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多宝山脉黑森林传说故事
2023-01-20 | 阅:  转:  |  分享 
  
多宝山脉黑森林传说故事

(湖南澧州民间传说故选篇―撰写:冰雪)

导语:传说:澧州多宝山山脉黑森林,位于洞庭湖西岸(洞庭湖跨湘鄂,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据史料记载;澧州(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第一章、多宝山山脉黑森林传说

民间传说中的澧县大堰垱镇黑森林创作图



传说:澧州远古时期是洞庭湖的西岸湖泊湾坝地域,岸边一片原始黑森林,大部分被参天古松树和参天古杉木覆盖,其中一部分是原始丛林。人们之所以称其为澧州“黑森林”是因为丘林山上林区内的森林密布,远远望去显得黑压压的一片。逢乱世之时匪患也多,各类飞贼、大盗等匪徒便隐藏于荒芜人烟稠密绿色的“黑森林”中,或现于荒山野岭的小径。民间传说歌谣;在那密密绿色的“黑森林”里,有一个赤脚狂奔的新娘,她逃去找她的情郎,尽管她知道他是一个懦夫装扮成善良商人的强盗,答应做她的情郎,她付出她的贞操,在绿色的密密的松林里,肮脏的青春沾染着血,希望也点燃了灯,爱情引向堕落爱河、生与死象是一个谜,美丽的新娘,她遭到如此的命运,在绿色密密的松林里度过她的人生。

第二章、洞庭湖历史资料考证

历史时期洞庭湖的西岸湖泊图画



现代资料考证;近千多年来洞庭湖湖泊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历代木材需求巨大,加上农业开发盲目的围垦,整个黑森林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只有远古澧州时代的零面积,到近年人们只能从澧州志(县志)地图中看到有黑森林这块地域的地名存在了。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洞庭湖的西岸湖泊及湾坝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 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到澧州地区,丘林山区为原始森林区域,属洞庭湖---湖滨的西岸"澧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澧州地区,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考证;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明洪武九年(1644年)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隶常德府。清康熙三年(1644年),澧州改隶岳常澧道。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

第三章、据清咸丰二年历史资料记载

荆江南岸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泥沙输入洞庭湖记录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第四章、八百里洞庭湖历史资料记载

八百里洞庭湖跨湘鄂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图片

八百里洞庭湖;岳阳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岳阳楼的视角(居高临下)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脍炙人口。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丽。即使是在阴晦沉霞的天气,也给人别致、谲秘的感觉,激起人们的游兴。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不愧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间,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财鱼等珍贵的河鲜,还有君山名茶、罗汉竹、方竹、实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类产品,种类亦很繁多。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洞庭湖畔,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路蜿蜒而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有作为稻作农业源头之一的八十垱,有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澧县)等震惊世界的历史文化遗址。

洞庭湖曾经横亘八百里,水天一色,浩渺似海,自古风光卓绝,胜迹无数。对于洞庭美景,清代《洞庭湖志》载“潇湘八景”中有“洞庭秋月”、“渔村夕照”、“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江天暮雪”等,如今仍能观赏得到。沿湖的常德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黄山头刘弘墓、段弘古墓、杨幺水寨、珊珀湖、嘉山等,岳阳有岳阳楼、君山、屈子祠、鲁肃墓、城陵矶等,益阳有赤山岛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大通湖农场、皇家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名胜古迹。

历代都有文人墨客为景色壮丽、气势浩荡的洞庭湖留下生动的咏叹。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是对于洞庭湖最早的吟咏。生长于洞庭湖畔的南朝诗人阴铿在《渡青草湖》中写道:“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尽,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在唐代,诗圣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写洞庭湖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有赞美洞庭湖的诗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把洞庭湖描写到极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前朝诗人们描绘的洞庭湖实际上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曾经居中国五大淡水湖首位的洞庭湖早已退居鄱阳湖之后,这是我们共同的痛。对于常德、益阳、岳阳三地人民而言,洞庭湖不只是一个湖,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生态在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都在关切。我们三地人民共同的洞庭湖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三地人民近些年来治理洞庭湖的效果又如何?三峡大坝的建成对洞庭湖以后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这些都要经过长期岁月科学检验与论证。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路子可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当前洞庭湖区域需要探讨的课题。

编辑撰文制作:冰雪2011年2月18日(于北京完成初稿)

统计字数:3268











献花(0)
+1
(本文系探索古今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