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三刚说过年

 新用户62676dui 2023-01-21 发布于内蒙古

是我10岁左右时候的记忆,

那时的过年,每天都在期待中,搬着指头子倒计时,惦记着过年还有几天。

浓浓的年味笼罩着整个村庄,家家户户用石碓子捣黄米蒸糕。一盆一盆的油炸糕炸好后,放到缸中待用。再把面发好后蒸馒头,一蒸就是一天,再用红纸泡水点上红点点以示吉祥。

吃饺子用的萝卜旦旦、菜旦旦、肉旦旦,弄好后冻起来。

父亲把院中的冰窖打开,把冬天杀的猪肉、猪头猪蹄子取出来。猪头猪蹄子用火燎后泡在大盆里待煮;母亲做的红烧肉,美味飘香,直让人流口水,但这个是要最尊贵的亲朋好友来了拜年才往出端。。

那时没钱买不起新衣服,妈妈用煮蓝颜料把旧衣服翻新,煮蓝煮过的旧衣服就像新的一样,穿上真嬲。

那时还没有通电,到了三十晚上,屋檐下挂一个大的煤油灯笼,凉房及所有的房间,都点上煤油灯,直到初七以后。

鞭炮是我们小孩唯一心中的期待,但数量有限,一板板鞭炮响到十五以后。

有一付老对联叫: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儿时记忆中的接神,时间大约大凌晨三点,笼旺火、响麻雷、点鞭炮,那时还没有五颜六色的烟花,接完神开始睡觉,天明时这个年就算过了。

回想起来,儿时的过年,虽然东西不多,但年味十足,充满了民俗特色,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氛围。

初一中午,猪骨头烩酸菜,上面饸的油炸糕和馒头,那种味道永远也找不回了,远去的年味,丢失的欢乐,一代又一代,让年味变的无味淡寡。

过去老人说:腊月二十三,泥炉洗灯盏。现在,炉具都是现代化的,有电磁炉,有煤气灶;灯盏也永远不用再洗了,因为煤油灯消失了,电灯照得满院满家通明。 

记住童年,留住乡愁,在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也在深深地眷恋着父亲母亲。他们多少年如一日勤俭持家,为儿女们所做的一切,以及给我们打造的浓浓的年味,是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一盏明灯。

作者系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农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