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域比东北重要?还是东北太过强大?为什么古代很少经营东北?

 茶香飘万里 2023-01-19 发布于山西

秦统一后,我国的疆域就开始扩张,从汉朝开始,大一统的中原王朝都花了很大代价去经营西域,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比如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时班超威震西域;三国时,曹操征讨凉州马超;隋炀帝时,平定吐谷浑;唐高宗时,苏定方灭西突厥;清朝康雍乾三代,花了数十年时间,灭了准格尔,征服西域。西汉有西域都护府,东汉有西域长史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清朝建立新疆省。甚至连一向文弱的北宋都大力经营西域,建立了陇右都护府。

文章图片1

西域如此被重视,而东北地区却很少有王朝去经营,就算经营,重视程度也远不如西域,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东北不如西域重要吗?还是东北的势力太过强大?

东北确实不如西域重要

一、西域有丝绸之路,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西域就成为一条连接中西方的重要纽带,经营西域有利于中国的商品远销海外,赚取高额利润。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制造丝绸的国家,为古代中国赚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公元前1世纪,由丝绸之路输入罗马的丝绸价格曾高达12两黄金一磅,但这仍然阻挡不了贵族们对丝绸的渴求。西方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富有荣耀的象征,罗马帝国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黄金。整个欧洲也是如此,直到15世纪蚕虫输入英国,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此外瓷器也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耗品,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瓷器价格奇高,宋太宗时,一个青花白瓷盘在罗马就能卖到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可谓暴利。

文章图片2

除了增加国库收入,西域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海外,宣扬中国国威。西方国家认识中国就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中国的丝绸制造曾让罗马人叹为观止:“中国人居然能从树叶上采下非常幼细的'羊毛’!”对神奇的东方大国自然心向往之。

东北虽然也有中原王朝需要的人参、貂皮、乌拉草,但相对于西域的输出贸易还是略有不如,再说,东北再往北就是人烟罕至的冰雪之地,没有多少利用价值。

文章图片3

别看如今的东北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资源丰富,有铁矿,石油、金刚石、金矿、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淡水及海水鱼类,但是在古代却不易开采,导致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兴趣不大。

另外,东北的自然环境足够恶劣。西域虽然多沙漠,但还是有适宜人类居住的河套、河西走廊以及塔里木盆地。而东北土地虽然肥沃,但是因为纬度高,气候寒冷干燥,不适宜古代汉人居住。

二、军事上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王牌兵种,而游牧民族都是天生的优秀骑兵,在战斗力上他们先天具有巨大的优势,同时骑兵还具有步兵所不具备的速度优势,辽阔的草原就是他们最好的战斗场所。经营西域可以从侧翼包抄北方分游牧民族,以达到牵制、压缩他们生存空间的目的。

文章图片4

此外,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马地。这里水草丰美,适宜马匹生长,占据这里可以增强中原王朝的骑兵实力。

古语有云:“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现代人说:“马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大”。在火器广泛应用之前,发展养马都是中原王朝加强军力的根本之策。而要大力发展马政,好的养马地是必要条件,宋之一朝为何对河套、幽云念念不忘,除了“任何一寸国土都不能丢”的理念以外,还在于宋朝缺乏养马之地,而河套、幽云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养马地。

古代六大养马地,西北养马区排名第一,其代表马种河曲马、大宛马都是古代知名的军马。河曲马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耐重,持久力强,疲劳恢复快。秦穆公为周天子所牧的就是河曲马,秦始皇统一六国所用骑兵的战马也是河曲马。

文章图片5

大宛马则是西域最出名的马种,也是人们常说的汗血马。汗血宝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它不仅是战争的利器,更是古代帝王乘坐的首选。李世民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特勒骠”即为大宛马。

当前世界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马场——山丹军马场就位于河西走廊上的焉支山之南。

东北虽然也有优良马种,但它们最主要的特点是抗寒、负重力强、耐粗饲,一般适合农用,比如东北挽马、黑龙江马等,东北适合军用的良马仅有吉林马这一种,它相比其他东北马种力速兼备、持久力和适应性更强,满清八旗兵所用马匹多是该马种。但吉林马作为军用还是远比不上河曲马和大宛马。

文章图片6

还有一点就是,东北气候寒冷,不适合中原王朝大规模用兵。

三、东北的军事实力更强

虽然中原王朝控制西域也显得很不容易,但那多是因为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南下或是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北下造成的,和西域本土势力关系不大,西域历来小国扎推,其一国甚至不如中原的一城来的强大。

而东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天下,比如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这些民族自幼生活在东北地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锻炼出了吃苦耐劳,勇敢善战的优秀品质,使得中原王难以攻略东北,甚至宋明两朝还被来自东北的女真族给灭了国。

文章图片7

所以,从军事实力上来讲,东北比西域的势力更强。

东北存在过的七大势力

东北,古称营州、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先秦时,东北已经作为一个地区被载入典籍。“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也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今辽宁北镇以西,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称辽东。

文章图片8

一、春秋战国时的燕国

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一个重要封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关于它的始封,《史记》有明确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重臣,也是武王最为信任、倚重之人。武王伐纣后分封诸侯,赐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姬奭遂成为燕国的始祖,《国都城记》称燕国“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春秋时期,燕国因为实力有限以及山戎的威胁,没能实现疆域上的明显扩大,当时燕国的疆域除了京津地区,还包含了今河北、辽宁等地。

文章图片9

到了战国时期,燕国的疆域曾一度在战国七雄中位居第三,仅次于秦国和楚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燕国的疆域扩张到今山东一带。

公元前283年,在乐毅率领大军死磕齐国即墨、莒两城的时候,秦开率领燕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向渔水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迫使东胡一直退却到千里之外的辽河上游。

文章图片10

在乐毅、秦开两位将领的努力下,燕国一下子拓地两千里,于是,燕昭王在新占地设立了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其中,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辽西郡辖今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这意味着今辽宁大部地区,都属于当时燕国的疆域。

再加上燕国原本占据的京津冀三省市一带,燕国的整体疆域一下子在战国七雄中位居第三,而在齐赵魏韩之上了。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最强盛的时候,随后燕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至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燕国共历八百二十二年。随后秦始皇在燕国故地设辽东郡和代郡。

文章图片11

二、高句丽

注意,是高句丽而非朝鲜半岛上的高丽。

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夫余人(古代东北汉人一支),后又吸收一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横跨今日的中朝韩三国,所以都声称高句丽是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是在公元前37年,即西汉建昭二年,由夫余人所创建,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公元3年,琉璃王迁都至国内的丸都城(今吉林集安)。

文章图片12

自汉朝以来,高句丽一直是前几代中原王朝的藩属。南北朝时,中原大乱,高句丽趁机兼并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并通过战争使新罗和百济屈服。427年长寿王为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将首都迁往平壤,并更名为“高丽”(与10世纪建立的高丽没有继承关系)。

公元6世纪高句丽达到鼎盛,其领土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隔辽河,北起汇发河和第二松花江流域。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

612至615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虽然隋军一度破城五十余座,但由于内乱加剧,隋朝先于高句丽灭亡。

文章图片13

贞观年间,李世民也曾亲征高句丽,但由于道远路险、天寒地冻,最终围平壤不克。

668年,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薛仁贵等再征高句丽,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人口绝大部被唐朝内迁中原融回中土,余众融入渤海国。

高句丽共历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南部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句丽灭亡后,唐高宗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文章图片14

唐罗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

三、南北朝时的慕容氏

慕容氏的始祖是曹魏时期的鲜卑人莫护跋,他因从司马懿攻辽东公孙渊有功,受封率义王,建国于棘城(辽宁义县)之北,又因学汉人戴步摇冠,被人称作慕容,此即慕容得姓之由来。

文章图片15

西晋时,鲜卑慕容氏自辽西迁于辽东北,307年前后,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据有辽水流域,受东晋官爵。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建都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

前燕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使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342年12月,慕容皝以慕容翰为先锋,亲率四万精锐攻伐高句丽,燕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高句丽均遭挫败。343年二月燕军焚毁高句丽王宫室,掳获民众五万多人,大胜而归,高句丽王高钊向燕称臣。

文章图片16

344年,慕容皝以慕容翰为前锋将军,领兵攻打宇文部。不久燕军攻克宇文部的都城紫蒙川,首领逸豆归逃跑,死于漠北,宇文部灭亡。鲜卑慕容氏成为辽东、辽西唯一的武装势力。

慕容恪执掌前燕军政时期,前燕达到鼎盛,366年慕容恪去世时,前燕据幽、冀、并、平四州之地,人口千万,是当之无愧的北方第一强国。

文章图片17

前燕灭亡后,慕容恪的五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定都中山,全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后燕在395年的参合陂之战中惨败于北魏拓跋珪,396年,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自此后燕被一分为二,一蹶不振,最终在407年被北燕高云所取代。

四、渤海国

公元698年,即唐武后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以本部为主,结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之间建立地方政权震国。

大祚荣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尊称而取姓为大氏,696年契丹发动叛乱,大祚荣父子参与反唐。次年,乞乞仲象去世,大祚荣率领余部迁至天门岭一带时,重创追剿的唐军。于是征聚高句丽遗民,据东牟山筑城而居。

文章图片18

大祚荣建国后对外采取结盟政策,与契丹结好;同东突厥结盟;屈从于新罗,后来国势渐强,占据东北地区的东部、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沿海州一带,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近500万,胜兵数十万人。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

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渤海国深受唐朝文化熏陶,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本身并不与渤海相连。

文章图片19

五、辽国

唐朝末年,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逐渐强大起来,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王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今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文章图片20

六、金国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辽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文章图片21

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覆亡于蔡州。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七、建州女真

明初,朱元璋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奴尔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退缩到辽东一带。

文章图片22

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1621年,八旗兵攻克辽阳、沈阳,努尔哈赤迁都于辽阳;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

文章图片23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入关,统一全国。满族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之后清军与俄罗斯多次爆发冲突,直到1685年雅克萨之战后,在康熙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于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条约签订后,清朝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区。

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