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事求是》和《自圆其说》都是反《红楼梦》的“自欺欺人”

 思明居士 2023-01-20 发布于河北

从“实事求是”到“自圆其说”的大骗局

作者:孙华天(原创)

文章图片1

红学界给大家定了个“学术规范”,叫做“实事求是”。可他们一点点的“求”都没做,更不承认书中有“隐”。他们对作者开卷声明的真事隐,完全持否定态度,这就是反作品、反作者的霸道行径。

什么叫“实事求是”?怎么“求”?必须对复杂事物和重重迷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这些过程他们丝毫没有做,他们“求”什么“是”了?这个“是”,就应该是《红楼梦》本质性的“隐”。

对《红楼梦》而言,“实事”,就是作者隐于书中的“亲历亲闻”。红学会根本就没去“求”这个“实事”的“是”,这叫什么“实事求是”?这种丝毫没有“求”的“学术规范”,就是喊着学术反学术,喊着规范反规范。可人家地位在那呢,人家是“名正言顺”的权威。因此,这种“自欺欺人”的“学术规范”,还是有很强的影响力来误导世人的。

在索隐和考证上,如果不能对作品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入探索,就做不到“破假识真”,就会走上一条“以假证假”的自欺欺人之路。这种方法,只能发现点蛛丝马迹,并不能找准真正作者的目标。只能在自己“以假证假”认知层面的理解想象下,牵强附会出各自不同的作者说。但真相只有一个,真相就是真相,真相是不需要“自圆其说”的。

有的只满足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偏概全”、“以小真造大假”,这里摘一句脂批,那里摘个情节,七拼八凑、断章取义地去附会其“一孔之见”,再披上“学术”外衣,就能“出师有名”了。从此“固步自封”,不再深入探索研究。整天忙于给“漏洞百出”的立说打补丁,可越补洞越大,最终还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有的是自我炒作的高手,弄出一大堆自己的“理论体系”去懵人。最具欺骗性的是,鼓吹自己的理论体系能“自圆其说”,并沾沾自喜地引以为荣。进而把“突破”、“里程碑”的光环,厚颜无耻地套在自己头上。可是他们连“突破口”都没找到,何谈“突破”?他们连红学的“出路”都没找到,没有路,在哪立“里程碑”?

由于作品表面假象的多义性,会使“以假证假”者的作者说,都具备各自对应的所谓“合理性”。所以,他们总能找到理由“自圆其说”。其实,人们应当圆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真事隐”,而不是圆自己的牵强附会。对“自圆其说”越自信,就越不能反思自己,就会越加狂妄地自吹自擂而目空一切。岂不知,这恰恰是把应当“圆谁”的关系弄反了,这决定他们只会拿假故事表面的对应性当理说。这种认知度和素质,决定其听不进任何“真事隐”道理。

这种“自圆其说”的本质,说穿了,就是“自欺欺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圆的只是自己的“牵强附会”,并没有“圆”出作者的亲历亲闻,既:真事隐。他们没有“破假识真”的分析探索过程,也不识作者象征性的真假辩证艺术手法。这样的“自圆其说”,是考不准“本事”目标的。“自圆其说”的欺骗性,与“实事求是”的欺骗性,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怪圈,不知套牢了多少才华横溢者,使其才华酿出一堆堆学术垃圾,实在可惜。

2012-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