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的除夕

 新用户0096fsbV 2023-01-21 发布于辽宁

夏历岁末最后一天为除夕日,除夕日象征一年即将结束,新年即将来临。唐以前,已有岁暮家家具肴馔,相聚欢饮迎新年的习俗。除夕作为节日发展至唐代,已成为年终大节,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除夕节庆场面隆重盛大,气氛热烈,节日活动形式多样,是一个全民参与、充满享乐色彩的盛大节日。

在唐代,最受人们重视的是除夕守岁的习俗。“隋唐时,守岁的风俗尤其盛行。帝王官延在除夕夜守岁,燃檀香篝火,大摆酒宴,极尽豪华奢侈。据说隋炀帝时,每当除夕夜,在皇宫用沉香、檀木架籍火,常常一夜就要烧去这种珍贵的木料二百多车,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据《南部新书》记载,唐代也是如此。”(韩养民 郭兴文《节俗史话》)

与此同时,民间也极重视辞旧迎新的守岁活动,“在除夕夜,家门或开或关,或点灯烛,或烧红火,大都达旦不睡,延续至天明。阖家老小,相聚守岁,把酒笑歌,又吃又喝,并忙于准备新年筵席。”(李成斌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除夕乃团圆之节,这天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宴饮娱乐,叙旧话新,畅谈对新年美好的祝愿。吃胶牙饧、五辛盘,喝椒酒、柏酒、屠苏酒,饮桃汤,这些都是唐人在除夕守岁的饮食必备。人们喜欢将除夕所饮之酒称为“岁酒”或“寿酒”,来表达对新的一年身体康泰的祝愿。

筳燎”也是唐代除夕夜重要活动之一。“筳燎”即“点旺火”,唐人在除夕夜点燃用木柴、黍秆、松枝等垒成的柴塔以迎接新年,燃烧的旺火既有驱邪避害之意,同时也象征着新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逐除疫鬼的“驱傩”是唐代除夕夜里最热闹、最具群众性的活动。这一礼俗活动源于古代“腊祭”前的“驱傩”。古人将季冬的寒气视为疫鬼,在腊祭前举行驱傩仪式,尽力驱除,以助万物的新生。“到了唐代,除夕时的傩舞仪式已发展成为傩戏。这是一种“以歌为职、娱神又娱人”的歌舞,朝野都喜闻乐见。《新唐书·礼乐志》及《乐府杂录》都有记载。唐代驱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了。宫廷驱傩由太常寺来主持,有音乐伴奏,表演者都经过化妆。表演时不仅朝臣们可以携带家眷观赏,寻常百姓也可以欣赏。”(韩养民 郭兴文《节俗史话》)唐朝是驱傩活动的鼎盛时期,其后,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上。南宋后,驱傩活动最终被废停。

唐代的除夕还有贴门神风俗,“唐朝民间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他们负贵度朔之山的门——万鬼初入的门。元代以后,尉迟敬德和秦琼才被作为门神,走进了干家万户。”(李永志《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应该看到,唐人的除夕在继承秦汉、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驱除邪祟” “除旧布新” “欢聚一堂”被赋予了崭新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核心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