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年夫妻从未同寝,丈夫去世后宁守寡也不改嫁,临终前真相大白

 快乐老年435 2023-01-19 发布于北京

文 ▏怪兽学府

编辑 ▏怪兽学府

封建社会的女性,一出生命运就被时代禁锢,被贴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这样的标签,不知有多少女性被时代洪流裹挟成为牺牲品。1911年封建藩篱被推翻,却仍有很多人的婚姻受到礼教的牵绊,民国才女苏雪林同样要受制于婚姻,她和丈夫结婚24年未曾同寝,而丈夫去世后她宁愿守寡也绝不改嫁,直到苏雪林临终前才道出真相。

苏雪林结婚24年未曾与丈夫同寝,丈夫去世后她却不愿改嫁,这其中有何隐情?

1911年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

1、逃不开的命运捉弄

苏雪林是民国十大才女之一,与冰心、林徽因、张爱玲等人齐名,可生逢乱世谁又能独善其身,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是分不开的,即便学富五车也逃不开命运的捉弄。1897年3月,苏雪林出生于浙江一个簪缨世家,她的祖父苏运卿是清末时期的一位县令,苏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苏雪林从小衣食无忧备受宠爱,她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家庭环境却充斥着迂腐和偏见,苏雪林很小的时候祖母就告诉她“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小就被迫接收封建礼教的禁锢。

张爱玲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苏雪林虽然可以衣食无忧,但是却无法像男孩子一样上学读书,直到7岁那年,苏雪林才“名不正言不顺”的跟着家里的兄弟进入私塾读书。在私塾里只跟读了一两年就被迫辍学,原因是她的兄弟们都向往西学,要到西式学校念书,没有人再跟她一起上学了,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样的理由在今天看来确实荒谬至极,但是在清末时期,苏雪林这样不能上学的女孩子才是“大多数”,长辈们始终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只有嫁对人才是女性的出路。

苏雪林

苏雪林辍学之后,她便在家里跟着父亲研读古籍,还向家里的男孩子借来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当做课本自学,在知识的海洋中似乎找到了寄托,她的童年可以说是饱读诗书,但同时她始终都要恪守《女训》所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在传统的家庭中,苏雪林接受的教育和定位一直都是女性生来就要相夫教子,她也想抗争,每当苏雪林的叔叔和兄弟们都在上海读书,每当他们放假回家总是带回一些新潮的杂志和报刊,以及各种外文书籍,苏雪林总是挑拣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一到这时候苏雪林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显示出她求知若渴的心理,苏雪林先后接受了中国封建思想和西方新潮思想的洗礼,童年和少年时代大量阅读,为她之后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

民国时期杂志

1914年他跟随父亲来到安徽,有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叔叔,劝说她的父亲让苏雪林进入当地一所西式学校读书,半年后苏雪林又不得不和母亲回到乡下再次被迫终止学业,而这时候的苏雪林心中已经萌发出要出国留学的念头。

民国时期基督教会学校

虽然苏雪林的思想正在悄悄的发生转变,可是命运在此时给苏雪林开了个不小的玩笑,长辈们依旧顽固的认为,女孩子一定要嫁得好才会幸福。苏雪林16岁这年,家里给她安排了一桩亲事,对于包办婚姻苏雪林当然很是抵触,但是出于“孝顺”的考虑,苏雪林被迫答应了“父母之命”。她的结婚对象叫张宝龄是一个富商的儿子,张宝龄家境殷实,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两人在没结婚之前也有过一些书信往来,可是苏雪林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中,感觉到张宝龄并不是她要找的人,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苏雪林和张宝龄

2、得偿所愿赴法留学

1915年,苏雪林得知安庆女子师范正在招生,她为了说服家人答应自己能上学,想尽各种办法,不知道费了多少眼泪,和长辈不知道生了多少气、吵了多少架,为了求学苏雪林甚至想过投水自尽,可是长辈们的疼爱最终还是使他们屈服,这才同意苏雪林外出求学,就在这一年苏雪林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学校读书。

民国时期女学生

时间来到1919年,苏雪林从师范毕业生之后,来到师范附小教书,就这样苏雪林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可是受到新思想洗礼的苏雪林已经不满足于现状,她再次向长辈们提出希望继续读书的想法,可是这一次她的祖母说什么都不愿再次妥协,以婚约为借口万般阻挠,不能如愿的苏雪林还是病倒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病也算是因祸得福,家中长辈不仅不再逼得结婚,还同意她继续深造,在这之后苏雪林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国文专业。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带给苏雪林前所未有的震撼,她的思想相较于之前再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对文学有强烈的兴趣,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她开始用白话文写作,积极在报刊上发表新潮的文章。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苏雪林考上法国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她担心家里不同意,一直瞒着家里要去法国留学这件事,直到临行前一天晚上才把即将赴法的事情告诉母亲,此时木已成舟长辈们相反对也来不及了,苏雪林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里昂国力艺术学院

来到法国之后,苏雪林先后学习了西方文学和绘画,据说在法国的时候,结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两人都是学艺术的,因此有很多共同话题,一来二去之间这位男同学,对苏雪林展开强势的追求。苏雪林数次写信回家,希望可以解除同张宝龄的婚约,可是长辈们却始终不松口,而是劝苏雪林考虑清楚。苏雪林身上始终保存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和底线,她还是拒绝了这位男同学的追求。

图片来自网络

在法国的三年由于水土不服,苏雪林身体一直不好,留学期间她的家庭遭遇巨大变故,父亲去世母亲因为思念父亲缠绵病榻,再加上包办婚姻是苏雪林心里一根刺,这根刺在她心中扎得很深,始终让她不胜其烦,欲拔之而后快,还没完成学业的苏雪林不得不提前回国。

苏雪林

3、宁可守寡也不愿改嫁

苏雪林回国的时候已经29岁,在母亲的催促下,不得已和张宝龄结婚,张宝龄家境殷实父亲是五金富商,他曾在麻省理工留学,虽然是包办婚姻,两人都接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家境还是思想上都很是般配,这样看来两人应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二人结婚后却始终貌合神离。

麻省理工学院

在法国留学的时候,苏雪林和张宝龄有过书信交流,在信中苏雪林真切感受到,他对自己很冷淡,和张宝龄完全不是一路人,张宝龄作为理工男完全不懂浪漫,和苏雪林期待的丈夫完全不相符,即便如此她还是遵照父母之前的约定嫁给了素未谋面的张宝龄,结婚之后张宝龄对苏雪林很是照顾,她自己也在书中坦言自己,这段婚姻也有过幸福时刻,当时也对张宝龄的印象有所改观。

张宝龄

结婚之后接触日渐增多,两人都渐渐发现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性格也完全不合,两人的矛盾越积越多。结婚之后他们还是各自干各自的事情,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也是同屋不同寝,一直都是分居的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两个一个是追求浪漫的文艺女青年,一个是整日与机器为伴的理工男,两人没有共同话题,交流也几乎没有。张宝龄虽然受过西方教育,骨子里是个很传统的人,他希望妻子能够在家中相夫教子,而苏雪林却偏偏最不屑成为贤妻良母,她向往自由和浪漫。

武汉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苏雪林在武汉大学任教之后,就把张宝龄一个人留在苏州,随着武汉会战爆发,1938年苏雪林跟随学校向四川乐山撤退,张宝龄来到昆明在机械厂担任工程师,虽然两人离得并不远,却始终又没有再见过面。两年后苏雪林收养了在法国追过她的男同学的女儿,再次联系上张宝龄的时候,才得知原来他已经把侄子过继到自己名下,两个人都有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的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苏雪林

1942年张宝龄被武汉大学聘为教师,阔别已久的两人重逢理应激动万分,可是夫妻二人并没有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激动,反而相见甚是平淡,苏雪林一句“你还是自己睡吧”犹如给张宝龄兜头浇下一盆冷水,他们还是各住各的,同屋不同寝,两人只团聚了一年,张宝龄就辞职回到上海。

武汉大学

抗战胜利后,张宝龄回到家乡寻找失散的家人,一直留在大陆,而苏雪林到了香港后来又辗转来到台湾,二人这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他们24年的婚姻聚少离多,就像两条始终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两人的关系无非是从陌生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晚年苏雪林(左一)

1961年张宝龄去世,海峡的阻隔让苏雪林在几个月之后才得知张宝龄去世的消息,知道消息后,苏雪林表现的尤为平静,他们之间没有夫妻之情,两人之间的情感更像是亲情,他们都对彼此感到愧疚,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给彼此想要的生活。

苏雪林

张宝龄去世之后,苏雪林一直独身一人,1999年苏雪林弥留之际才道出宁可孤独终老也不愿改嫁的原因,其实不是苏雪林还对张宝龄有感情,24年时间让她对婚姻心灰意冷,她不想再花精力维持一段感情,她更希望把时间放在学术研究上。

苏雪林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显得格外渺小,苏雪林和张宝龄的婚姻无疑是失败的,而他们的不幸除了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外,也在于两人不善于表达真实的自己,苏雪林骄傲强势,而张宝龄不善言辞,他们的婚姻悲剧很大程度在于没有良好的沟通,不能解开彼此的心结,苏雪林在晚年时提到这段婚姻,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后悔,十分感谢丈夫的成全和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