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收到几幅手写的春联,是我学生送来的。展开,墨香扑鼻。若不是平日里就了解,很难想到这是出自一位十三、四岁的孩子之手。 她的书法作品就悬挂在班级教室走廊上,确实是上乘之作。可以想象,这孩子在写春联时是多么用心。收到春联,我很开心,随即拍照晒朋友圈。 ![]() 很多朋友以为是我的“杰作”,这真是高看了我,说到书法,真有些惭愧。按道理,师范生强调和重视“三字一画”,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以及简笔画,我的很多同学和校友书写、绘画都是一流,但我却是个例外,写不好字,也画不好画。 我父亲特别希望我能写出一笔好字,时常鼓励我要坚持练习,还与我说王羲之的故事。其实,父亲是个十足的文盲。我知道父亲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期待我能写春联。 我老家一带,学校老师都是备受尊敬的“先生”,“先生”都能写一手毛笔字。每到腊月,小学老师的本家哥哥和退休的伯父“大先生”成了的明星,求他俩写春联的络绎不绝,本村的、邻村的,都有。 我家的春联,有时是求伯父写,有时是请哥哥写。 伯父的字,苍劲有力;哥哥的字,娟秀优雅。 那时,我并不知这就是“书法”,也就不知道伯父写的是“草书”,哥哥写的是“小楷”。待我读师范时,知道了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自然,也就知道了“书法”。 自打我读了师范,伯父和哥哥便不约而同地不再给我家写春联。伯父说自己老了,眼睛不好使,手法也不行;哥哥说读师范就能写好字,也一定会写春联。 我知道他们是在鞭策我,但我更知道自己的字确实不行,但无论我怎样央求,他们就是不松口。最后,只得硬着头皮上阵,一通操作,手上、脸上都是墨,春联是写好了,不忍直视。邻居见我在家写春联,也送来红纸,让我代写,我再三推脱。第二年,他家的春联便由自家读小学的儿子“画”了。 我可能是唯一一位没能写出一笔好字的“师范生”,此后的春联也多是请人代写。 印刷的春联盛行后,也就不再“求”人代写春联,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虎年,我换了单位,进了实验中学。兔年将至,学习委员为我写了几幅春联,在岁末送来,心中甚喜。 远在合肥的小师妹书法更是了得,她也为老师写了两幅春联。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浓浓的年味越来越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