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大年——农村记忆100系列

 简心素文 2023-01-21 发布于江苏

过大年

——农村记忆100系列

过大年,就是过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欢庆的节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举办精彩的大型文艺联欢晚会,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我们男孩子从小就爱过年,尤其在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目的是吃好饭、穿新衣、玩开心,还能收到压岁钱。我小时候,过腊月二十三辞灶节,我们这地方称小年,就在窗台上摆上七根火柴,每天去掉一根,数着火柴盼望春节早日到来。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春节时间定在农历大年正月初一,其实年末岁初人们举行若干活动来庆贺,主要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祈求风调雨顺、期盼健康长寿为主要内容。庆贺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和民俗,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尽情表达,欢乐开心就好。

习惯上,我们胶东地区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开始,就进入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准备年货清洁卫生蒸好馒头,到腊月三十早晨,各家各户都喝陈饭,中午吃发面包子,下午上坟,回家后挂上财神,摆上祖先牌位。

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家家明灯蜡火,气氛吉祥,一边准备着年夜饭,一边守岁。除夕夜是新旧交替的夜晚,有的对联就书写着“一夜守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非常敬畏和尊重除夕夜。

除夕夜有一项重要活动,到门外大街上接财神此时家中已下好饺子,家庭主人端着饺子,拿着香纸,挑着鞭炮,朝着财神所在的位置,焚香烧纸磕头,放鞭炮迎接财神到家。然后大门都要敞开,挂上灯笼摆上横木,迎接外人来拜年。

回到屋内后,主人点上香烧纸钱,给财神爷和祖先磕头。磕头时要虔诚地面对正北供桌,跪在地上,双手合起,口中说道“老爷爷给您磕头”,然后双手摁地头低下。从先人到长辈依次磕头,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伯伯叔叔、大娘婶婶等,磕完后站起来拱手。磕头的时候,健在的老人要回应,如孙子说“爷爷给您磕头”,爷爷回应“好,磕吧”显得气氛和谐吉祥。磕完后要给予打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磕头钱”。

磕头仪式结束后,开始吃年夜饺子。年夜饺子是素馅的,里面包着钱,谁吃出的钱多预示着福气大。除夕夜不能随便说话,要多说吉祥的话,尤其要避讳不吉利的语言,否则主着一年不顺,民间有“年午黑夜死了头驴,不好也说好”的一句流行语。相传有一家卖瓦盆的,将了个媳妇不大会说话,午夜饺子全下碎了,就对婆婆说:“娘,你烧火慢了,全都碎了。”公公在一旁气得直歪嘴,婆婆也嘟嘟着脸都没说什么,结果第二年家中的瓦盆还真碎了不少,没挣着钱。婆婆嘱咐儿媳,除夕夜要好上说话,饺子碎了,要说挣了,儿媳牢记在心。下一年又下年夜饺子,由于锅里添的水多和婆婆烧火急,满锅饺子没有一个碎的,儿媳高兴地对公公婆婆说:“爹娘,今年好,咱家一个也没挣。”结果下年又好赊本。

吃完年夜饺子,我们男孩子就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手灯,跑到大街上拾哑鞭,就是人家在放鞭炮时一些不响的鞭炮。一家子放鞭,很多孩子在周围伺候着,有时不等放完,看到有哑鞭就跑上前去捡。有时东面刚刚放完,西面又响起来,我们就飞快地向西跑,刚跑到西头,东面又响起来,折腾我们东西奔跑。因为除夕夜家家都接财神放鞭炮,我们会捡到很多哑鞭,等扒出火药来制造烟花,正月里拿到大街上放。初中毕业后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就再不拾哑鞭了,一般在家守岁或看看书,除夕夜再不痴跑乱窜了。

到傍明天的时候,就开始大拜年,就是到本支家族、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去拜访。相互见了面都要相互拱手,并道一句“过年好”,祝福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大年初一的早晨,相互拜年的人来人往,有时这帮出来,那帮接着进去,问候声不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呈现出一种祥和的激情气氛。对本支家族拜年稍微早一些,一般在天明之前进行,然后再到其他家中去。

在我们家族中,有一对老夫妇,闺女都已出嫁,每年都准备着花生糖果之类的好东西,孩子们都乐意到他家拜年磕头,贪图吃点好东西。有一年,一家侄辈兄弟五人到他家拜年,小老五聪明伶俐嘴甜脚勤快,进门就大声嚷嚷:“大爷大娘过年好?”老两口赶快回应说:“好!好!”小老五进门就跪下说:“大爷大娘给您磕头!”老两口齐声说:“磕吧!”刚说完,小老五大叫一声:“我操您娘!”众人愕然,大娘问:“你怎么骂人?”小老五说:“摁了一手酱鸡屎!”老两口急忙向前拉起小老五,给他擦了手,又领他到盆子里洗干净,给他装了一布袋瓜子花生,还给了他两毛磕头钱,把小老五乐得一蹦三跳地跟着哥哥们走了。

大年初一最热闹,人们穿上新衣服,收拾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大街上开心乐呵一番尤其是大姑娘小媳妇,难得这一天闲暇,都出来亮亮街,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一些好事的人,组织起村里的秧歌队,舞龙耍狮子打拳跑高跷,配以锣鼓家什,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我们村大年初一有请新媳妇的习俗,就是把去年全村的新媳妇,请到家里吃饭。这家吃了到家,一群媳妇跟着主持人出出进进,有的刚坐下,连筷子也没拿,下一家就催着走,成了一种仪式。孩子们跟着看媳妇,呼呼隆隆叽叽喳喳指指点点评头论足,齐凑热闹。有的恶作剧,拿着鞭炮燃放,吓唬新媳妇,撵着一群新媳妇满街跑。

初二街上人就少了,到初三早晨,家家吃饺子放鞭炮,说是欢送先人回到自己的家把挂在正北的祖先牌位请下来。从这天开始各家开始走亲戚,我们西北乡是“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六来拜丈母”,有的地方初二拜丈母,各地风俗不同,各随其便。我从很小开始就跟着父亲走亲戚,图的是吃好饭,挣压岁钱,步行十几里路也在所不惜。

出完了门,走完了亲戚,过了十五,年就算过了,一切都从头开始。过年虽好,也不能奢侈,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多数人家都精打细算,即使富裕了,也不能铺张浪费。传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占北京,看到北京人正在过年,吃得好穿得好,就下旨要自己的部下和老百姓天天过年,结果腐化堕落,很快就被赶出北京城,最终断送了起义成果。

年年过年年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过上了自古以来期盼的小康生活。现在的日常生活超过了以往的过年,不过,再富足,过去那浓浓的年味仍然余香袅绕,回味无穷

作者:李振喜

◆李振喜:上坟——农村记忆100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