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的药用法

 醒真 2023-01-21 发布于吉林

乌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梅实",是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树的近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品。因青梅的加工品经过低温烘干和闷制,外皮呈黑褐色,故习称乌梅。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临证应用[配用简说]

1.乌梅入大肠经,性酸涩,有涩肠止泻的功效。

治脾虚久泻,大肠滑泄不止,甚至脱肛不收,可用乌梅炭配合人参、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等同用;若泻痢日久,便脓血,寒热夹杂,可配合黄连、金银花、干姜等温清同用,寒热并调。

2.乌梅炒炭又能止血,多用于崩漏、尿血、便血等下部出血证。症轻者可单用乌梅炭为末或醋糊为丸服,出血较甚者可与相应药物配用,如崩漏配血余炭、陈棕炭。尿血配小蓟、白茅根,便血配地榆、槐花等。

3.乌梅味酸,入肺经,又有敛肺止咳的功效。

治久咳耗伤肺气,肺气浮散,干咳难愈之症,可选配贝母、五味子、紫菀、诃子、罂粟壳等同用。

4.乌梅又有良好的生津解渴作用。

治津少口渴、内热消渴,常配合麦冬、天花粉、生地、沙参、石斛等同用。内热较甚者,可再酌加石膏、黄连。

近年来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甲亢等出现口渴甚者,以本品合五味子及少量肉桂,配入【六味地黄汤】中随证加减应用,常有良好效果。

5.乌梅有安蛔以止腹痛之效,对蛔虫引起的腹痛,乌梅为主用之药,常与细辛、蜀椒、附子、黄连等为丸服,现代临床以之治疗胆道蛔虫症亦取得良好效果。

[一般用法]

入煎剂6~12克,或入丸、散。

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古用发微]

1.治疗脘腹胀痛

治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14枚,水5升,煮一沸,纳大钱4枚,煮2升半,顿服之。方见《本草纲目》卷29引《肘后》。

若肝气有余,肝血不足,以致胃气痛者:用乌梅肉5个,甘草5钱,水煎服。方见《医门八阵》卷3【乌梅甘草汤】。

清《秘方集验》治胃脱痛方也主用乌梅,药取雄黄(末)1钱,乌梅3钱。为细末,丸如青豆大。在胃腕痛时,以酒送服,轻者2丸,重者3丸。

[乌梅功能"收敛肝气"(《本草新编》)、"和脾"(《医林纂要探源·药性》),主要适用于肝气侮脾犯胃所致的脘腹胀痛。]

2.治疗咯血、衄血

乌梅有止血功效,一般用治尿血、便血、崩漏下血,但也可用于咯血、衄血。如《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7记载了一首治咯血方,单用乌梅不拘多少,煎汤调百草霜,一服愈。乌梅治衄血,有明代医家程仑(字星海)的一则医案为据:"进士董公,壬戌释褐时,牙龈流血不止,百方罔效。予教用煮乌梅去核取肉,捣成大丸,含患处,数丸而愈。"(《杂病广要.齿间出血》)

[《本草求原》在记载乌梅"治溲血、下血"功效后,补充了"诸血证"三字。]

3.治疗病后喜唾

治伤寒热病后,口干喜唾,咽痛,大枣20枚,乌梅10枚。上药合捣,炼蜜为丸,如杏核大。含咽其汁,有养胃、清热、摄涎的功效。方见《备急千金要方》卷10。

[乌梅的本效用在《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病后喜唾,因于胃虚有热。大枣养胃和中,乌梅敛阴生津,合而用之,养敛并施,气阴双补,故治之有效。

又本方在《疫疹一得》卷下名【梅枣啥化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名【乌梅北枣丸】,均改用乌梅肉10枚,大黑枣5枚,主治用法同。]

4.治疗痔疾

痔头肿痛,忽生忽消,发歇不定,古称风痔。治风痔:用白僵蚕2两(洗,到,炒微黄),为末,用乌梅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空心姜蜜汤送下。方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21引《胜金方》。

治痔漏,用乌梅肉1斤,白术(土炒)4两,捣膏为丸,桐子大。每服3钱,白汤送下。方见《奇方类编》卷下。

《圣济总录》卷142有【栝楼散】,治肠痔下血,药用栝楼实1个,乌梅肉10个。先将栝楼切下盖,少取瓤,以乌梅肉实其中,盖定,用黄泥固济,候泥干,以火煅成性,取出,去泥细研为散。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栝楼实润肠通便,乌梅肉收敛止血,两药配合,对因便秘而致痔血者尤宜。

[乌梅治痔,现代仍在应用。《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中有【肠红九】一方,治疗痔疮便血,药用黄连、百草霜、乌梅各1两。先将乌梅蒸烂去核,加余药打和焙干,为细末,炼蜜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服3钱,以温开水送下。

又现代临床用【乌梅枯痔注射液】直接注射于内痔核内,治疗各种类型的内痔及曲张型混合痔(外痔部分加用切扎术),效果良好,具有枯痔完全、痛苦少、出血量不多等优点。]

[治疗鼻息肉:用乌梅,硇砂等制成【鼻通灵注射液】。单发性鼻息肉采用两点注射法,在鼻息肉根部注射2毫升,然后对体部注射足够的药量直至鼻息肉苍白为止。多发性鼻息肉采用多点注射法,首先在根部注射2毫升,然后对葡萄状息肉逐个注射足够药量直至每个息肉苍白为止。少数大而又多的息肉注射3次后,将萎缩、坏死的息肉圈套取出,残余的还可再注射药物,直至消失。一般间隔7~10日注射1次,根据病情确定第2次、第3次的治疗时间和药物剂量。共治840例,鼻息肉732例,鼻甲息肉样变108例;曾经手术治疗686例,有8例手术次数高达16次;患病时间长者58年,短者2个月。以治疗1个月自觉症状消失,鼻呼吸功能恢复正常,检查鼻息肉消失,鼻甲黏膜水肿消失,鼻腔呼气压测定大于3.99kPa以上为治愈。结果:鼻息肉治愈480例,显效178例;鼻甲息肉样变治愈98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97%。(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6:20)]

5.醉酒

陈永阳王,宿酲未解,则为蜜浸乌梅,每唤不下20枚,清醒乃已。此经验见载于唐.冯贽《云仙杂记》卷7引《樵人直说》。

[《日华子本草》:"(乌梅)消酒毒。"《赤水玄珠》:"(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6.肝气胀

治肝气胀,乌梅3个,鲜橘叶3钱,青盐3分,川椒2钱,水煎,空心服。此经验见载于《医学从众录》卷6【橘叶青盐汤】。

[《本草新编》谓乌梅功能"收敛肝气"。]

7.肝虚自汗

治肝虚自汗:白芍、枣仁、乌梅煎汤服。此经验见载于《杂病源流犀烛》卷7【白芍汤】。

[乌梅味酸,功能收涩,

入肺经,敛肺止咳;

入脾经、大肠经,涩肠止泻;

入肝经,敛肝止汗。]

8.鸡眼

治鸡眼,乌梅肉、荔枝肉各等份,捣膏贴之,自消。此经验见载于《疡医大全》卷27。

[《神农本草经》记载乌梅能蚀"胬肉"。]

9.阴囊湿痒

治阴囊下湿痒皮剥,乌梅14枚,钱40文,盐3撮,苦酒1升。于铜器内总渍9日,洗之。此经验见载于《普济方》卷301【盐梅汤】。

论治备参:

1.诸病多生于肝,肝为五脏之贼,故五脏之中惟肝最难调理。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

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

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

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

治久痢体虚,尝用【独梅汤】(大乌梅5个煎汤,白糖5钱为引冲服)愈病无数。

治虚泻,【独梅汤】合【六君子汤】。

治疗消渴,用【乌梅四物汤】(乌梅、生地、熟地、白芍),上消加天花粉,中消去花粉加甘草,下消去甘草加麦冬。

用上方治疗证忡、汗证、吐血等,随症加减,也常获捷效。

治咳嗽久不得止,凡属虚证者,尝用【金水六君】煎加乌梅,或【四物汤】去川芎,重加乌梅,亦常奏效。

治疗虚喘,气虚甚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血虚甚者宜【贞元饮】合【独梅汤】(熟地、炙甘草、当归身、乌梅)。

治虚热不寐,可在【三才膏】(熟地、党参、麦冬)中重加乌梅40个,临睡之先,每服一匙,白糖为引,合目即成寐矣。

治疗瘫痪系气血两虚者,宜三分补气,七分补血,尤宜注意于肝,宜加味【两仪膏】(当归、熟地、党参、黄芪、乌梅、川木瓜)。如有虚热加麦冬,有微寒则煨姜煎汤为引,有痰涎则陈皮煎汤为引,朝夕常服,日久自愈。

此外,用【乌梅甘草汤】(大乌梅5个,甘草5钱)治疗胃气痛,也往往一服即愈。

总之,凡各种慢性病见虚损之象、衰脱之征,或由肝经之患引发变证的,皆可用乌梅收敛、滋养。即使急性病期,只要没有积滞夹瘀,亦可酌情投人。

2.虚损脉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肾热也,惟乌梅能引药入骨而收其热。

3.乌梅不仅有收敛的一面,还有开泄的一面,说乌梅乃酸敛之泄药,涩中寓通,也许比较贴切。叶天士称其"得少阳生气",用它治疗肝木犯胃之症,是赖其"酸泄肝阳"。

4.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5.乌梅效用除药学典籍所述外,还有多种用途。

其一,乌梅能润肤止痒,而且又具有抗过敏之妙用,凡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瘙痒症、瘾疹、顽癣,均可用之。

其二,乌梅味酸而涩,入脾,具有收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故可用治糖尿病尿糖不降之症。其三,乌梅能和胃生津以增酸,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的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

6.乌梅对现代医学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等有确切疗效,为必用之品。

7.用乌梅40~50克,浓煎250毫升,顿服或分2次服,对病毒性肝炎有良好的降谷丙转氨酶作用,并能退黄疽,改善症状及体征。除味涩及个别患者服后大便干结外,无明显毒副作用。

8.治疗萎缩性胃炎表现胃阴虚、胃酸不足者,常以乌梅配木瓜同用,多有效验。

9.常以乌梅配硼砂,各用4克,入煎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两药降逆止呕之功为他药所不及。如胃热加生大黄2克,胃寒加吴萸2克,久呕伤阴乌梅倍用。

对急慢性胃炎、胆囊炎、内耳性眩晕症、尿毒症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呕吐,均有效验。

10.乌梅配血余炭可治疗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腹泻,对于稀便伴有黏液或浮有白色伪膜者,用之效果较好,临证可随证加减使用。

11.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用乌梅炭15克,加人辨证方药中,能起脱敏作用,故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12.乌梅味酸性温,能利筋脉,缓痉挛,用治肾炎,能缓解肾小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肾血液循环,达到修复损坏之目的

13.用乌梅泡茶服,治疗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不寐症,多则1~2周,少则3~5日,效果较好。

14.用乌梅250克(去核),僵蚕、桔梗、丹参各20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治直肠息肉、声带息肉等,收到较好效果。

15.治疗狐惑病,乌梅为必用之药,可促进溃疡愈合,提高疗效。

16.疟疾、痢疾初起禁用乌梅。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然欲速者,取快于一时,往往有变成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

又世有夏日将乌梅作汤以止渴者,腹中无暑邪者,可以敛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结闭于肠胃之中,及至秋天,则有酿变成疟、痢之虞。

17.乌梅饮片中的核约占50%,因此带核乌梅的用量就应增加1倍,即用12~24克。

2023.01.20.醒真.据陶御风《临证本草》校对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