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诗经《卫风》《邶风》《鄘风》中出现的历史地名及消失的河流

 风吟楼 2023-01-20 发布于广东

《诗经·卫、邶、鄘风》从历史地理学上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产生于我们豫北大地的古代诗歌,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留给我们的厚重文化遗产。

收入《诗经·国风》的《邶风》有十九首、《鄘风》十一首、《卫风》十首,合计三十九首,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有义务弄清楚《诗经·卫、邶、鄘风》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去正确理解《诗经·卫、邶、鄘风》的文学意义。

阅读《诗经·卫、邶、鄘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诗经中的那些河流、泉水、湖泊、城邑地名甚至山川都消失不见了。我们今天就来揭开这些历史的迷雾,这需要弄清楚《诗经·卫、邶、鄘风》的历史地理。

一、卫国是怎么样形成的?

诗经卫国主要指春秋卫国,春秋卫国是西周王朝最初的封国,它的形成与两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1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天下诸侯之后,亲自率领西周八师,在大邑商(今安阳)的南大门沬邑的野外与商纣王决一死战,最终以周武王的胜利而宣告商王朝历史的结束。也称“牧野之战”,地点就在今淇县以南、卫辉以北的卫河北岸展开。武王伐纣后,周武王命纣王的儿子武庚看守殷商旧民,同时任命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留在邶、鄘、卫监视武庚和殷商旧民,史称“三监”。邶在今汤阴县东南的邶城附近,卫在今浚县的卫贤镇附近,鄘在今卫辉市的倪弯附近。有人认为《邶风·燕燕》说的就是武庚与妹妹在邶城的郊野分别时的情景,一句“燕燕于飞,参差其羽”令人潸然泪下。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认为《邶风·燕燕》为“万古送别之祖”,不是没有道理的。

2.三监之乱: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第二年即公元前1043年,周公旦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三监之乱后,周成王把邶、卫之地的殷商顽民迁到雒邑营建洛阳城,同时封康叔于卫,史称“康叔卫”,这是第一代卫国君主。现在有考古证据表明卫国最初的都城可能就在今鹤壁市淇滨区的辛村一带。然后,又从辛村搬到了淇卫,可能即今浚县卫贤镇一带的淇河两岸。

三监之乱后,把邶与鄘划给了卫国。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邶国与鄘国是不存在的,但作为地名都邑是长期存在的,产生与这两地的诗歌成为“邶风”和“鄘风”。

这就是《诗经·卫、邶、鄘风》的由来。我认为阅读《诗经》的时候,最好不要把邶、卫、鄘等认为是一个国家,而把他们作为一个地方比较好理解,因为那时候还是城邦社会,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概念,人们的生活就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城邦里面。

二、卫国、邶与鄘的地域包括哪里?

春秋时期卫国地盘比较大,包括今天的安阳、鹤壁、新乡、开封和今天的山东省的西部的聊城以及西南部的菏泽一带,另外还包括今天的河北省的邯郸、邢台一带的部分区域。但诗经邶、卫、鄘的核心区域并不大,就是今天以鹤壁市淇滨区的淇河两岸为中心的安阳、鹤壁以及卫辉市一带。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古卫国被太行山和古黄河包围,也称“河内之地”或“河朔之地”,扼守中原要地,继承了殷商文化的精华,是商周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能产生《诗经·卫、邶、鄘风》这样优秀的诗歌是名至实归的。

古卫国有以下几个历史地理特点:

1.古黄河离卫国不远。

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5年)以前,古黄河流经卫国的核心区域,流经今天的浚县新镇、小河乡和滑县北部,然后在今大伾山东南向北流经今天的汤阴县五陵镇和任固镇,再向东北流动。漳河和洹河都注入古黄河,所以,古黄河就在我们身边,在《诗经·卫、邶、鄘风》中出现大量关于黄河的描写,一点都不奇怪。比如:《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这里的“河”都指古黄河。周定王五年以后,古黄河逐渐离开了我们安阳,所以大家感到对黄河陌生了。但在理解《诗经·卫、邶、鄘风》的历史语境时,一定要知道古黄河就在我们身边。

文章图片4

2.古淇河把邶、卫、鄘串连了起来。

古代淇河把邶、卫、鄘三个地方串连了起来。古代淇河在流到今天的淇门这个地方后,大致沿今天的卫河方向继续向前流动,流过邶城这个地方后注入古黄河。淇卫这个都邑位于淇河岸边,邶也位于古淇河岸边,鄘位于古淇河支流——清水的岸边。所以,我们说古淇河把邶、卫、鄘串连了起来,在《诗经·卫、邶、鄘风》中大量出现“淇”这条河,这是其历史地理的特点形成的诗歌特点。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比如:《邶风·泉水》有“毖彼泉水,也流于淇”;《鄘风·桑中》有“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卫风·氓》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等诗句,都是指古淇河。最令我难忘的是《卫风·有狐》这首小诗: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我们仿佛看到在古淇河上一个弱女子正化身为千年白狐,衣袂飘飘向我们奔来。

3.旄丘是邶、卫、鄘三个地方的古代人们活动的主要区域。

旄丘是一条高岗,古代人没有防范水灾的能力,所以生活在高岗上。诗经旄丘是贯穿邶、卫、鄘的一条丘陵山岗,古淇河环绕旄丘流动,为人们的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所以,旄丘是《诗经·卫、邶、鄘风》的历史地理特色,诗经卫风里面的人就生活在这条高岗上。

旄丘北起汤阴县东部的菜园镇(古黄河西岸、黄泽的西岸)、南止于浚县的新镇淇门一带(古淇河入古黄河的转折点),中间分出一支经浚县的屯子镇的善化山,向东南方向延伸至浚县的浮丘山、大伾山,然后过去古黄河到今天的滑县境内。

文章图片7

古旄丘在大伾山东北的紫金山处形成了著名的黄河古渡口黎阳津(白马津)。这也是卫懿公失国后,在白马津附近营建漕邑为新的卫国都邑的原因。所以,《诗经地理考》说“旄丘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这与诗经旄丘的描述是不相矛盾的,但诗经旄丘的主体在汤阴县和浚县境内。

文章图片8

《邶风·旄丘》说的就是今天的火龙岗,《鄘风·干旄》中“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里面的“在浚之郊”说的就是今天大伾山附近的地方。《卫风·氓》中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顿丘”也在火龙岗上,就在今天的浚县屯子附近的蒋村。

旄丘的地理特点是:湖泊多、河流多,一派水乡风光,这不奇怪;泉水多,有名字的就有寒泉、肥泉等泉眼;丘陵,坡上酸枣树即棘多,树上还有黄鸟等小鸟;坡上多茅草,柔荑即茅草的嫩根。坡上的土质为黏土,《邶风·式微》的“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说的就是这种黏土,拔不出脚来。

尤其是《邶风·凯风》那首诗,感动了大诗人闻一多,他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七子之歌》,把万千赤子的爱国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我要回家!

三、消失的济水

《邶风·匏有苦叶》说: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这个“济”就指“济水”。济水已经消失了,清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黄河夺取济水河道东流,才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济水才消失一百多年,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并不遥远,但我们已经感到陌生了。

文章图片9

历史上,济水是长期存在的,它发源于豫北的济源市,荥泽穿过黄河后继续向东流入了大海,也因此才有了“济南”、“济宁”这样的地名。大家在诗经中读到“济水”,应该想起我们这条历史悠久的古代河流。

四、漕邑与楚丘

漕邑与楚丘是那个爱养鹤的卫懿公失国后新产生的卫国地名。

卫国第18任君主卫懿公嗜鹤如命,荒淫无度,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其时,齐恒公霸诸侯,号号召诸侯救卫。当时,卫遗民一共只有七百三十多人,加上共、滕两地的人民也只有五千人。齐恒公派人带领兵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国在曹戍守,还赠送车马、衣服、牛、羊、鸡以及建筑用的木材。后又迁卫于楚丘。

卫懿公死后,卫国一度几乎亡国,卫国落难的遗民在漕邑另立了一位国君卫戴公,可是他也很快死了。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戴公之弟卫毁继位为卫国国君,也就是卫文公。这样,卫国的局势才安定下来。

漕邑在今天的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附近,《邶风·泉水》中有“思须与漕,我心悠悠”的诗句;《邶风·击鼓》也有“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的诗句,这里的“漕”都指“漕邑”。《邶风·击鼓》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来是弟兄两个的誓言,后来变成了关于爱情的海誓山盟。

楚丘在今天的滑县东八里营乡殿上村一带,《鄘风·定之方中》有“升彼虚矣,以望楚矣”的诗句。这里的“楚”指“楚丘”,不是楚国。

五、“邶、鄘言卫事”是《诗经·卫、邶、鄘风》的特点

我们从卫国第11任君主卫武公说起。卫武公(卫和),在位时间是约公元前813年到公元前758年,共计55年,卫武公在位期间,施行康叔政令,增修城垣,兴办牧业,使卫国百姓和睦安定,后又因协助周平王平息叛乱,并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周平王将爵位升为公爵。《卫风·淇奥》说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说的就是他。

卫国第12任君主,卫庄公(卫扬),卫武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58年到公元前735年,共计23年,卫庄公在位期间,非常宠爱小儿子州吁,又给州吁弑兄自立埋下伏笔。《卫风·硕人》说的就是卫庄公的妻子庄姜,与后边的宣姜一样,姜是齐国贵族的姓氏。《卫风·硕人》说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到了极致,但庄姜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能生育,所以美人迟暮,她的晚年过得很是落寞。

卫国第13任君主卫桓公(卫完),卫庄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35年到公元前719年,共计16年。公元前733年,卫桓公因弟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逃离卫国,公元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史称卫前废公。卫国第14任君主,卫前废公(卫州吁),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19年2月到公元前719年12月,共计10个月,卫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受卫国人拥护,后被卫国大臣石碏(que)联合陈桓公,将其杀死,拥立卫晋为君。

卫国第15任君主卫宣公(卫晋)的故事最多。卫宣公是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700年,共计19年。卫宣公在位时期,郑国和郕国入侵卫国,被卫宣公击退,并与齐国、郑国和宋国会盟,他还和他父亲的妾(夷姜)私通,并立其子卫伋为太子,后又抢了自己儿子卫伋的老婆(宣姜),夷姜因失宠而自杀,太子卫伋也被间接杀害。《邶风·新台》和《二子乘舟》说的就是这些故事。

卫宣公还未上位前,就跟自己的庶母夷姜私通,生下了公子伋,公子伋自幼深受卫宣公宠爱,被立为嗣子。长到十六岁,定下齐僖公的女儿为妻,正要迎娶的当儿,卫宣公发现未来的儿媳妇很漂亮,就强娶了儿子伋定下的齐国女子,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宣公为了向宣姜示好,在都城为宣姜修建了一个高楼叫“新台”,诗经《邶风·新台》说的就是这件事。

宣姜为他生下了公子寿及公子朔。宣姜的儿子公子朔本就嫉妒公子伋的世子身份,私底下想取而代之,于是就撺掇母亲宣姜在父亲面前说公子伋的坏话。卫宣公早就在心里忌惮着这个大儿子,于是三人一拍即合,定下毒计,派公子伋出使齐国,然后再在路上设下埋伏,杀死公子伋。计策定得完美无缺,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可惜他们忽略了另一个人,公子伋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子寿。寿与朔虽为亲兄弟,性情却大不相同,可以看出公子朔就像父亲一样,是一个阴险毒辣的小人,而公子寿相比之下,就仁爱温厚得多。公子寿听闻此事,实情告知了公子伋,但公子伋碍于君名难违,执意出使了齐国。公子寿苦劝不听,当即决定乘舟追赶,以救公子伋。追上公子伋的小船之后,公子寿用酒灌醉了哥哥,自己孤身前往受死。果然在莘野(山东莘县)这个地方遇到埋伏好的杀手,被刺身亡。等公子伋酒醒明白过来,赶到现场时,杀手尚未离开,自己也惨遭毒手。原本和谐有爱的兄弟二人,却不幸成了权力角逐的牺牲品,惨死当场,让后世之人唏嘘不已。这就是《二子乘舟》要说的故事。

宣姜的儿子公子朔成为了新的储君,也就是后来的卫惠公。卫惠公不得民心,又遭到了公子伋、公子寿等门人的报复,甚至一度被赶出了卫国。最终,卫惠公还是依靠着齐国的支持才压制住了卫国内部的矛盾,重新当上了国君。但是,鉴于国内反对势力依然强大,卫惠公更需要齐国在外的威慑;而齐国也同样需要卫国的稳定,也就是需要卫惠公坐稳君位,双方想出来一个“馊主意”,把卫惠公的母亲宣姜再嫁给他的哥哥公子玩。卫惠公的母亲是宣姜,相当于卫国的太后,结果却再嫁了公子顽,也就是卫昭伯。这个公子顽是什么辈分呢?他是公子伋的同母弟,也是卫惠公的哥哥。公子顽也不是什么好鸟儿,他本来就与庶母宣姜有染,《鄘风·墙有茨》说的就是公子顽和庶母宣姜乱伦的故事。我们从头捋一捋宣姜在卫国的经历:她本来要嫁给卫国储君公子伋,但却嫁给了公子伋的父亲卫宣公,最后还杀害了公子伋和自己的儿子公子寿;卫宣公死后,她又作为国君的母亲,嫁给了公子伋的同母弟,也就是卫惠公的哥哥公子顽。

卫国的国君如此胡闹,卫国终于走到了要亡国的时候。

卫国第18任君主卫懿公(卫赤),卫懿公是卫惠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69年到公元前660年,共计9年。卫懿公继位后,喜好养鹤,竟赐给鹤官位和俸禄,因此遭致臣民怨恨。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卫懿公要卫国的老百姓上前线打仗,老百姓都说你让你的鹤将军去打仗吧!

就在要亡国的时候,已经嫁到许国的卫国公主许穆夫人闻讯,跑到齐国去求救,许穆夫人搬来了救兵,让卫国在漕邑稳住了脚,卫国才又延续下来。《卫风·载弛》说的就是许穆夫人搬兵救卫这件事。

卫懿公死后,卫国落难的遗民在漕邑另立了一位国君卫戴公,可是他也很快死了。后来,春秋霸主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赤狄,然后又立了戴公之弟卫毁为国君,即卫文公。齐桓公又帮助卫国营建新都——楚丘(因为旧都朝歌被毁了)。这样,卫国的局势总算安定下来。

卫国第20任君主,卫文公(卫毁),卫昭伯之子,卫戴公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35年,共计24年,卫文公继位后,迁都于楚丘,对内,减轻赋税,慎用刑罚,重视教化,奖励求学,任用有能力的人为官,对外,四处征伐,使卫国国力得以恢复。

有人说《卫风·木瓜》就是卫文公为感激齐桓公的立国之恩,而为齐桓公创作的诗歌。也有人说是许穆夫人为感激齐桓公而创作的诗歌。

不管怎样,诗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激之情还是言真意切的!

文章图片10

马运钧庚寅年冬月于归荑草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