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收复新疆的战后之战: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洁洁赢 2023-01-20 发布于安徽

有很多英雄都是值得后人们用时间去书写他们意气风发的一生的,这其中便包含了那位愿意用生命,来夺回那片只是暂时离开了“母亲怀抱”的新疆国土的将军:左宗棠。

30年的安宁,是左宗棠主导的这场大清收复新疆的战后之战所换来的。

文章图片1

誓死复疆,抬棺出征

1866年初,隶属于清廷的新疆大部分地区的统治都被地方突起的起义军推翻,而原本驻守在新疆的区区一万五千名清军,根本无法与那些熟知地理优势,并储备了足够粮食的原住民起义军们进行长期对抗。

百般无奈之下,战后残余的清军只能退而其次,选择守住塔城、巴里坤和哈密等地。

文章图片2

大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而清朝原本在新疆地区所掌握的政治权利也随着被推翻的统治,落到了新疆当地大大小小的伯克手中,伯克们为了占领更多的个人领土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便进入了争夺政权的大混战之中。

在伯克们为了权利争得头破血流之时,南疆地区却有一个人正在悄悄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整个南疆地区都吞下了。

他不仅很好地诠释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寓言故事,也将“浑水摸鱼”这个成语演绎到了极致,他便是伯克穆罕德·雅霍甫,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阿古柏

文章图片3

拿下南疆之后,阿古柏又率兵征战了新疆的其他地区,陆续消灭了天山以南的那些实力不均的“苏丹”、“帕夏”等地方领袖,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哲德沙尔汗国,还自封为“毕条勒特汗”,也意为“洪福之汗”。

1870年,新疆的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地区也相继被阿古柏攻克,划入了“哲德沙尔汗国”的版图中,然而阿古柏的“帝国版图”虽然一直都在逐步扩大,但是他所建立起的政权却十分脆弱,因为他只懂得靠武力来镇压百姓,所以从未得到过民心。

在得知无法笼络民心可能会造成政权溃败的结果后,阿古柏选择在被他侵占的地区,恢复了军事封建采邑的旧制,也就是让军官们根据不同的官职级别,领取相对应的采邑,而且这些军官每月领到手的月钱并不从阿古柏那里支出,而是出自于各个辖区向百姓所征收的赋税。

文章图片4

至于赋税的多少,则完全取决于这些军官的意愿,坦白而言,就是如果这些军官在某个月的心情还不错,向百姓征收的赋税较少,那么在那个月,百姓的生活就会好过些。

反过来的话,就是如果军官们的心情不好,向百姓们征收的赋税较多,那么在那个月内,家中确实贫困的百姓则会面临饥饿甚至是死亡的困境。

除此之外,这些百姓每隔一段时间还需要向军官们缴纳一次“保护费”,否则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劫难”,是不会受到军官们的“保护”的。

文章图片5

但一直安分守己的过着平凡生活的百姓,遇到“劫难”的概率其实很低,由此可见,在阿古柏这个“洪福之汗”的统治下,百姓根本没有任何的“洪福”可言。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在平复了血腥风雨般的内乱,付出了锐减约1.56亿人口的代价之后,清廷在内陆的统治也逐渐恢复了秩序,并趋向于稳定,故而“收复新疆,严惩阿古柏”一事也被提上了朝廷的议事日程。

1873年11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被指派为此次收复新疆的主要将领,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左宗棠调兵遣将正要前往新疆的正当口,朝廷接到东南海疆的信使来报,日本已经以“琉球的船民被台湾高山族的居民杀害”为借口,出征台湾。

文章图片6

因内乱而元气大伤的清廷,虽然对此及时做出了反应,加强了台湾地区的战备,但还是无力与有备而来的日军分庭抗礼,最后只能无奈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以50万两的赔银为交换条件,达成让日军从台湾撤军的目的。

日军撤台这件事情,看起来好似已经和平解决了,但其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清廷在此前下令的“收复新疆”这一决策,因为巨额的赔银,导致如果真要征战阿古柏,便意味着朝廷要额外向军队支出一大笔资金,来备足粮草、军火、人力等开战条件。

因为资金的缺口,清政府内部就“海防”与“边塞”两个主要的领土关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文章图片7

“海防”方认为:“水师无法歼敌于海上,炮台无法御敌于海岸”,故而加强海防便成为守住帝国的重中之重,而建设海防需要的大量资金,则可以将原本用于“收复新疆”的军队的钱财,来转用于建设海防。

而“边塞”方也打出了:“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大伤;则腹心之大患愈棘”的旗号,意指海防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清廷如果在此时选择了放弃新疆,便等同于自断了手脚,再难前行。

故而可以从“收复新疆”的军队中,抽取部分资金来建设海防,但是不能完全撤销“收复新疆”这一决策。

而左宗棠身为此次收复新疆的主帅,本应该会被朝中持两个不同意见的“派系”推上风尖浪口,但其实在他的心中,却早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坚定答案。

为此他还特地上奏朝廷,以强硬的姿态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观点,以诠释收复新疆对于整个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文章图片8

虽然明确了收复新疆的决心,可左宗棠也非常清楚,国家不可能真的会因为边塞而放弃海防,而他也从未表达过边塞重于海防这一说法,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西北的防御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边塞和海防都缺一不可。

所以为了不拖沓海防建设的进度,又不丢失朝廷对于收复新疆的关注度,左宗棠在出征之时,竟让下属用车拉上了一口为他量身打造的棺木来与军队同行,借此来向国家表示了自己誓死也要收复新疆的决心。

文章图片9

疆回国土,栽柳“三千”

就在清廷正为选择“海防”还是“边塞”这两块“香饽饽”而摇摆不定时,新疆的统治者阿古柏已经为了获取外界的支持来巩固政权,向自己原先的祖国,也就是浩罕的死敌:沙俄,做出了摇尾乞怜的做作姿态。

甚至还放言到:“我把俄国人看作我最亲爱的朋友”,以此来拉近他与沙俄之间的关系。

文章图片10

而彼时的左宗棠也已经向西出发,朝着阿古柏所在的方向前进,他率领着约五万人的军队,边行进边思考,在清廷能够提供的有限资金之下,如何确保整个军队在战争之前口粮、衣服等物资的充足,以及在战争之时所要消耗的的粮草和武器,构成战胜阿古柏的优势。

而清廷的统治者和所有官员都知道,想要打一场有把握的胜仗,在没有经济和物资上的支持下,光有赴死的决心是绝对不够的。

但他们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不让将士们寒心,清廷向左宗棠颁发了一道特令:“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意思就是朝廷虽无法给予他和军队过多的资金上面的支持,但是却默许他自借外债,用于解决燃眉之急。

文章图片11

得到了这道特令,左宗棠这才敢真正地放开手脚去想办法充盈军队的“粮仓”和“武器库”,他先从内陆采购了两千四百八十多万斤的粮食,利用车辆、骆驼等运输工具来将粮食送到还没被阿古柏占领的古城子、巴里坤等地。

又奏请朝廷,购买当时由德国制造的一款名为“义耳炮”的军事武器,因为这个武器它的测距准、杀伤力强,命中率也高,威力远超阿古柏军队所使用的那种英式大炮,力求能够从武力上直接压倒敌军。

在筹备好军粮,且购买好了武器之后,左宗棠便迅速制定好了作战计划,力求稳打稳扎、速战速决,争取早日将新疆收复,不让只会运用权势和武力来压榨百姓的阿古柏,继续在本就属于清廷的疆土上作威作福。

文章图片12

1876年,左宗棠正式开启了漫漫“复疆之路”,期间他还提拔了一名名为刘锦棠的湘军将领,命他讨伐北疆和南疆那些阿古柏侵略军的前敌总指挥。

而刘锦棠按着左宗棠所制定的“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决策,加之他本身所拥有的军事天赋,在讨伐侵略军的过程中竟达到了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的至高状态。

1877年,阿古柏所建立起的“王朝”,在左宗棠和刘锦棠以及他们所带领的清军部下的强烈攻势下,很快便分崩离析,溃不成军。

同年5月29日,阿古柏暴毙于喀拉沙尔,刘锦棠得知此情报后,趁势进攻,并在新疆各族百姓的支持下,接连攻克了阿克苏、乌什等地。

文章图片13

阿古柏虽逝,但是新疆可不止一个野心勃勃的“阿古柏”,这便意味着左宗棠的“复疆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前行。

但这并未消减他收复新疆的任何一丝热情,甚至为了避免阿古柏的部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留下反叛的隐患,他还下令道:“不留生俘,降了也杀”。

1880年,左宗棠将军队的总部迁至新疆哈密,率兵拿下伊犁,而此前本想着夺取新疆“这杯羹”的沙俄国家,眼看着“盟友”阿古柏大势已去,又感受到了清军的来势汹涌,便不敢再轻举妄动,最终与清廷签订了《伊犁条约》,同意撤军伊犁,彻底退出清廷的国土。

文章图片14

至此,新疆在左宗棠和其部下的不断努力之下,终于回到了属于它原本的“母亲怀抱”,不担心会继续颠沛流离,也不用害怕再次被强权所压迫,而左宗棠也带着当初那份“誓死复疆”的信念,交给清廷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在左宗棠西征的大道沿途,包括城道的两旁,都会栽种着杨、柳、沙枣等树。

这是他要求部下每人都要随身携带一颗树苗,边走边栽,为的是要改变新疆气候干燥、了无绿意的恶劣环境,后来还形成了“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边塞奇观。

在新疆收复之后,人们还给那些柳树命名为“左公柳”, 意为纪念左宗棠在新疆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图片15

参考文献: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邵纯 实事求是 2019-11-10 期刊》

《左宗棠收复新疆始末 郭晔旻; 文史天地 2010-11-03 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