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个个难以破解,《论持久战》堪称无解

 明gbqvx13q17f5 2023-01-19 发布于湖南

前言

华夏大地历经数千年征战,战神谋士层出不穷,兵法计谋成千累万。

其中有的出其不意、巧妙诡谲,是为“阴谋”有的光明正大、步步分明,是为“阳谋”。

相比起“阴谋”是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打他个措手不及,“阳谋”往往是摆在明面上的计策,却让敌人“明知山有虎”还不得不向虎山行,难以破解。

不过,难以破解并不是无法破解,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其中所包含的智慧是难以估量的。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著名的四大阳谋

而其中有三,已各有破解之法,唯独最后一计无解

那么,四大阳谋分别是什么?前三计作何解?最后一计究竟妙在何处?

文章图片2

一:围魏救赵 攻敌之所必救

三十六计之一的“围魏救赵”毫无疑问是一次非常精妙的阳谋。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这一段时间吃不好睡不香,十分烦恼。

他手下的将士庞涓见了,本着为人臣子的基本礼仪,向他表达了关切,询问他为何事忧心。

魏惠王郁闷道:“唉,赵肃侯那个不讲武德的,前一阵子趁着我国国丧,竟然把中山那块地给强占了。地方虽然不大,但平白吃个亏,想起来就闹心。”

庞涓听了,心想,打架抢地盘这活儿我熟啊。

于是进言:“王何必忧心,起兵攻赵,抢回来便是。”

文章图片3

魏惠王:“攻打中山?”

庞涓却想得更多:“中山只是个小地方,离赵国都城邯郸又很近,不如直接打下邯郸,让赵国主动把地盘还回来,顺便让他们知道我们魏国的厉害。

魏惠王一想,这法子好,解气。

遂准许庞涓带五百战车攻赵。

庞涓此人很有谋略,是个能人,带着兵将战车很快就兵临邯郸城下。

赵肃侯听见手下来报时十分震惊,只是拿了中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而已,魏国就要杀进邯郸来?

赵国根本毫无防备,忙不迭地向挨着赵和魏的齐国求援:“老齐救命,帮兄弟一把,中山那块地送你!”

文章图片4

齐威王收到求救信,盘算一番后,派了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前去救赵。

说起孙膑,此人和魏国颇有渊源。

他原本是魏国的谋臣,和庞涓本是同学,后来又同朝为官。

但庞涓是个小心眼的人,自觉能力谋略不如孙膑,担心这国家有孙膑就没他庞涓的位置

于是设了个奸计将孙膑双足砍去,脸上刺字,搞得孙膑连人都不敢见。

不过好在孙膑身残志坚,又有幸被齐国搭救,最后逃去了齐国效力。

文章图片5

眼下要对上庞涓,可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孙膑阻止了田忌准备直接带兵冲去邯郸营救的打算,而是让田忌去佯装攻打魏国都城,并设伏于庞涓回援的必经之地

打仗要抓到敌人的要害。眼下赵国精兵尽出去攻打赵国,魏国空虚,我们佯装攻魏,庞涓即便知道这是我们的援兵之计,却绝对不敢不回援,赵国之困可解。”

文章图片6

田忌依计而行,果不其然,庞涓闻讯很快就带着军队撤离邯郸。

但孙膑可不打算轻易放走庞涓,齐国军队在桂陵设伏,将舟车劳顿的魏军打得溃不成军

庞涓勉力带着残军从战局中抽身回到大梁,魏国城外的齐军早就撤没影了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阳谋“围魏救赵”

这一阳谋的核心在于:攻敌之所必救。

庞涓必救魏王,所以无论如何都会撤军回援。

孙膑的围魏救赵可以说是历史上一次奇谋的成功,但此计并非全然无法破解。

文章图片7

笔者以为,想破此计,其一,需要先思考孙膑以及齐国的战略意图并加以应对。

齐国出兵并不全然是为了救援赵国,因为事实上,孙膑的计谋并未真正救下赵国,在田忌佯装围魏时,庞涓已经带兵攻下了邯郸,赵国投降。

齐国的目的乃是让两国相斗坐收渔翁之利,庞涓在看出这一点的情况下,却在回援路上未对桂陵伏兵加以防范,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败局。

文章图片8

其二,决定此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双方实力。

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乌巢,袁绍却弃乌巢于不顾,想要“围魏救赵”,调兵去打曹操大营。

然而曹营坚固,久攻不下,反而乌巢粮仓被曹操烧了个干净,成为了袁绍后来兵败的因素之一。

庞涓出兵时若能养精蓄锐,加固后方,或与强邻联手做好防备,“围魏救赵”就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文章图片9

二:二桃杀三士 齐心即可破之

春秋时,齐国的名相晏婴曾为老大齐景公献上一计,用两个桃子逼死了三名大将。

这三位大将,分别名为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

三人皆是骁勇善战,而且私下里关系还不错,互相结成了兄弟。

晏婴却看他们有点不顺眼。

因为这三个人仗着自己战功赫赫,对他这名丞相十分不尊重,见面也不行礼,还屡次奚落嘲讽。

晏婴就在心中的小本本上记下三人的名字,等着找机会算账。

文章图片10

这机会来得很快,晏婴发现自己老大齐景公也开始看这三个人不太顺眼。

但原因和自己不同,齐景公不满这三人的地方,在于他们背后的世家势力日渐坐大,而三人关系又很好,家族也同气连枝。

这让齐景公有些坐立不安

晏婴见状,就将“二桃”之计献上:“将两个桃子分给三位将军,功绩高者才可以吃。”

如此便能挑拨三人关系,乃至引发他们背后的家族斗争。

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命人将两个桃子送给三位大将。

文章图片11

这边三人一看桃子只有两个,顿知不好。

公孙接叹道:“齐景公让我们比功绩。不拿桃子,就是承认自己不如其他二人啊。

接着,心高气傲的三人,还是一一说了自己的功绩。

可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完古治子的功绩,愧然道:“我们功绩比不过你,却还贪图桃子的荣誉,真是惭愧。”

说完,竟同时自尽。

古治子看到此情此景,十分悲痛:“你二人因与我分桃而死,我岂能不仁不义独自苟活。”

立刻自杀追随两位兄弟而去。

文章图片12

故事讲到这里,从晏婴的角度来看,“二桃杀三士”的计谋已然完美画上了句号

但笔者认为,以“阳谋”的角度去看,三位将军自尽而死恰恰是破解此阳谋的最佳手段。

齐景公赐桃的目的,乃是引发三人及其背后的宗族矛盾,以便从中得利

三人都明白,却不得不为。

三位大将最后选择一同自尽,正是对齐景公分桃挑拨这一行为的抵抗。

齐景公也未料到三人竟然如此决绝,最后只能厚葬三将。

他们背后的宗族势力也随之得以留存

最终在齐景公死后,齐国大权落入三家宗族之一的田氏手中。

所以这一阳谋,只需三士齐心进退便可破之。

文章图片13

三:推恩令 对人性的考验

阳谋之三便是西汉的“推恩令”。

自秦以后,楚汉相争,最终汉高祖刘邦得胜,汉室兴起。

而在大业未成之时,刘邦曾迫于形势将土地分封给许多异姓诸侯

如今正式做了皇帝,这些拥兵自重、占的国家版图加起来比自己还多的诸侯就成了刘邦的心腹之患。

于是他召开“白马之盟”,表示:以后这诸侯王,只能我刘家自己人才能做。

“同姓九王”,将这些诸侯的地盘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们。

文章图片14

刘邦此举本是想给自己的儿孙解决麻烦,但若是有机会见到曾孙刘彻,刘彻想必会跟他说:“您老这法子不行,还是得看孙子我的。”

诸侯得了封地,走得还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老路子。

初代“同姓九王”还是刘邦的嫡亲兄弟们,可随着一代又一代传承,诸侯王与皇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薄。

坐拥土地、军权,实力惊人的诸侯国又怎么还能甘心只当个诸侯?

大家都姓刘,皇帝轮流做嘛!

这个地雷最终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

文章图片15

那会儿诸侯势力都很强,大臣晁错就给汉景帝提出“削藩”的计策。

结果还没实行几天,诸侯哪愿意老实伸着脑袋给他削。

以吴王刘濞为首,拿要杀“晁错”清君侧为由,起事谋反。

史称“七国之乱”。

这次叛乱最后是被大将军周亚夫带兵平息了,七王皆死,极大地打击了当时的诸侯势力

然而,皇帝的中央集权也因此失去秩序,诸侯和皇室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削藩与平叛也并没有真正解决诸侯的威胁。

文章图片16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刘彻一边要面对匈奴的骚扰,一边还得防范诸侯,也是头疼不已。

万一哪天自己正和匈奴打得欢,诸侯从背后捅两把刀子,这可找谁说理去?

正在刘彻忧心的时候,身边的一个谋臣主父偃,为他提出了一个让他喜不自胜的“阳谋”,更是让后世拍案叫绝。

这个“阳谋”便是十分有名的推恩令。

文章图片17

推恩令是要做什么呢?

西汉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立,推恩令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得以施行。

将原本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将诸侯国划为郡县,分给诸侯的儿子们。

这一令明晃晃地向诸侯表示了皇帝的心思:你们太强了我不安心,得把你们拆成零碎。

但此时的诸侯却全然无法拒绝,因为这推恩令所推“恩”的受益者就会头一个和皇帝站在一起,即自己长子之外的儿子们

利益面前谈人性,主父偃这一招可谓是诛心。

诸侯的封地因此被细分成小块,而随着代代传承与夺权纷争,只会越来越细碎和弱化。

例如刘备的先祖本是中山靖王刘胜,可到了刘备那一代,都只能靠编草鞋为生了。

文章图片18

“推恩令”在后世的评价极高,兵不血刃化解了诸侯威胁,还让诸侯无力破解

但事实上,推恩令虽然好用,却也只在“七国之乱”后的西汉短暂地发挥过作用。

它并不是绝对完美的计谋。

如若诸侯只培养嫡子,外养私生子不入家门族谱,自然也不会有受恩封地的权利

只是顶一时而难以顶一世,推恩令所带给诸侯势力集体的削弱是难以全部化解的。

文章图片19

推恩令能成功施行,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对诸侯的削弱是关键因素。

一旦诸侯强劲,铁了心要“以力破之”,也将给皇帝带来极大的麻烦。

同时,推恩令并不单单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也影响到了皇室本家的实力,以至于最后被人视为“现代穿越者”的外戚王莽钻了空子

文章图片20

四:《论持久战》 站在真理身边

历史上最无解的阳谋,当数毛主席于1938年所写的著作《论持久战》。

“阳谋”一词最早也是出自毛主席之口。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经生死存亡的一场战争,此战后,中国人民才赢来新的生活。

1938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而我们的伟人领袖已经早早预见到我们的胜利

这篇五万多字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为什么能被称之为最难以破解的阳谋?

因为《论持久战》中,十分清楚明了地预见了日本人必败的结局,而且对其原因作出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文章图片21

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随即就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海内外报刊上刊登发表。

“中国将如何战胜日本侵略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这样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所有人,其中包括文章中“必败”的日本人。

文章图片22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后,再遇平型关大捷,国人面对战况总体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极度悲观:认为我们会“亡国”。

另一种过分乐观:认为中国会很快赶走侵略者,夺回沦丧的国土。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潜心七天七夜,写就了这一篇《论持久战》。

这篇文章,将告诉“速胜论”者:我们与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

另一方面也告诉悲观“亡国论”者:中华民族必然会取得胜利。

文章图片23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分析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优势以及劣势,还具体说明了与敌人斗争的方案。

其中包括“充分发动群众”、“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兵民为胜利的基础”等等。

最后事实也如毛主席所分析的那样,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一场持久之战的胜利。

文章图片24

在《论持久战》发表后,日本清楚地知道对手将如何取胜,却还是只能走向必然的失败,这便是其能成为当世“第一无解阳谋”的坚实佐证。

而《论持久战》真正的奥义,乃是与真理站在一起。

毛主席发现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加以总结,揭示了抗日战争在持久一战后中国必胜的客观依据,用真理使这一“阳谋”达到了至强至胜

文章图片25

结语

在笔者看来,纵观历史上的经典“阳谋”,可以发现,大多都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倾轧。

魏国的失败源于齐国轻易便可威胁到他的核心利益

三士只能以死破局,根本原因是因为齐景公手中把握着分配利益的绝对权力

汉武帝刘彻得以推行“推恩令”,大都仰赖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将诸侯的实力大大削弱。

所以“推恩令”的施行,实质上还是因为皇帝处在实力的绝对优势之中

如果被阳谋所限制的一方,在实力上远胜于出此谋略者,便都可以“以力破之”。

但唯有《论持久战》,在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战况左右摇摆的抗日战争之初,便以极锐利的眼光看穿未来迷雾,谋定乾坤,当属天下“阳谋”之最。

文章图片26

不过,无论是《论持久战》,还是“围魏救赵”、“二桃杀三士”、“推恩令”,对我们当代人都有极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前人计谋,后人观之,学之,更当用之,莫使它们在历史中宝珠蒙尘。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文集》

司马迁《史记》

《晏子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