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24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武器装备的发展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1-21 发布于上海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武器装备的发展

1.武器装备的重要突破与迅速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许多领域的重大发现都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电的使用,特别是爱迪生的诸多发明,对军事装备发展影响极大;诺贝尔的无烟炸药,对高性能的武器开辟了新的途径;柏克勒尔发现的铀和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打开了原子弹制造的大门;而巴斯德的免疫学、科斯特的细菌学对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都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科学,宇航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突出的是应用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上述科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军队的技术装备和武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战后的前10年中,由于大战刚刚结束,各国还处于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阶段,武器装备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进入30年代,随着战争威胁的日益临近,武器发展走向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大规模杀伤武器,其性能和装备都有进步。战后,飞机性能的改进主要集中在飞行距离,速度和运载能力上。20年代,空气动力学和飞行技术有很大发展,但这时期主要是运载能力大的民用飞机得到巨大发展,而军用飞机发展相对落后。30年代以来,军备竞赛加剧,军用飞机高速发展。如德国生产了Me-109DMe109EMe-110C歼击机以及Ju-87AJ-87BHe-111FHe-111PDo-17MDo-17PJu-88A等型号的轰炸机。产量也由1934年的不足1000架上升到1939年的4370架。这些新型飞机都大量使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

苏联在30年代也设计出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军用飞机,如波利卡波天设计的P-5侦察机,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R-3重型轰炸机,伊-5歼击机、伊-15、伊-16战斗机,斯勒-2快速轰炸机、特勒-7重型轰炸机、米格-3、雅克-1、拉格格-3歼击机、伊尔-2强击机、佩2-前线俯冲轰炸机等。在制造新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同时,苏联也很重视改进和研制新的武器装备。这一时期研究了武器的气动和电动打火系统、发动机系统的温度自动调节装置、新型弹药、口径为202337毫米的航炮及火箭炮和新型的无线电导航、联络装置。苏联空军也从1928年拥有不足1400架飞机,发展到1935年的6600架,直到1941年的1万架。

歼击机的改进方向是提高其主要战斗性能。1939年的新式歼击机通常装备1—2台发动机,每台800—1200马力,最大速度力540—700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升限11000—12000米,最大航程750—1500公里,战术半径300—600公里,装备1—2门机关炮和2—8挺机关枪。强击机主要是提高火力和防护力,苏制伊尔-2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强击机。装有2挺机枪和2门机关炝、8枚火箭弹,并可携带600公斤炸弹,装甲防护也较可靠。轰炸机则是提高性能和改进武器装备。大战爆发时的战术轰炸机最大速度为450—540公里/小时,升限为10000米,最大航程1000—3000公里,载弹量600—1000公斤,装备机关炮1—2门,机枪4—5挺。战略轰炸机时速达400—600公里/小时,升限10000米,最大航程3000—6000公里,载弹量4—10吨,装备6—10挺机枪和机关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舰种有装甲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巡洋舰、雷击舰、炮舰、驱逐舰,布(扫)雷舰、航空母舰和潜艇。反潜舰艇和鱼雷艇等。动力装置也更加多样化,有蒸气动力、柴油动力、燃气动力及联合动力装置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较多的是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其中航空母航和潜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对战争进程影响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列强都有了航空母舰,其中英国7艘,日本6艘,美国5艘,法国1艘。最早的航空母舰可载机20—30架。拥有潜艇的国家更多。1939年,意大利有潜艇105艘,美国99艘,法国77艘,德国57艘,日本56艘,苏联在1941年拥有212艘。这时期的排水量通常为2000吨,水下排水量2500吨,下潜深度200米,水上速度20节,水下10节,续航能力16500海里,自给力2个月。装备有20—36枚鱼雷,1—2门大炮,1—2门高射炮。这时期战列舰等巨型军舰的建造与竞争也在同时激烈进行。日本受传统海军理论影响,在战前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此舰全长263米,最大宽度38.9米,排水量69100吨,460毫米火炮9门,155127毫米火炮各12门,垂直装甲400毫米,水平装甲200毫米,主机15万马力,最高航速27节,舰员2300人。一颗炮弹的重量达1452公斤。其舰炮射程较大,可以远在敌舰火炮射程之外实施猛烈的炮火攻击。日本将其视为精神支柱。英美法也拥有多艘主力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坦克的威力开始被人们重视,认为其是克服堑壕体系和实施进攻的最好武器。因而坦克得到迅速发展。英德美等国在这一时期的坦克,通常重量为16.5—56吨,前甲板厚度为30—102毫米,速度为25—5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100—225公里,装备火炮1门、机枪1—2挺。其中德国的T-V(豹式)和TVT(虎式)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坦克,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原来没有制造能力的苏俄,从1921年开始试制,1927年即开始装备部队,和1939年已可以生产性能较好的KB型坦克和T-34型坦克。KB-1型坦克重47.5吨,前装甲厚度75—100毫米,最高时速35公里,最大行程420公里,装配火炮1门,机枪2挺。此外,两栖坦克也在此时期出现,装甲运输车、装甲火车和装甲汽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火炮的种类已很齐全,有地面炮、高射炮、航空炮、坦克炮、舰炮和海岸炮,有各种口径的榴弹炮,加农炮、臼炮、迫击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火炮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弹丸威力,射击精度、射程、时速、火力机动性能,使用的可靠性和维护的简便性。据对主要列强国家的几种主要火炮的统计,火炮全重15.6—68吨,火炮口径76—88毫米。加农炮和榴弹炮的方向射界24—360度,弹药基数38—56发,最大装甲厚度38—200毫米,最大时速20—72公里。海军舰炮性能也有很大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型军舰火炮射程只有11公里,而这时期舰炮射程已增至20—45公里,并改进了弹道性能,增强了炮弹的破坏力,装药的自动化。在研制新型火炮方面,注重研制复合性能炮,同时兼有加农炮与榴弹炮、或榴弹炮与迫击炮的性能。3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多管火箭炮,弹道导弹和原子弹,火炮领域孕育着极重大的突破,并在大战中用于战争实践。在这些方面,美、德、苏居于领先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通讯已被广泛应用于战场,但那时无线电通讯还不稳定。战后,三级管用于无线电,大大提高了远距离通讯效果。30年代初,开始了雷达的研制,德国于1933年,日本于1936年先后开始研制监测飞机的雷达,但在实战应用上,英国居于领先地位。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在其南部海岸建立了一道雷达警戒线。雷达及声纳装置的研制使用,对后来的海空战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武器装备的发展与新的军兵种

武器装备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对军队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开始只用于侦察,后期才开始进行空战和轰炸,但也只是十几架到几十架的编队。多数国家把飞机配属于陆海军以配合作战,只有英国在战争后期就建立了独立的空军。战后,空军地位迅速提高,意大利于1923年,德国于1935年建立了独立的空军,日本空军也基本独立。苏联在战前已把空军分为统帅部航空兵(战略轰炸)、方面军航空兵(军区所属)、集团军航空兵(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所属)和军属航空兵。1935年,又独立出海军航空兵。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这一时期轰炸机比重增加了1.5倍,而歼击机、侦察机减少,这时的空军已能实施各种战略、战役和战斗任务,已成为各国武装力量的重要军种之一。同时,随着空军的飞速发展,防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国都相继成立了防空军。

这时期还有一个兵种发展极为迅速,这就是装甲兵。20年代以后,各主要列强国家的坦克制造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军事家认为,要把战争从阵地战的死胡同中拖出来,就必须大力发展装甲兵种。从30年代开始,德国的装甲兵发展最快,到1939年,德国已拥有3195辆坦克,而且大部分编在坦克师和轻甲师中,并把这些师编入各种建制的坦克军和摩托化军中,战争中德军又组建了坦克集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军的装甲兵也是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29年,组建了一个试验性的机械化团。第二年扩编为机械化旅,1932年,组建机械化军,1938年,组建坦克军。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开始大量组建机械化部队。

随着军队装备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需要更多的工程保障、化学保障、无线电技术保障、通讯保障和道路桥梁保障及其它后勒保障,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专业兵种的建立提供了条件。20年代前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中有了工程兵、通讯兵、无线电技术部队、铁道兵、汽车兵等专业兵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