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不到鱼、猪、鳄都是龙的亲戚!

 教授的拐杖 2023-01-19 发布于北京

双目圆瞪,龇牙咧嘴,蛇状长身着一袭网格般的“盔甲”,两只张开的爪子仿佛在向每一位观者说:

“你好呀!猜猜我是谁?”

文章图片1

图 |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 |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文章图片2

图 | 鲵鱼纹彩陶瓶局部

这是远古先民笔下的鲵鱼纹。

或许,你也可以将它看作另一种神秘动物的前身——龙。


龙纹的“前世今生”

大众认知中的龙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有着鹿角、牛头、蛇躯、鳞身、鹰爪。

但这种形象已经是龙的“进化形态”了。

文章图片3

图 | 左·甘肃西坪出土的小口高领平底瓶腹部的纹样,右·商代青铜器虎食人卣的龙纹 | 来源于光明网

关于龙真正的起源有多种版本。

开头大家所看到的“鲵鱼”,就是传说之一。

仰韶文化的鱼纹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了龙纹系统,这不仅是因为它已有了龙的雏形,也是因为它受到了猪纹的影响。

文章图片4
图 | 新石器时代·兽面纹壶 |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章图片5

图 | 兽面纹壶局部

在上图这一兽面纹壶中,猪面上有两个圆圆的鼻孔,大嘴上卷,额头上有多道纹路。
猪纹的线条勾勒手法启迪了鱼纹,乃至龙纹,这才有了鱼龙说和猪龙说。
不过,龙“前世”的传说不止于此。
还有一种大众追捧的说法是鳄鱼说。
文章图片6

图 | 西水坡遗址的蚌龙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用蚌壳堆出的龙形图案,与鳄鱼的样貌紧密相连。

文章图片7
图 | 凌家滩遗址·玉龙 | 现藏于含山博物馆
文章图片8

图 | 凌家滩玉龙局部

凌家滩玉龙的头部也与鳄鱼的模样相似,而身体则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相似。

鳄鱼的形象与猪龙碰撞,龙的形象又产生了别样的变化。

文章图片9

图 | 红山文化玉·猪龙 |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龙究竟与多少种动物有关联?据统计,甲骨文中的“龙”字有六七十种,分别具有不同动物形象的特征。

文章图片10

图 | 甲骨文中的“龙”字 | 来源于《光明日报》

我们上文所提到的诸多龙的前身形象,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基于摹写某种真实动物而诞生的“原龙纹”或“原龙形象”。
不过,不同地域文化在漫长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对“龙”这一神秘生物的形象特征逐步达成认同。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威武庄严的龙。

龙纹“进化史”

作为一种“文化动物”,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和社会环境变化都会对龙纹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这就为我们翻开了精彩纷呈的龙纹“进化史”。

如前文所见,从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期,龙纹已经开始有了不同形态的分支。

文章图片11

图 | 西周·玉夔龙纹璜,长7.7厘米,宽2厘米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夔(kuí)如龙一足。”

夔作为一种与龙相似的传说神物。因其恢弘矫健的样貌,夔龙也被应用进了纹饰图案的创作中。

这个阶段,青铜器的技艺水平飞速发展,夔龙纹更是盛行于青铜器上。

文章图片12

图 | 商·涡纹青铜鼎,高26厘米,口径20.8厘米 |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文章图片13

图 | 涡纹青铜鼎局部

夔龙纹,也称夔纹,呈现为一种爬行状的龙的侧面图案,其有一足、两足或者没有足,一般以对称的样式出现。

文章图片14

图 | 来源于甘肃省博物馆

最初诞生的夔龙纹常装饰在器口沿下方,有时也会装饰在器足之上。

文章图片15

图 | 蟠龙纹盘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夔龙纹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龙纹样式。将蟠(pán)龙纹装饰在盘内底部的艺术品也深受喜爱。

蟠龙纹指蛰伏在地上,以龙首为中心盘曲环绕的圆形龙纹。在蟠龙的四周,会有小龙、鱼等各类生物围在它的身旁。

除夔龙、蟠龙外,顾龙纹、虬龙纹、交龙纹、双头龙纹等气势磅礴、庄重威严的龙纹也诞生在这一时期。

它们造型夸张,常与其他纹饰配合呈现。

文章图片16

图 | 左: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右: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 现藏于湖南博物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吉祥内涵逐步增强、神性突显,龙成为翱翔天空的瑞兽。

艺术画笔下,龙纹的线条更有张力,构图布局更是打破了此前的时空限制,曲线直线的结合密切。

这样进化后的龙,是不是更眼熟了?因为它更接近于现在所见的龙的形象。

文章图片17
图 | 秦·龙纹空心砖,长100厘米,宽38厘米,厚16.5厘米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石砖雕刻技艺发展较为鼎盛的秦汉时期,龙的造型虽然简洁,但龙纹不再局限于一种纹理装饰,而是以表现祥瑞寓意的图案呈现其上。

其腾云蜿蜒,虽是静态图案却拥有动态视觉。

文章图片18

图 | 汉·蟠龙纹铜镜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图片19

图 | 汉·龙凤形玉佩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随着工艺的精进,龙纹所涉足的工艺品越来越多。

龙与不同动物、人物相结合,抽象的纹饰有了更具体更写实的线条。

龙,在人们心中也愈加神圣、威严。

这种形象的丰满一直持续到了隋唐时期,艺术的工笔逐渐娴熟,龙纹从增添一点细节到增添“亿点”细节。它的鳞、角、须、爪等身体各个部分都变得丰富,结构分明。

文章图片20

图 | 左:商·蟠龙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右:唐·盘龙铜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同为蟠龙纹,相比于商代龙的形象,唐代蟠龙纹形态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形象趋近写实。

在这一基础上,宋元以后的龙纹朝着更加丰满、洒脱矫健的方向前行。

于古画上,我们也能更具象地观看到龙的样貌变化。

文章图片21

细节图组 | 左上: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局部);左下:南宋·陈容《云龙图》(局部),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右上:元《降龙罗汉图》(局部),现藏于美国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右下:明·陶佾《墨龙图》(局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艺术手法精湛的表现力为龙提供了“情绪化”。它们神秘庄严,却拥有了人格,时而喜悦、时而生气,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怒目切齿。

写实画风与多类工艺品的发展不谋而合。色彩的加入,也成为了“画龙点睛”之笔。龙纹不仅飞腾于青铜、玉器、石砖上,在陶瓷、建筑、舟车、纺织服饰等多方面都有了应用。
龙纹在诸多领域迅猛发展,并出使海外,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图饰。
文章图片22

图 | 左:新石器时代·卷龙;右:西周·顾龙纹卣(yǒu)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图片23

图 | 左:战国·三龙纹铜镜;右:汉·龙纹玉璧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图片24

图 | 左:南北朝·双龙纹画像砖;右:北宋·开宝寺塔龙纹砖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图片25

图 | 左:元·龙凤纹瓷罐;右:明·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盘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图片26

图 | 左:清·白玉夔龙纹佩;右:清·龙戏珠御墨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将迁想妙得绘入龙纹的千年演变,龙作为祥瑞吉庆的化身,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富魅力、神秘而强大的文化象征之一,这种印入骨髓的精神雄风于中华儿女中脉脉相承。

当艺术的线条凝结成龙的模样时,一条巨龙同样正遨游万顷川泽庇佑东方。

结语

日月在天,福照九州。

瑞兽腾云护佑千载祥庆,

东方艺术舞绘不竭生命。

龙骧乘绛气,

壮志绘华袍。




编审:张筱曼

主编:邓莫南

责编:彭 锋、韩 丹

编辑:刘梦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