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家乡的背影(连载二)

 乡风儒语 2023-01-20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编  者  微  语

严寅贤先生是江苏泰兴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语文特级教师、北京一零一中学原副校长。编者与其既为老乡,亦是好友,深为其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浓郁的的乡情而感佩。本公号在发了他的长诗《希望之光,永不灭》后不久,即连载其文笔优美,又特接地气、特文化的笔记散文《寻觅家乡的背影》,上期是连载之一,本期为连载之二。

寻觅家乡的背影

严寅贤

二、童年的故乡,你在哪里?

童年的故乡,已经远去了,远去得似乎让我看不清她的背影。
童年的夏夜,是我的最爱。吃完妈妈为我们做的简单的晚餐,洗完澡,换上我唯一的姐姐志英每天清晨就洗净晒干了的土布衣服,去做我和三哥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一是到河边捉萤火虫,然后装在玻璃瓶子里,带回家挂在蚊帐一侧。萤火虫一闪一闪、一亮一亮的,被我们戏称为“小电灯”,煞是有趣。任何一个在南方长大的村童,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铭刻心头的生命记忆。
另一件事,每当晴朗的夏夜,我们总会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夜阑人静,万籁俱寂,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小河平静的水面上,不时有鱼蹿出水面,划破水面的月光,也划破夏夜的宁静。在我们四周,散发着的是泥土和小草的清香-——南方农村所特有的沁人心脾的清新的泥土的气息。我和三哥在河边轻轻地哼着家乡小调,捉几只萤火虫。然后,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听三哥静静地吹着洞箫。
深沉、温和、悠扬而又隐藏着一丝哀怨的洞箫声,弥漫在南方乡村夏夜静谧的氛围里,弥漫在湿润的空气里,弥漫在小河边的草丛里,弥漫在柔和的月光里,弥漫在我们的心底里。 
每当此时,在吹完一个曲子,尤其是吹完像《孟姜女哭长城》这样悲伤的曲子之后,三哥总是喊着我的乳名,用诡秘的语气逗我:“你晓得吧,现在,我们在河边吹箫,周围总会围着一群鬼呢。”然后,我一身的毛骨悚然,然后,我们开怀大笑。
童年故乡的夏日的傍晚,是最富有南方乡村乡土气息的时光。夜幕渐渐降临,白天的热浪渐渐隐退,弥漫开来的薄雾轻轻浮起,笼罩在村庄密集、人口稠密的故乡的上空,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这时候,在屋前屋后的田畴里,在四通八达的小河边,在阡陌纵横的小道上,在更远处,传来的是农人挑水浇地、运送肥料、收割作物的号子声,或清晰,或渺茫,或温柔,或铿锵,传来的是母亲呼唤贪玩未归的孩子的叫喊声,或亲切,或悠长,或缠绵,传来的是夏蝉在傍晚时分特有的鸣叫声,清脆而绵长。
而这号子声、呼唤声、蝉鸣声,又与乡村傍晚的静谧水乳交融,流淌出浓郁的祥和与温情,幽寂与安宁。
哦,我的故乡,我故乡那迷人的夏日的傍晚!
哦,我的故乡,我故乡那迷人的夏日的傍晚,今天,你在哪里?你一去而不再了吗?你与我,与我们永远别离了吗?不,不会的!我,我们,我们在梦中还会遇见你,遇见你的朦胧、遇见你的宁静、遇见你的温馨,遇见你的芳香!
这不,现在是白昼,我不是遇见你了吗——我童年的夏日的傍晚!
今日农村孩童,无论是南方还是朔北,无论是西部黄土高原还是东南沿海沿江,包括我的故乡,他们恐怕早已无处寻觅、更无福消受我们孩提时代那富有诗意的、纯净的、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情趣了。
当了语文教师之后,每每讲东坡《赤壁赋》,总是想起儿时声音阴柔、余音袅袅的洞箫声。而读宋代刘学箕《哨遍》和林正大《酹江月·念奴娇》,既触动了儿时的情思,也为古先贤将东坡前后《赤壁赋》之精神融入其中而感到亲切。
就我自己而言,弹指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旧情旧景,仍历历在目,亲近如昨。没想到,在我女儿童年和中学时代的许多个夏夜,我竟仍然用当年的那支洞箫为女儿吹起我儿时的那些曲子。
那是在山东滨州师专的操场上,在山东滨州师专我们家的阳台上;那是在北京一零一中早先的青年小区(今日文化广场所在地)旁的篮球架下,在圆明园的福海边上,在北大的未名湖畔。
……
想来更有趣的是,在给女儿吹箫时,竟也把我童年故乡的故伎重演,煞有介事地用“洞箫声中鬼听歌”的恐怖来唬我天真烂漫的女儿。每当此时,女儿总是拽着我的手,直说:“爸爸不讲,爸爸不讲,我害怕,我要回家。"
尤其让我感到幸福的是,在女儿的童年时代,有三个夏日是在老家度过的。她也捉过萤火虫,她也和我们一起在家乡的河边钓过鱼,领略过故乡夏日迷人的傍晚和清晨。并且,她对这些幸福时光,也和我一样,有着非常热切的向往。
回老家的第一个夏日的夜晚,我们就带孩子去捉萤火虫。我手拿一把扇子,见萤火虫飞来,轻轻一拍,萤火虫就掉在地上一动不动。女儿见状,立即过去抓起来,装进瓶子里,回家放进蚊帐。但可能是没盖瓶盖,第二天早晨,萤火虫一只不剩。年幼的女儿急得直掉眼泪,我们许诺,晚上再去捉。当晚,孩子的堂哥堂姐一同陪我们去河边,捉了许多。可爱人又告诉孩子,这许多萤火虫装进瓶子,它们是会憋死的。善良天真的孩子,又全都“放了生”.
时至今日,女儿对老家,对老家人的向往与热爱始终萦绕心头。少小离家的我,当然感到欣慰。因为,据我所知,大凡父辈是农民出身,则其子女对父辈老家的农村人,总是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感。
2009年,国家有关部门正式规定,清明节是国家法定节日。于是,2009年清明,一个特殊的日子,我携夫人和女儿回家乡扫墓--斯年,正值父亲诞辰100周年,长兄牺牲60周年。

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乡情,满心头。
清明节当天,沐浴着故乡的绵绵春雨,我和我哥哥姐姐以及我们的徒子徒孙共26人,在父亲母亲和长兄的墓前肃立致哀,不禁百感交集!
此后,我们一家人几乎每年都要在清明节回老家,祭祀父母亲,祭祀去世的长辈与兄长。几十年来,我无数次携家人踏上故乡的泥土,无限的温馨与无尽的眷恋无数次涌上心头。
如今,女儿已经结婚成家,女婿是军人。我们的愿望是,待得全家都有空,一起回严堡!
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回忆儿时的生活经历,绝不仅仅是思乡与怀旧,最主要的,对我而言,是思考,是写不尽的思考甚至感慨。
比如,今日农村孩童,他们的父母过早地离开他们到城里打工;在他们的童年,失却了手足之情的温暖,远离了父母温馨的呵护;或者,他们随父母远行,终年住在低矮潮湿,夏天如蒸笼、冬日如冰窖的打工棚,这是怎样一种艰难?每当我看到打工棚内衣衫褴褛、神情木讷的孩童时,我内心忍不住涌起一种莫名的酸楚:“富二代”、“代际穷”,是一对多么刺眼、多么让人望而生畏的新生代名词?
二者之间的贫富悬殊,我们需要怎样的穿透力才能完成这种想象?
我还想到,今日一些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甚至放纵,一些年轻父母动辄离异而造成的家庭失和、家教缺位,尤其是父教缺位,对孩子的心灵与个性发展,乃至对他一生的成长,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今日社会,有两类儿童群体应当引起社会、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一是农村“留守儿童”,一是城市离异家庭子女。前者的父母,更多的是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后者的父母,更多的是源于对婚姻的轻率妄为;前者的父母,更多的是怀着憧憬,后者的父母,更多的是自私。
无论怎样,二者共同把迷茫、孤独、坎坷,甚至堕落与死亡,甩给了自己的孩子。若干年来,许多媒体所披露的发生在这两类孩子身上的悲剧,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在平日,每当我看到离异家庭的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扶养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各自表现出冷酷无情时,每当我看到未成年孩子无助的眼神、破碎的心灵,甚至有的走向沉沦、走向犯罪时,我的心总是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凉:年轻的为人父母者,面对亲生儿女,你的良知,你的责任,哪里去了?你那颗冷酷的心,难道就不会因此而自责或战栗?
离婚是公民的权利,可养护未成年的孩子,则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和义务。
于是,我们想问的是,这些无辜孩子的身心与个性发展,会走向何方?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文化荒漠中汲取零星甘露 秘密状态下,浅读书,读书少  我读书的岁月还有在原山东的那段日子。
当时,仍然是“文革”文化荒芜时期。读书条件,与现在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我通过兵团我年轻的哥们儿(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干部或知识分子子弟),以及我三哥战友的关系,读到一些“内部发行”的图书。
我记得“内部发行”的《红楼梦》、《斯巴达克起义》等,就是当年在“秘密状态”下读完的。但是,那时候读书,不但读得少,而且因为读不懂而读得浅,似懂非懂,读过去之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此外,还在我读中学时,也不知从哪里弄得厚厚一本《读报手册》,印象中,类似于现在的社科类百科全书。当时的我,非常珍惜这本书,我把它从老家带到山东。
这本书在当时最大化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什么“世界五大图书馆”,什么“世界五大通讯社”等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我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

有你需要的内容






洗澡的故事

寻觅家乡的背影

归来/打油诗四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