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皇俄国,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3-01-19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3-01-17 11:29·极致研习社

2000年3月27日,普京以超过50%的得票率,当选俄罗斯联邦第三届总统,上台之初他便高调宣称:“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这句话并非普京原创,而是模仿他的偶像斯托雷平

1911年,主持宪政改革的沙皇俄国首相斯托雷平,被社会革命党暗杀,临终前留下了那句名言:“给我二十年的安宁,我还你一个改头换面的俄罗斯。”

2008年,在“最伟大的俄罗斯人“评选活动中,斯托雷平被评为俄罗斯最伟大的历史人物第二位,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他主持的宪政改革,使得积弊已久的沙俄有了一丝回光返照,堪称沙俄最后的落日余晖。

只可惜,斯托雷平终究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二十年,改革就在沙皇俄国的消逝中半道崩殂。

当然,俄国自彼得大帝开始,到1914年间,改革倒是不少,但成功的屈指可数。其中俄国的君主立宪改革就是最为失败的典型。(参考上一期:《》)

01不得不为的宪政改革

19世纪后期,俄国的发展已然进入了困境,其中农奴制则是最大的阻碍。

虽然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强力推行了改革,开始废除农奴制,只不过这场改革并不彻底,农民还是被剥削的对象,社会矛盾越来越大。

尤其是进入20世纪初后。俄国的社会矛盾更是一触即发,各种反抗此消彼长。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惨败,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一度恶化,工人罢工运动、学生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全国性革命亦是频发。如此内忧外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可谓是岌岌可危。

尤其是1901年日俄战争后,俄国的改革已然是迫在眉睫。

但如何改革,却成为了一道大难题。是选择改朝换代的社会大革命,还是选择有现代的政治革命,来实现宪政改革呢?

然而,沙俄作为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不可能轻易退位的,但不退位就可能会被新萌芽的其他阶级推翻。

因此,最佳的选择就是主动进行宪政改革。

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封建贵族的利益。

更何况俄国的贵族不在少数,且还是沙皇俄国统治的重要根基,因而要想进行改革,他们这一关必过不可。

于是,在正式宣布改革之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先是将大地主、贵族们全都召集了起来。

细致耐心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为的就是给地主和贵族打个预防针,顺便希望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当然,这些地主和贵族作为被改革的第一波人,他们自然是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虽然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他们毕竟是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让煮熟的鸭子飞走呢?

当然,沙皇也不会因为大地主、贵族们的反对意见就放弃改革。更何况,同年,俄国还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高达200多万人纷纷涌上街头,苏维埃就此成立。

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迫于各方压力,为了平息国内的混乱局面,只能颁布了《十月诏书》,正式启动了君主立宪改革,进行政治革新,并成立了国家杜马(国会)会议。

同年10月17日,沙皇俄国正式明确了杜马的立法权。

至此,以三权分立为主的代议制政治,就这样在沙皇俄国开始正式运行,杜马也开始了与沙俄政府的权利博弈。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间,沙俄的国家杜马共存续三届,召开了四十二次会议,皆与土地改革有关。

可问题是,杜马提出的宪政改革方案,严重动摇了尼古拉二世的执政基础,他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但此时俄国的国家杜马拥有立法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沙皇的权利,也算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沙俄的每一届杜马态度都非常的嚣张,丝毫不把尼古拉二世放在眼里,改革也过于激进,最终惹毛了沙皇因而被迫解散。

第一届杜马仅存在了72天,就被首相斯托雷平奏请沙皇给解散了;第二届杜马则是因为反对首相斯托雷平的经济改革,直接被斯托雷平强势解散了。因此,第三届杜马已然完全被斯托雷平所把控,斯托雷平的改革得以顺利开展。

即使俄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俄国历史上,此次君主立宪制是沙俄最具进步意义的改革,使得俄国终于走上了现代文明道路。

只不过,不到一年,俄国的宪法又效仿了德意志宪法,表明君主与内阁保留主权和执行权,对外政策完全不受杜马干涉,外交大臣也只对君主负责。

其实,在众多的宪政改革之中,英国和日本,是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最为成功的例子,皆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度。但中俄两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本,还是与中俄两国的基本国情有关。

中国与俄国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因此中国和俄国几乎是同时开始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的。

中国的君主立宪改革,也就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仅存在了不到百日就失败了。

无独有偶,俄国的君主立宪改革最终也是失败了的。而俄国宪政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宪政改革的初衷,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宪政改革作为君主政治上妥协的产物,需要的是基督教的信仰。

可俄国的东正教在沙皇俄国并没有成为制约沙皇皇权的利器,而是成为了沙皇统治的坚定拥护者。即使是在俄国的历史时刻和生死存亡之际,东正教依然是毫无作为。

毫无疑问,俄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西化改革的国家,西化也使得俄国国家实力倍增,对外扩张一度达到了巅峰。

可遗憾的是,俄国纵使是西化了两百年,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着实是太过缓慢,以至于农奴制不断扎根,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2斯托雷平上台

虽然沙俄时代给人的感觉皆是落后,但在沙俄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沙俄的经济发展也有了一个小高潮,由此向现代化迈入了一小步,而这一切皆要归功于斯托雷平推行的经济改革。

斯托雷平对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俄国历史上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不过,斯托雷平唯一的错误就历史给他的时间太短了。

斯托雷平改革,曾被列宁评价为纯粹的、进步的资产阶级精神。

作为铁腕政治家、改革家、经济家,斯托雷平亦是曹操一般的治世之能臣,是他为沙俄时代创造了最后的余晖。

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出生于显赫的贵族世家,其父为驻德公使,他本人出生于德国,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农学专业,是沙俄末期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被普京视为偶像。

在沙俄宪政改革之时,40岁的斯托雷平就曾担任省长、内外部大臣等职,因以强硬手段镇压1905年的农民起义,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宠信。

此时的俄国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农民对地主的不满愈加严重,工人罢工、革名党暴动此起彼伏,最终酿成了俄国1905年革命。

1906年,42岁的斯托雷平被任命为了首相,继续残酷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来维护沙俄的封建统治,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的铁血宰相”。

斯托雷平出任首相之时,面对的就是一个烂摊子,1905年革命尚未彻底平息,农民起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此时的俄国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

斯托雷平曾说:“一个人病危的时候,就要进行以毒攻毒的治疗”。因而在斯托雷平看来,要想拯救俄国,就必须解救农民于水火之中,只要农民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有鉴于此,在斯托雷平推行的经济改革之中,农村的土地改革是最为瞩目的。1906年,斯托雷平示意第三届杜马公布法令,允许农民可以获得土地作为私产,也可以退出村社,甚至可以自由买卖土地。

与此同时,政府为了方便富农购买田产,还向富农贷款,为此后的土地兼并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为了盘活农村经济,斯托雷平还授意杜马通过了《土地规划条例》,承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农民建立田庄,在斯托雷平担任首相的五年半时间里,有200万农民成为了富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俄国的农业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打破了农民村社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沙俄农村地区的经济,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加速了农业资产阶级的形成,为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倒也算是卓有成效,创造了俄国经济史上的“黄金奇迹”。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斯托雷平在任期间,仅凭一己之力在1913年,就已然将俄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到了顶峰,其中俄国的粮食产量更是一度超过了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的总和,成为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且保持了半个世纪之久。

到了一战前夕,俄国的经济已然是发展到了高峰:人口增加到了1.732亿元,国民总收入位居世界第四,国民生产总值也是急剧增加。整体而言,斯托雷平改革时期,俄国的农业和轻工业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重工业虽落后,但有明显增长的痕迹。

除了推行如火如荼的经济改革外,对内,斯托雷平实施铁腕手段来维持沙皇的现有统治,对外,他则主张和平,由此营造出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遗憾的是,六年后,即1911年9月15日,斯托雷平陪同沙皇前往基辅的大剧院观看歌剧时,遭到了革命党人的暗杀。只留下了那句略显悲凉的名言:“给我20年的安宁,我便来改变俄国。”

斯托雷平一死,沙俄的最后一棵稻草彻底倒塌,斯托雷平的改革还是没能解救病入膏肓的俄国。其经济改革成效,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之东流,斯托雷平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聊胜于无,农民依旧是苦不堪言。

作为沙俄的末代首相,斯托雷平在俄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就连彼得大帝都得排在他后面,他的改革也让积弊已久的沙俄获得了一丝余晖。即使是到最后斯托雷平改革还是没能改变俄国的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3“全民”公敌

虽然斯托雷平的改革卓有成效,但他本人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一般两头受气,由于其改革触犯到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所以改革伊始就受到了巨大的反对,到了后期就连沙皇也不愿意支持他了。而革命党人对于他维护沙皇统治也是十分不满,以至于暗杀常有发生,六年时间里高达十余次。

在斯托雷平就任宰相的第一个月,他所居住的别墅就遭到了恐怖袭击,27人当场死亡,33人重伤,就连他的两岁的儿子和女儿也没能幸免,唯独他本人侥幸逃过一劫。

不过,即使是这样,斯托雷平自上任之初实行的就是铁腕手段,光1906年-1909年的三年时间里,斯托雷平不仅制服了1905年革命,还大肆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屠杀了将近3000多名革命者。但凡有农民不满意沙皇统治,都会被斯托雷平迁往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前前后后有250万人被迁出。

斯托雷平这种一味地只是强行推行经济改革,并不能如愿推动俄国的君主立宪改革,反倒是让沙皇的专制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违背了君主立宪制的初衷。由于斯托雷平的改革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俄国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斯托雷平的改革随着他本人的被杀也不了了之,究其根本,其改革只是旧瓶装新酒,只是在原来的体制之上进行改革,并没有撼动原有体制,结果只能是激起群众的不满情绪,社会难以快速发展。

其实,斯托雷平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领导者,但也算是一个较为强硬的执行者,不管是国家经济还是社会秩序都在有序发展。

俄国的改革有多缓慢?从彼得大帝算起,农奴制改革等了整整150年,而公社改革和宪政改革更是等到200年后才实现。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到最好后还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实现的。也就是说,俄国至少是停滞了将近100年之久,所以斯托雷平所谓的二十年安宁改变俄国,也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可当斯托雷平一死,整个社会就彻底开始陷入了混乱之中。原本斯托雷平在任期间,推行的是和平外交策略,等到斯托雷平被暗杀后,俄国竟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俄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纵观俄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争,不管是克里米亚战,还是日俄战争,亦或是后来的一战,俄国一直都处于劣势,一次次与西方列强的较量大都是以惨败告终。而这对俄国这样一个战争国家来说,无异于是一种巨大的屈辱与打击。

1914年,德国向俄国宣战,俄国随即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当时俄国国内只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反对战争。

就俄国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在一战期间,俄国先后动员了350万人,士兵反战情绪一度十分高涨,但自1914年开局之初,俄国光受伤,被俘、阵亡的士兵人数就高达150万,损失极其惨重。

更何况,此时的俄国国内更是一片狼藉,沙皇统治之下的俄国是以农奴制为根本,所以打不起持久战。而此时俄国的经济更是几近崩溃,工厂倒闭,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等一系列问题皆暴露无遗,惨不忍睹。

可作为统治阶级的沙皇却迟迟毫无作为,矛盾一触即发,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已然是江河日下,新一轮改革一触即发!

果不其然,在一战爆发仅三年之后,俄国就爆发了二月革命,君主立宪改革彻底失败,就连专制体制都被彻底推翻。

紧接着,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苏维埃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至此,俄国的农奴制彻底被推翻。

同年10月25日,俄国再一次爆发了十月革命,随即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正式成立。至此,人类的历史开始发生了重大转折。

其实,对于俄国来说,沙俄政权死亡太快,人民革命来得太突然,一时间让多年改革未果的他们,一度怀疑这么多年来得农奴制改革以及宪政改革,都只是在隔靴搔痒。

1918年,列宁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条约》,正式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俄国退出一战,主要还是基于专制制度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当然,退出一战对于新诞生的苏联,乃至是后来的俄罗斯都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在这之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紧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终于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工业时代,这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