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石青:咳嗽-各种治法,读这篇就够了】精

 昊晟堂 2023-01-19 发布于山东

了解咳嗽的各种治法,读这篇就够了【收藏阅读】

中医书友会 2022-08-14 06:30 发表于北京


中医书友会第324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咳嗽咳嗽,医家对头”,对于咳嗽这一临床常见病该如何治疗,今天跟作者学习一下。本文虽然长,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建议拿出笔记,有很多句子都是临床宝贵经验,值得记下来。

—本文约6000字,预计阅读16分钟—

咳证杂谈
作者/李石青

咳嗽是一个症状,涉及的病种很多,有的属于主要症状,也有的属于疾病的伴有症状。头绪多,层次复杂,辨证选方用药稍有不当,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带来副作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自称:“对此症考求四十余年,而后稍能措手”。民间有“咳嗽咳嗽,医家对头”的说法,并不是无道理的。


治疗咳嗽首先要分外感与内伤,这种提法还不够全面,还要加有无宿疾和兼挟情况


比如麻黄汤可以治疗风寒咳喘,假如病人平素心下有水气,一经风寒诱发,咳逆倚息不得卧,就要改用小青龙汤,温化水气,外开太阳,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一个例子。



、外感咳嗽


1、单纯风寒咳嗽


单纯风寒感冒咳嗽,一般表现形寒、发热(或无热)、头痛、鼻塞、身楚无汗、脉浮。表不解,肺气就失宣,于是产生气逆咳嗽,治疗采取辛温宣肺止咳,常法用止嗽散、三汤加减。止嗽散中有桔梗,如不需排痰可去掉,因此药有刺激咳嗽,引起呕吐的反应。这就叫化裁。


深师方治风寒咳嗽用三拗汤加细辛,细辛祛寒镇咳,比麻黄汤中的桂枝好用。


南京地区常用前、桔、杏、苏(加味),编成顺口溜,是从杏苏散中提取出来的,比较平稳,既可用于风寒咳嗽,也适应伤风咳嗽。


2、风热型或寒包火


近几年我在临床观察,单纯风寒咳嗽病例较少,风热型感冒或寒包火比较多见。


寒包火可用三拗汤酌加石膏或黄芩,或辛凉复辛温法,表解里热自化。


风热型从桑菊饮加减,辛凉疏风清热肃肺,常用桑叶、连翘、薄荷、牛子、杏仁、前胡、大贝母、甘草、桔梗、枇杷叶,热重加山栀、黄芩;咽痛加射干、赤芍;热伤津液加沙参、花粉;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此型有二点要注意:


如伴有鼻渊,需在方中加辛温通窍药一二味,如辛夷、麻黄辈,意不在散寒,而在辛温药可以达到窍络;


此型初起咳痰色白,不可误认色白为寒,因风热壅逼,咳吐频出,痰停留不久,故未至黄稠,待痰黄稠往往风热渐化,病势向愈,此点何西池有精辟论述可参。


3、燥咳


  • 温燥


干咳少痰,即便有痰,粘连成丝,或如疙瘩状,所谓“燥胜则干”也,治以辛凉甘润为法,从证选用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俗话“药不够,二陈凑”,在此型最足偾事。


清燥救肺汤中有人参、麦冬、甘草养胃,道理是胃土乃肺金之母气。


如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胀目赤、咽痛,桑杏汤中可加鲜荷叶、连翘、苦丁茶辛散清泄。一般燥气不从火化,苦寒药也要慎用


  • 凉燥


另有凉燥证型,干咳无痰,稍畏风寒、苔薄、舌质不红,宜温润止咳,药用杏仁、苏梗、紫菀、冬花、甘草、百部、大枣、冰糖等。凉燥又有称作“次寒”者,意思是燥证与风寒并见,有别于温燥乃燥气与风热并见。


我在临床常遇到燥咳苔少,舌质偏淡,提示血虚之侯,在治疗凉燥方中去苏梗,加当归、阿胶,咳久加五味子,效果很好。


喻嘉言提出秋伤于燥,立清燥救肺汤,对祖国医学是有贡献的,但我们对燥咳的认识和处理,不能局限于此。早在唐时《千金要方》治上气咳嗽用苏子煎(苏子、生姜汁、生地汁、白蜜,制法略),《外治秘要》治气嗽用杏仁煎(杏仁、饴糖、酥、生姜汁、蜜、贝母、苏子,制法略),都取辛甘润药,实开燥咳治法之先河。


叶氏《临证指南·咳嗽门》治周案:“秋燥从天而降,肾液无以上承,咳嗽,吸不肯通,大便三、四日一更衣,脉沉细小,议治在脏阴”,处方用牛乳、紫衣胡桃、生白蜜、姜汁,此法实禀胎于唐人。


4、暑咳


关于暑咳在温病著作中略有记述,一般方书很少提及,我回忆在夏季咳嗽的病例,用药仍不出风热、痰热、湿热诸型的范围,习惯上从暑为热邪、暑多挟湿的论点,分别伍以石膏、六一散、杏、朴、通草、荷叶等品。


咳嗽和湿邪的关系也较密切,从发病的机理来看,内因是主要的,没有内湿的病理环节,所谓风寒挟湿、风热挟湿以及痰湿、湿浊诸证型咳嗽也就失去了病理基础。


5、“六气皆从火化”有临证意义


又先哲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实践证明具有普遍意义。我于1979年12月24日至1980年4月24日,在门诊对咳嗽病例进行治疗观察,总结91例病例,根据临床证侯特点,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热、风燥、痰热、痰湿(包括湿浊)及虚实挟杂五型,初步观察病机转化,总的倾向多从热化,这和先哲的论点相一致。


此组病例从现代医学诊断统计,其中慢性支气管炎77例(伴有肺气肿者36例),支气管扩张5例,喘息性支气管炎5例,肺心病2例,肺炎2例,由于观察时间不长,此组病种有其局限性,但从咳嗽的角度看,也反映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意义,可供临床参考。


6、肺炎如何辨证


受风感寒导致咳嗽是否就是风邪咳嗽、寒邪咳嗽?


这还要根据病人的素质、内部兼挟条件来决定。程郊倩在《伤寒论后条辨》曾有一种论点:“风寒固不择而施脏腑则随材各得”。这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理一致,我倾向这种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肺炎发病急,发热、咳嗽、烦渴、气急、胸痛或咯血痰等症侯,一般多属温病中风温范畴,运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作为指导治疗的理论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肺炎并非尽属风温,从伤寒六经辨证,有属少阳、阳明、并病合病之机。轻型病例也有属于时感者。


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不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可以互相渗透,这符合临床实际。过去温病学派认为柴胡劫肝阴,此语有流弊,在特定情况下应予“平反”。目前,有些教科书在辨证论治肺炎时株守卫气营血数方是很不全面的,以此课徒,束缚后学的理路和视野,应予修正。


肺炎一类呼吸系发热咳嗽病例,卫分症状短暂或开始就出现气分症状,处理时也不必局限于银翘桑菊或麻杏甘膏汤,有时可用栀豉、陷胸(法),甚则三黄石膏汤等,病变过程中如柴陷汤、柴白汤、大柴胡汤都有运用机会。


最近读周仲英副教授《辨证施治肺炎40例的临床分析》(新中医1982年3期)一文,对上述问题分析很透彻,可参阅。





二、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病程长,易反复,其中虚实,气、火、痰、饮、湿、浊以及病理上、治疗上与其它脏腑的关系都很复杂,最宜讲究。


1、痰热咳嗽


痰热咳嗽,如因时感化热,属新病,治之易,在慢性咳嗽病例,肺家素蕴痰热、或痰浊逗留,肺痹清肃功能失调,或胶痰粘于肺窍,形成邪薮,治疗就比较困难。


  • 如何选用清热药


清肺热常用栀、芩、桑皮,化热痰用蒌、贝、蛤壳,清降止咳用兜铃、紫菀、冬花、枇杷叶,其它清热化痰类药很多,需要从证侯特点、病机演变情况进行配伍,这是提高疗效的锁钥,这方面既要有对药物共性和个性认识水平,也要有方剂辨证的学识。


如喉腥属肺热,痰有腥味属陈腐郁热,可加射干、鱼腥草、苇茎汤;肺胃热盛加石膏、黄连、知母或大黄;脉弦、胁痛、咯血属肝火,加桑叶、丹皮、青黛、地骨皮;痰咸咽痛加玄参、黄柏;热壅成毒加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因此时多有血行瘀滞之机,所以选清热解毒药要兼有活血作用的药物为当,必要时加赤芍、桃仁,以资强化;假如热郁于痰浊之中,胸痹失旷,此时清热往往事与愿违,宜重用开泄化浊之法,如薤白、菖蒲、郁金、紫菀、豆豉等品,略佐少量清热药始贴。


  • 如何选用痰药


至于选用痰药,湿痰用二陈、菖蒲,热痰用花粉、川贝、白莱菔汁、(兼治燥痰)、雪羹汤或姜汁、竹沥兼治络痰。如肺络顽痰胶固,佐皂角丸;软坚化痰用旋复花、风化硝、海蜇;痰瘀在肋下用白芥子、蛤壳、瓜蒌、连翘、玄明粉、桃仁、姜汁、竹沥;食积痰滞用枳实、莱菔子、山楂、神曲。


慢性痰热型咳嗽,除年龄大、病程长、病久肺虚、顽痰伏热阻于肺络,彻底治愈比较困难外,其余病例用沙参六君加蒌、贝为主药,用蜜丸或竹沥、姜汁为丸,平时常服,多数能获愈。


痰热阻气,少数病例主要表现咳嗽、痰少、咳逆带喘,喉中有笛声,病变重点在上呼吸道,可用开结下气化痰法,如射干、杏仁、紫菀、白前、海藻、海浮石、莱菔汁,另用川贝、射干、紫菀、杏仁、桑皮、桔梗、甘草、薄荷、大黄蜜丸含化,经治数例有效,可作参考。


痰热咳嗽病人过度疲芳,对寒温变化不适应,容易鼻塞流涕,喷嚏,俗称“热伤风”,治疗仍按痰热型处理,略佐薄荷、牛子即可,不要与风寒感冒咳嗽等同起来。


咳而呕,宜兼治胃,清降和胃药常用前胡、枇杷叶、竹茹、桔皮、芦根;吐而脉弦,兼治肝,加左金丸。


2、肝火犯肺之咳喘


肝郁化火犯肺,为咳为喘,要侧重清泄肝火,但尚需注意一点,肝郁化火,久郁伤血,陈修园所渭:“郁者血之贼也”,这时要慎用苦寒,宜兼养血


曾治丁某,女、62岁,病因气郁化火、久郁伤营,气火上逆,咳喘胸痛,痰少色黄,营伤则筋脉失养,下肢抽掣疼痛,脉沉小弦、苔薄少舌红,从养血柔肝和络、清肺下气消痰法治疗,药用归、芍、桑、丹、黛蛤散、苏子、前胡、川楝子、紫菀、杏仁、甘草,服药十帖治愈,此亦属治肝之法,当识之。


3、湿痰咳嗽


湿痰咳嗽,咳声重浊,每于晨起咳甚,痰多易咯,因痰作咳,痰出咳平,淡白粘或稠厚成块,但容易咳出为其特征,脉濡滑,舌苔白腻,不干不粘,也是其特征。


治疗要从两太阴着手,常用二术二陈汤加杏仁、厚朴、冬花;痰多胸闷,咳逆气急,酌加白前、三子养亲汤,如药证相符,效果不显,可加干姜或理中汤以温脾阳。


我曾治疗一例支气管肺炎病人,院外用抗菌素治疗,热退血象恢复正常,唯胸透炎症不能吸收,伴有咳嗽,顾脉证属痰湿型,用二术二陈汤加味,咳止,病灶很快吸收,此例很能反映中医辨证特色。


4、痰浊咳嗽


临床还有痰浊证,它和痰湿型相同处是要两太阴同治,不同点痰浊有伏热,舌苔浊腻或粘或黄,口臭口甜,治疗要清痰热,并侧重开泄辟秽,宜用温胆加佩兰、石菖蒲、杏仁、冬瓜仁、枇杷叶、黄芩、地枯萝、紫菀等。


痰热证治宜开泄者,或痰浊型咳嗽,病人往往主诉中脘怕冷,或诉咳吐“冷痰”,这是由于痰热、痰浊阻气的关系,不是真寒,二者的舌苔皆较厚腻,唯上罩淡黄或粘糊状为其特征,不能误认苔腻为湿,滥用辛香燥湿之品,温药是要用的,但要选辛滑通阳、芳香而散的药品为适合。


5、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多伴有喘息,饮为阴邪,与“痰为有形之火”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金匮》对痰饮咳嗽安排专篇论述,总的治疗原则,“当以温药和之”,但其中表里虚实深浅仍有区别。


属痰饮表里合邪标实证常用小青龙汤,临床以喘鸣、呼吸促迫之咳嗽,泡沫水样之咯痰为特征,应用时不论有无发热,脉多浮紧或细弦滑,苔白滑,如症状剧烈,表现烦躁时,可加石膏,常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唯心脏性喘息当禁用。


痰饮咳喘有浮肿倾向,贫血,手足易冷,无表证而偏虚者,宜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此方证多伴有肺气肿征。又《金匮》载“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饮邪阻气,喘咳上气,尤在泾谓之“饮气嗽”,大法宜泻肺逐饮,《外治》用仲景原方加杏仁蜜丸,桑皮煎汤送服,以大便通利为度。深师白前汤用白前、半夏、紫菀、大戟,此型属里证实证,可移治悬饮。


此外,仲景治隔间支饮,喘咳,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用木防已汤及其演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此方证有时出现水肿、尿少及烦躁等症状,日人加苏子、桑皮,名增损木防已汤,在支气管喘息、心脏性喘息均有应用机会。


余曾治刘某,女,39岁,病喘30年,院外拟诊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曾用麻黄、地龙之类无效。诊时胸痹气喘、下肢浮肿,苔灰白腻不燥,脉细滑不静,偶有歇止,仿木防已汤加减,补气行阳,利水平喘,用防已、桂枝、党参、茯苓、杏仁、紫石英、丹参、紫菀、苏子、桑皮,(五帖)复诊时下肢肿消,喘息得到改善。按痰饮咳嗽,从方剂辨证,有以上四型,药物组合有严格区分,可细味《金匮》原著。


三、虚实挟杂咳嗽


最后谈谈虚实挟杂的处理。虚实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本身就意味着邪正病机的结构(挟杂)关系,情况有时很复杂,治疗颇掣肘。


从正虚方面来分析,虚有深浅,涉及的脏腑或局限于肺,或波及它脏。从邪实的方面来看,其性质有清浊,病位有在气在络(血络、窍络)的不同,其势有动静(缓急)之异。


一般处理规律,邪静则实中求虚,邪动则虚中求实,从而处理上有权治其标,有兼治,有侧重治本之不同手段,在方法上,有时采取汤丸并进,如汤药例重治标,丸方侧重治本。


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邪正进退关系,分析有效无效的原因,在效不更方的前提下,还要思考巩固疗效,彻底治愈的打算。如培土生金或金水同治,或养肺兼清、辅以柔肝兼敛,不能满足于一时,漫无章法。对无效病例要全面复习病历(必要时重复进行问诊),分析辨证用药有无偏颇、有无病深药浅,或用药顾此失彼之误,从而找出差距,拟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病例分析


在门诊曾遇到一例咳嗽(郑某,男,78岁),称有肺结核(1960年),此次患病五月,咳嗽痰血,不发热,于80年3月31日在×医院摄胸片示“右上肺不张,可能肺癌或肺结核所致老慢支合并感染,左心缘旁病变,建议再拍胸片”,痰找癌细胞未发现。


临床表现咳嗽阵作,略喘,胸闷无痰,纳逊,饮食甫下,旋变味觉,手颤抖,口干,苔干黄而剥,舌前红燥,查阅院外方药系沙参麦冬汤(料)加地、芍、斛、蒌、贝、夏、杏玄参、冬瓜子、枇杷叶、鸡内金、谷芽、仙鹤草、蛇舌草等品出入,无效。


分析病机,高年气阴大伤、穷必及肾,胃气不苏,土中无木,病深药浅,且杂以鸡内金半夏等消磨伤阴之品,宜其无效,转用三才汤、连梅汤、猪肤汤复方佐以花粉、玄参、元精石、紫石英、麦冬、枇杷叶、生谷芽等品出入,金木同治,峻补真阴,并佐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方法,收效显著。


通过此例能说明临床对无效病例要沉着,持上述态度冷静思考对待,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 咳嗽中补法的运用


关于补法的运用,如肺阴虚宜养,肺燥宜润,气虚宜补,在选择药物上并不困难,贵在理路要清楚。如舌红、脉细,养阴同时要补气,道理是阳生则阴长。肺已虚,辛开药一般就不相宜,是由于辛能耗气;肺虚挟有痰浊湿热,病邪浊而不清,此时补药要慎用,即便应用,要有分寸,或于方法上加以变通,可考虑汤丸并治。


又《济生方》紫菀汤治“肺虚寒嗽、喘息无热证者”用紫菀、炮姜、参、芪、五味子、钟乳石、杏仁、甘草,此上中二焦、阳气不足而寒动于中,此寒邪属清而不浊之例,故以补法为胜,说明邪的清浊不同,用药离合也有不同。


养肝柔肝,要分析气火的虚实,实火要兼清泄,虚火宜敛,或佐滋水。补肾当别阴阳,酌情佐以敛药、镇药,以肾为封蛰之脏。肾虚则冲脉易动也,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补阳要从水中补火,不宜一派咸温辛热之品。


至于养胃补脾,前面已经点缀,要之治疗咳嗽肺疾,应“照顾胃气,不动肾气”,需要加以注意。


—END—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2期作者/李石青丨编辑/闫奇峰丨排版/千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