兮,贮藏秘色之新瓮”的赞誉。按照宋时的风俗,“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在寒冷的冬季喝一碗温热的黄酒,便是宋人的御寒之道。

图片

黄酒的历史悠久,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黄酒的芳名屡有出现。南宋银温酒器,折沿,敞口,深筒腹,平底。口沿一侧开槽口流,沿面焊接提梁。器素表无纹,呈灰色。在夜色缓缓降临之际,于窗边赏月,喝一碗热热的酒,作一首流芳千古的诗……

图片

▲南宋银温酒器  诸暨博物馆 藏

时至今日,在绍兴,酒店或居民家里也常用紫铜或马口铁制成的温酒器具—爨(cuan)筒和汤壶,将酒隔水加温,随温随饮,一口饮下,便是寒冬中的暖阳。

图片

除酒之外,古人也爱喝茶。在东京“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这些提瓶卖茶人要等到三更半夜才出来做生意,正是因为在下半夜,办事的人下班回家,他们通常都会买一碗茶汤喝,暖暖身子。

图片

这些宋朝市井中叫卖茶汤的提瓶卖茶人,都必备一个烧汤烹茶的炭炉,叫做“镣炉”,炉子的外面则套着用来提挈的编笼。不光是这些市井商贩,“镣炉”也是宋人烹茶的标配,在冬天,“镣炉”还可以用来取暖,陆游就曾赋诗:“急雨狂风暮不收,燎炉薪暖复何忧。”称得上一句“一炉在手,寒冬不愁”。

图片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提着走的镣炉

图片

《东京梦华录》中有:“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宋人对于“雪”那也是十分喜欢的,下雪天大家就会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写诗作词,“咏雪”,这样的宴会就叫“喜雪宴”。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就曾记载,“十一日,赐两府、两制宴于中书,喜雪也”,可见冬天饮宴在宋朝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形式。喜雪宴会有宫中举办的,也有下雪邀请三五好友在自己家欣赏的。

图片

小红书 © | 鹿人一枚

赏雪写诗,在漫天大雪之中寻访亲友也是古人的闲情,绍兴也有这样诗意的传说,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在绍兴。传说艇湖山下溪侧旧有“戴溪亭”“子猷桥”,为王子猷“雪夜访戴”停棹回艇处,艇湖因此而得名。苏东坡曾作诗《雪溪乘兴》:“溪山雪月两佳哉,宾主谈锋夜转雷。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从何处来。”

图片

 雪夜访戴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曾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图片

 © | 石冠千

古人以“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待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探梅”时节,天气犹寒,最美是踏雪寻梅,看寒梅风中凌霜傲雪。踏雪寻梅,雪与梅相互交映,可谓诗情画意,彰显出风情与雅致。宋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清绝、风雅、妙不可言。大诗人陆游曾为“梅花醉十年”。

图片

© | 马骏

绍兴的王冕一生酷爱梅花,特别崇尚梅花风骨气节,因此作品多以梅花为题材,并作诗赞赏其清高自洁的品格。他的墨梅继承了北宋扬无咎风格,开创了元代中国花鸟画写意新风,对明清画坛的影响十分深远。王冕与杨维桢、陈洪绶被后人尊称为“枫桥三贤”或“诸暨三贤”。

图片
图片

现代人取暖常用空调、地暖,传统一些的也许会用热水袋!那么古代人取暖用什么呢?宋朝非常喜欢使用的御寒物件——“熏笼”和“熏炉”这就闪亮登场啦~“熏笼”是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熏炉”也被称为“暖炉”“红炉”,是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陈洪绶的笔下就曾出现过“熏笼”的身影。

图片

陈洪绶《斜倚薰笼图》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月一日,有司进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煖炉会也”,而金盈之则说得更加详细,他在《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中写道:“旧俗,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喝,谓之暖炉”。在绍兴话当中,把食物放在炭火中,称为“煨”,煨番薯、煨年糕、煨橘子……由古至今的过冬方式,现在仍然颇为时髦呀~

图片

小红书 © | Fee

图片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鱼”和“羊”组成汉字里的“鲜”,是中国人对味道最好的评价。羊肉之鲜,只要吃过的人便念念不忘,绍兴最出名的羊肉该是道墟羔羊肉,又名道墟水晶羊肉。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绍兴,绍兴府推荐这道菜品供乾隆享用。只见羔羊肉晶莹剔透,一品便觉鲜嫩可口。于是,乾隆皇帝便把蒸羊肉的师傅带入皇宫,专门为他制作羔羊肉作为“御菜”。

图片

位于柯桥区的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老街依河而建,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冬日时分,不得不提的是随处可见的酱货!

图片

入得古镇,耳畔是咿咿呀呀的民间小调回荡,目之所及便是沿河街铺和枕水人家前密密挂满的腊肠、酱鸭、咸鱼。看着一旁挂满了一串串红得发亮的腊肠,与红红的灯笼相映交织,走在人潮里,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图片
图片

想要度过漫长的冬季,古人是穿什么衣服来过冬呢?宋朝虽然已经开始进行棉花的种植,但一直到南宋年间,黄道婆将棉花纺织技术带回家乡江南,才真正让许多纺织品使用棉花,但是也只有少部分宋朝人在冬天可以有一件棉袄。苏辙在他的诗中写道:“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诗中的“木绵裘”就相当于今天的棉袄。

图片

浙江出土的南宋拉绒棉毯

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可能无法拥有棉袄,但他们过冬还有一种特别的衣服——“纸衣”。“纸衣”不光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御寒手段,因为它独特的形制和雪白的颜色,也受到士大夫的赞赏。在绍兴,关于衣物则要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讲起,于越先民以葛、麻纺纱织布;春秋战国,越布开始流行;汉代,山阴越布被列为贡品;清代,绍兴印染业呈现“练色比生邻,凌晨展素缟”的盛况;至民国初期,随着国外化工染料的输入,“染缸”成了染色业的代名词,历久不衰。

图片

© | 柯桥文旅

这极尽繁华的“染缸小镇”——柯桥古镇,作为康熙南巡图中唯一标注的江南水乡古镇,历经2000年风雨仍然 不减颜色,是浙东地区漕运水道的要津。柯水潺潺,运河悠悠,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悠然展现江南的风情。

图片

© | 柯桥文旅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绍兴大力发展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乡镇轻纺工业。一大批操着“绍普”的小船户在狭长的水街上开始了对外布匹贸易。如今,“染缸”已发展为现代纺织印染产业,行销全球。酒缸的香、酱缸的咸、染缸的色,成全了绍兴人有滋有味、有色有香的生活,是值得反复前来重温的旧梦。

图片

© | 柯桥文旅

///

寒冷的冬日总会过去

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些微暖意

是否有温暖到你的冬天呢?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部分来源:绍兴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