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一生最大的一场豪赌,赢了!

 where5 2023-01-19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本 文 约 6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min

蜀主刘备早年坎坷,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孙权等当世枭雄,但正如史学家陈寿所说,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一旦有机会,他就能逆势而起。其一生功业的转折点——入蜀之战,就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入西川的过程总体还算顺利,唯有军师庞统战死一事,值得特书一笔,这与《三国志·先主传》的叙事大致吻合,因而以后世眼光来看,刘备是顺理成章地入了西川。然而,这只是蜀汉一方的视角。东吴将领吕范看到的,是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所以他断定“事必不克”。而在曹魏,甚至流传出了刘备战死的谣言,以至于“群臣皆贺”。

看来,刘备入西川未必有想象中那么轻松。若将入蜀之战拆分成三个阶段,就不难发现,刘备的处境也曾十分艰难。

入蜀前奏

从刘备入蜀到他与刘璋正式开战,是最为轻松的一段时期。对于刘备的到来,刘璋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不仅“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还亲自前往涪城,与刘备会晤。见面之后,刘璋对刘备更加满意,于是“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是时,“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图片

刘备入蜀,对刘璋的看法。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刘璋的表现,实在令人疑惑。

实际上,早在刘备入蜀前,就有不少益州豪强表示了反对与担忧。主簿黄权称:“左将军(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还有益州从事王累,“倒悬于州门,以死谏璋”。可惜,这样的“行为艺术”也未能让刘璋回心转意。那么,刘璋为何要这么做呢?

此前,益州别驾张松曾对刘璋说:“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刘备),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庞羲是司隶河南人,李异虽籍贯不详,却在巴西豪强赵韪叛乱时出过力,可知二人都属于东州集团。张松劝说刘璋小心东州士人,后者有所异动,足见刘璋与东州集团早已是“貌合神离”(东州集团助刘璋镇压赵韪的叛乱,是因为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至于益州豪强,对刘璋也并非全心全意,否则就不会有甘宁、娄发(镇压他们的人正是赵韪)与赵韪等人的相继反叛。更为棘手的是,曾为刘焉(璋父)效力的大天师张鲁,也因母仇与刘璋势同水火。后者割据汉中后,又袭取巴郡,对益州虎视眈眈。

图片

影视剧中的刘璋。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内忧外患之下,刘璋只能“扯虎皮做大旗”,希望借助外地军阀的威望来稳固自身统治。他首先选择的是曹操。早在建安初年,刘璋就不断派人向曹操示好,建安十二年(207),“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次年曹操轻取荆州时,刘璋又以张松为使。但曹操这次并没有以礼相待,张松大怒,遂“劝璋绝曹氏,而结好刘备”。值得一提的是,张肃正是张松之兄,他在出使后被曹操拜为广汉太守;反观张松,非但碰了一鼻子灰,还被“发配”到越嶲比苏县。两相对比,张松焉能不怒?

同样不满的还有刘璋。起初,刘焉与马腾(马超父)联合对付李傕,事败后,其在长安的长子刘范、次子刘诞皆下狱死。刘焉急火攻心,亦发病去世。按照惯例,三子刘瑁应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赵韪等人见刘璋庸仁,便推举他成了新任益州牧。曹操拜刘璋为振威将军后,又加封刘瑁为平寇将军,让兄弟俩成了平级。于是,就算刘瑁自己没想法,他的身份也很容易被人利用;刘璋也很难没有想法,所以没过多久,刘瑁就“狂疾”去世。曹操此举,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刘璋本就不稳的统治地位,这显然与后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刘璋也只好另寻他人。在刘备之前,刘璋还考虑过马超。一方面,马超父马腾与刘焉有过合作;另一方面,马超本人在西南地区颇有威望,还曾主动联系过刘璋。但益州名宿、大儒都不赞成,他们认为马超“勇而不仁”,又有“背父叛君”之举,实在不值得信任。于是,同为汉室后裔、且仁义之名远播的刘备,顺理成章得到了刘璋青睐。在张松、法正的运作下,刘备成功入蜀。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这一幕,似曾相识。建安初,刘备入徐州支援陶谦,“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入徐州后,刘备“养名”,与郑玄、陈纪、孔融、陈登等名士交游,由是声名渐重。后来,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表以上宾之礼待之,使备屯兵新野。由于曹操仍需要清扫袁氏余党,故镇守在“荆州北门”的刘备尚有余力结交当地土豪,以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入蜀后,亦广布恩德,结交土豪,连“敌人”张鲁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刘备曾派彭羕、李恢出使汉中,与张鲁联结。过了一年多,刘备不去征讨张鲁反而收买人心的行为引起了益州豪强的非议。刘备遂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以曹操征吴、关羽需要支援为由,宣称自己欲退出益州,并希望刘璋能再赞助他一万人的军队和物资。刘璋虽不满刘备拿钱不办事,却也不想与之交恶,于是又给出四千兵马和一半粮草器械。

不曾想到,张松却信以为真,并连忙给刘备写了一封书信挽留;巧合的是,这份书信又落在其兄张肃手中。在后者告发下,刘璋将张松斩首,并“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彼时,已是建安十七年(212)十二月。刘备闻讯大怒,采取庞统之中策诱杀杨怀、高沛,一举夺白水关,而后与黄忠、卓膺攻入涪城。

图片

庞统建议刘备尽早对刘璋下手。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曲折前行

占据涪城后,刘备在城中举办了一场宴会,“置酒作乐”。期间,庞统曾表示反对,但刘备就是不听,电视剧新《三国》为此还杜撰出了“接着奏乐接着舞”这一经典名场面。只是一场小胜,刘备为何会如此得意忘形?

图片

影视剧中“接着奏乐接着舞”名场面。来源/电视剧《三国》截图

众所周知,刘备自起兵以来,几经波折,数次大起大落,多亏他心性坚韧,才勉强在荆州打下一份基业。尽管如此,刘备在荆州的处境仍不算太好:北有曹操虎视眈眈,随时会卷土重来;南有孙权蠢蠢欲动,时刻监视着他。因此,入蜀是刘备唯一的选择,一旦成功,他不仅能从此摆脱寄人(孙权)篱下的命运,还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基业。

由荆州溯江而上,经由巴东郡、巴郡直抵涪城,这里也是刘璋与刘备两人会晤之地。按照原定计划,刘备北上葭萌,白水关与之毗邻,其守将杨怀、高沛也会与他一同抵御张鲁。在与刘璋交恶后,刘备迅速占领白水关,沿原路返回至涪,出其不意将其占领。事后,刘备虽以刘璋克扣其兵马物资为借口,但与以往相比,这个蹩脚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于是,一向有仁义之名的刘备就有了“不义”之举。

对将士们以义许之、以力威之、以利诱之,是刘备治军多年的经验。以仁义为名,让他振臂一呼,就能得到无数人拥戴;但刘备反攻刘璋,手段落了下乘,无法再占据大义。因此,在关乎自己功业的关键一战中,刘备也只能舍弃名义,选择威逼利诱的手段,让麾下士卒为之效命。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实际上,不只是白水关将士交出了家属作为人质,就连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人,也委质于备。又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可见,黄忠都不例外。

通过质任制,刘备有效遏制了麾下士卒的反叛之心。早在入蜀前,刘备就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战役。但仅仅只有“大棒”也不行,还要有“萝卜”,涪城欢宴就是刘备的一次尝试,这就是“以利诱之”。在涪城,刘备终于不再为名声所累,坦然放下“包袱”,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代枭雄(周瑜评)的手段。

此宴过后,刘备麾下军队士气高涨,刘璋派出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人前来阻击,也被击败,退守绵竹。绵竹督李严见刘备一战取胜,认为他值得投资,遂率部投降,刘璝等人只好再次退守雒城。雒城是刘璋长子刘循镇守之处,刘焉早年亦在此设防,故此地可谓兵精粮足,易守难攻。即便是刘备,也花费一年时间才攻下。正是此战,刘备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先,庞统不幸为流矢所中,战死沙场。正史记载中,庞统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朗将;在入蜀大军中,庞统也是仅次于刘备的二号人物,如此身份尚且遇难,足见吕范所说的“部众离落,死亡且半”并非虚言。这并不难理解,攻城一向比守城更难,雒城邻近成都,后续有源源不断的补给;反观刘备,因为孤军深入,最怕的就是持久战。物资补给跟不上只是一个方面,更危险的情况是,在绵竹的刘备军队很容易会被切断后路,若再有敌军偷袭,夹在中间的刘备也只能等死。而事实上,刘备的确差点被“包了饺子”。

图片

刘备入蜀进军路线图。来源/罗开玉《四川通史》

刘备南下后,其在蜀中的根据地——葭萌,先后遭到了张鲁与刘璋的觊觎。当时,葭萌守将是南郡人霍峻,南郡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根据地,足见霍峻之可信。据《三国志·霍峻传》记载:“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这段记载颇值得玩味。张鲁为何要在此时派人来接管葭萌?

如上所述,刘备曾令李恢、彭羕出使汉中,并策反了马超,这无疑会损害张鲁的利益,因而彭羕等人与马超的交往,必然要暗中进行;而明面上,李恢、彭羕则代表刘备与张鲁达成某项约定,以此换取彼此之间的和平相处。刘备南下后,张鲁依约而来,遭霍峻拒绝后方知上当受骗。正因如此,张鲁后来才会拒绝黄权招揽而选择投靠曹操,并直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既有对曹操的示好,也有对刘备、马超暗通款曲的愤懑。

图片

葭萌关,张飞战马超 。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张鲁对葭萌没有志在必得之心,可刘璋却恰好相反。在刘备进攻雒城时,他就派扶禁、向存率万余人从阆水北上围攻葭萌。葭萌守军是霍峻麾下部曲,只有几百人;但所有人都没想到,霍峻不仅坚持一年之久,还抓住机会大破刘璋军队,反杀了向存。这个结果,不仅超出了刘璋预料,也让刘备大喜过望。他进攻雒城正在紧要关头,无法及时救援霍峻,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虽已入蜀,且快攻下川东、川北、川南各郡县,但也无法及时赶到。结果没想到,霍峻在葭萌以少胜多大败刘璋军。如此亮眼表现,让刘备军队士气大振。

这就是战场上的连锁反应。刘璋派人进围葭萌,虽未能攻克,却也切断了葭萌对刘备军队的补给。刘备攻雒城,久攻不下,后方根据地——葭萌也处在风雨飘摇中,加之庞统战死,刘备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是以,魏吴两地所传“谣言”也未必是夸张之辞。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刘备未能一路连胜,反而在雒城与刘循僵持一年之久,损失惨重,其军心必有所动摇。好在他提前扣押了将士家属,又许以重利,这才险之又险地将局势稳定,未能引起哗变。而霍峻以少胜多的壮举,加之诸葛亮等人的捷报频传,又让刘备军队看到希望,并最终在建安十九年(214)夏拿下雒城。

尘埃落定

综上,不难看出刘璋的几个失误。首先,他没有在永安设置关卡。位于此地的白帝城原为白帝公孙述所建,但他也未能在此地设置重兵把守,以至于吴汉顺利进入巴蜀腹地,剿灭了这个土皇帝。防人之心不可无,倘若刘璋在迎刘备入蜀时命人扼守永安,诸葛亮、张飞、赵云又如何能快速进入蜀地支援刘备?

其次,刘璋未听从郑度建议,“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这样一来,就算刘备有反叛之心,也将疲于奔命,“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可以说,这是刘璋仁德的一面,但难免被人批为“妇人之仁”。后刘备进围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倘若刘璋坚守不出,或许能迎来转机(曹操不日即破汉中张鲁)。但刘璋却不忍城中吏民再受刀兵之灾,选择献城投降。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刘备与诸葛亮合兵后,声势大壮。又据《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为了拿下成都,刘备以城内府库作为奖赏,调动了麾下士卒的积极性。眼见刘备军气势正盛,成都城内有不少人都打算投降。

郡督邮朱叔贤,因谋划出城投降而被诛;还有名满天下的许靖(月旦评的主持人之一),虽被刘璋委以重任,官至蜀郡太守,竟然也想着半夜翻墙投降。碍于许靖的名气,刘璋并未处决他,但麾下士人的接连反叛,早已让他心灰意冷。不久后,马超到来,加速了刘璋的投降。据《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记载:“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马超何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片

马超军队,使得刘璋开城投降。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一来,马超威震西南地区多年,深得羌、氐敬服,氐人部落中的仇池杨氏此前也在首领杨千万的带领下投奔马超;加之其“勇而不仁”的恶名,刘璋与益州豪强都对他十分忌惮。二来,马超背叛张鲁乃是秘密之举,且汉中与成都不复交通,消息断绝,因而刘璋看见马超到来,可能会误以为他代表张鲁与刘备联手。如此一来,益州上下焉能再有斗志?

刘璋本人不愿再作无谓抵抗,最终选择成全刘备。就这样,刘备成功入蜀,宣告其创业之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他终于摆脱了孙权的辖制与监控。

图片

刘璋开城投降。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正如诸葛亮所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赤壁之战后,刘备虽在荆州站稳脚跟,又与孙权结成了亲家,但他仍处在江东的控制内。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可见,孙夫人正是孙权派来监视刘备的。正因为有娘家支持,孙夫人和他手下的小吏才能在刘备的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按裴松之注引《云别传》:“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

这样的处境,进一步加深了刘备想要入蜀豪赌一场的决心。为此,他不惜诓骗孙权,为自己争取到了入蜀的机会。尽管孙权在刘备的“忽悠”下暂时打消了西进计划,但他也不会放任刘备坐大。所以,开头提到的东吴将领吕范,也曾在孙权授意下随同刘备入蜀,据吴臣韦昭所撰《吴书》所载,吕范在建安十六年(211)时就曾前往汉中,与张鲁打过交道。可以想见,一旦益州形势有变,江东会迅速做出应对,甚至窃取刘备的胜利果实。

但有些时候,时机总是那么巧合。刘备入蜀后,曹操东征孙权,后者自顾不暇;加之吕范见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认为他“事必不克”,便率部返回了江东。只是他没想到,刘备最终顶住压力,成功拿下雒城,并一鼓作气进入成都。孙权得知后,心知为时已晚,只能大骂刘备一句“滑虏,挟诈如此”,并趁机向刘备索要荆州。

建安二十年(215),吕蒙闪电袭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与关羽对峙于益阳。随后刘备赶至公安,碍于曹操此时已略定汉中,对益州产生较大威胁,他也只好与孙权握手言和。孙刘双方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这就是著名的“湘水之盟”,此为后话。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7

2、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 修订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6

校对 | 李栋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