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haior 2023-01-20 发布于重庆


引言

唐代的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画法之一。顾名思义,即运用工整细致的手法,来描绘画面,绘画风格极为严谨。工笔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亘续发展,并随时代发展不断革新。在历史的发展规律中,时代的变迁,究竟为工笔画带来了何种影响?

一、工笔画艺恒久远,上下传承几千载

若要追溯工笔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工笔画得到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得以进一步巩固;隋唐五代时期,又得到新的发展;唐朝时期,工笔画蔚然成风;宋元时期,工笔画达到巅峰时期;工笔画的传承发展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占据一席之位,在几千年中不断得以新发展。

早在原始时期,随着人们审美意识产生,新石器时代造型艺术不断发展,此时具有审美意识的工笔画,已经初具雏形。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战国时期,工笔画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也是中国工笔画的形成时期。从上述画面内容不难看出,战国时期的古人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写实技巧,不论是对于线条的熟练运用,还是对于实物的细致摩画,都已为后期工笔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工笔画形式多样。人物工笔画得到突出发展,其人物造型较为成熟,主要表现为帛画、画像砖、画像石、墓室壁画等等。这个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的手法技巧,偏向于朴素概括。不过人物造型极其鲜活,线条虽然简单但极富变化。即使不刻意描绘细节,技法较为简练,但是表现手法依然丰富多样。秦汉时期的工笔画,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气势宏伟,以及奔放自信的精神面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工笔画最早的形成时期。其能得到稳定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当时提供了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其次,经济的稳步增长促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对以往工笔画有所突破的同时,有探索出新的绘画技巧,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样貌。

但是这个时期战乱频繁,人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社会的动荡,促使人们更加渴望宁静超脱,所以此时工笔画出现追求清淡的喜好。人物造型更为清秀、潇洒,追求士大夫的文人气息,色彩上以冷色调为主,比如石青、石绿。

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一时期又一特征——盛行佛教。随之,出现许多寺院壁画以及石窟雕像,而后理论著作也相继问世,画论逐渐系统化,出现了众多卓有成效的工笔画艺术大师,比如:顾恺之、曹不兴等等。顾恺之是其中最为出众的艺术家,对工笔画的技法有着突出贡献。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唐代张怀曾说:“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由此可见,顾恺之水平之高超。在他的作品中,不光注重对绘画对象的写实,更注重达到传神境界,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写照”,从而突出以形写神。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丰富想象把握其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表现神似,对工笔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隋代处于魏晋南北朝与唐朝的过渡时期,其工笔画也呈现由魏晋向盛唐过渡的特点。隋唐时期国家大统一,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一些表现历史题材的画作。比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描绘了当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场景,画面真实而又灵动,精确生动地描绘了人物表情,以及微妙的动作,表现了当时帝王的威武豪迈,刻画十分到位。为后期唐代工笔画的绘画风格,奠定了一定基础。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唐朝时期,达到中国工笔画的巅峰时期。这一阶段,工笔画的艺术高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留下了一大批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不朽之作。唐朝工笔画给当今留下宝贵财富,这些作品里的传统绘画技法对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与依据。

中唐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上流生活风流挥霍,需要侍女图来迎合他们的审美喜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这时候的工笔画就迎合了这个潮流,多数都是仕女图,而且大多都是描绘贵族妇女。

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丰韵,符合当时富国安民的现状。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已,上流社会却不闻不问,醉生梦死,生活在欢歌夜宴中,这段时期的工笔人物画继承唐代风格的同时又有变革,大多真实的描绘了这段时期人民真实的生活,人物画其中描绘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居多。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宋代时期的人物画也取得了一些发展,宋代皇帝赵佶本身就热爱绘画,也大力鼓励绘画,他建立了翰林书画院,注重写实,坚持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来表现,所以宋代工笔画有了显著提高比唐代和五代时期。更明显的变化是选题方面的拓宽,除了传统的表现题材,更加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出现了。

明清时期的工笔画发展进入了缓慢时期,虽然也有一些成绩突出的工笔画家出现,但从整个画坛发展趋势米看还是势趋衰落。由于元代的统治阶级他们的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不占据主流,汉族的有识之士倍受打击、地位低下。于是此时,抒发内心感受,讽刺统治者的工笔画占据主要地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明代的工笔人物画发展也比较的缓慢,当时画坛上的重心在花鸟画上,而且重心是写意花鸟画,人物画的突出画家也有几个,他们个人的成绩贡献还是很突出的,但是大势已去,没有办法支撑整个工笔人物画坛。

清代艺术是市民艺术,由于独特的社会环境,由明代向清代的转换,许多画家都是明代的官宦人家,对清朝有着强烈的反抗不满之情,这种感情无从发泄,只能从绘画作品上抒发,所以他们的绘画风格是纵

情多变的,表达了一种“自我”的追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其作品的风格。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二、工笔画艺续前朝,推陈出新传现代

清朝以后的民国时期,花鸟画,山水画发展迅速,相反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并不乐观,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虽然有几个零星的突出画家出现,但是整体任然没有太大的进展,成为画坛主力。历史的进程使得封建统治被推翻了,西方思潮的大力涌入,带入了许多以前都没有的新思想,新方法,传入了许多西方油画的绘画技法,工笔画也受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最早一批留洋回来的学生,徐悲鸿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了将西方“重写生,重写实”的观念带入到中国传统工笔画的改革创新,提倡把西方素描的基础训练融入工笔画的教学中,这种教学上中西结合的变化,为工笔画的发展指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同时对如今的工笔画所产生出来的新面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之初政治对文艺有明确要求,新时代的文化氛围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国家的鼓励和提倡使得工笔画家敢于创新探索,全新的绘画语言样式百花齐放。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张彦远曾经说过:“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进入二十世纪末,工笔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同绘画风格与绘画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且也孕育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代表画家有唐勇力,何家英,胡勃,刘金贵等等,这些画家都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并很好的融合到了中国工笔画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发现新的语言表现方式,开拓新的表现技法。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的工笔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呼吁“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希望借鉴西洋绘画的写实精神。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社会环境更加多元化,文化艺术市场更加繁荣,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广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工笔人物的面貌也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不同风格与样式的工笔画不断涌现出来,让这门艺术又迎来新的繁荣时期。

三、清淡中出奇趣,简易中寓养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和文艺最容易推陈出新、大家辈出的时期:一个是最动乱不安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还有民国时期:另外一个是最为繁盛的时期,比如汉代、盛唐。中国画的养生功能正是隐含在魏晋时期独立成科的工笔画之中,并且在隋唐五代时期有所显现。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画作的养生功能在萌芽时期首先体现在工笔画之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魏晋是一个政治动荡但文化艺术浪漫自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象征着隐逸的工笔画在玄学中生发,工笔画的修身养性功能有所显现。在工笔画正式产生伊始,就与玄学思想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其现存的画论来看,其创作方法、创作来源、创作理念都与魏晋玄学养生思想相一致,而其创作目的直接是玄学养生最重视的一部分。

艺术画作的养生功能在工笔画独立之初就有所显现,与魏晋玄学、道家的养生天生相联系。从现代养生观看,这一时期的养生倾向于休闲养生和娱情养生,对创作者的创作功力不做特别的要求,以审美娱情畅神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隋唐时期,工笔画达到高峰,产生了青绿与水墨两种形式。“隋朝短暂,过渡到唐朝,盛唐文化的高度包容性使文人参与绘画逐渐成为自然平常的事情,唐朝是工笔画修身养性功能初步显现的时期。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著名画家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表达了他们这一批画家“自我”的自觉追求。

从魏晋南北朝工笔画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娱情功能逐渐发展到有意识的,这可以看作是工笔画在养性功能主体意识上的开始,自此之后,这种意识一发不可收拾。工笔画更加强调自由外放,从而获得表层次的轻松愉悦,并且控制自己的思维,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这是养性的重要方式,更加接近中国传统养生思想。

宋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甚至其自身积极投入创作,以及工笔画家群体的正式产生,工笔画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笔画的养生功能也在相关画论中有所体现,主要体现在文人画家的画论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元代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下,与以往汉族统治时期相比,文化政治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工笔画的发展而言却是一个契机,有更多的艺术家投入到工笔画的创作中来,文人画家在这个时期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工笔画养生功能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重视作画的“兴”,强调了养生功能。

明代,作画过程中的“恍惚”状态被画家意识到,董其昌和陈继儒——中国工笔画史上明确提出作画可以益寿延年的画家,在其画论中明确指出作画与寿命之间的关系,作什么样的画有助于延年益寿的问题。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清代时期,中国画的发展到了集大成时期,派别林立,发展繁荣,工笔画养生功能从多个层面得以体现。画派中有两个极端,笔者概括为“重共性派”和“重个性派”,但两派在工笔画的养生功能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

结语

回顾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一个时代综合国力强盛繁荣的时候,工笔画包括人物画在内就会迎来他的繁荣发展时期,当朝代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之时,人们不自觉地对艺术品就会有要求,而工笔画作为一门特别的艺术,自然会被人们欣赏与推崇。不仅如此,在当下这个文化多样性,工笔画走向了一个新的时期。工笔画的发展经历了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而就是有着多元文化的时代造就了工笔画的多样面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看时代变迁,对文人工笔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飞天》

《工笔人物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