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货这样过大年!

 云语禅心 2023-01-21 发布于河南

快过大年了,大街上到处都是提着行李返乡的人。大家行色匆匆,都要赶在年夜饭之前回乡,不是说在别处吃不到一样的东西,而是就想念家里那一口。不同地区的过年食俗,在千百年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年食习惯,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难以忘怀的人生乐时啊。

文章图片1

唐《烧尾宴食单》中的红羊枝杖

01

年食二三事

新年食俗往细了说,从除夕到元宵,都少不了各种好吃的,南北方都有自己不同的习俗。那么,古代人的年食习俗怎么来的呢?

文章图片2

年食习俗的老大——年夜饭

汉以前,腊月都会举行腊祭,就是一种用食物祭祀上天的活动。后因汉代官方历法《太初历》的制定,腊祭的日子不再在岁终,所以辞旧迎新的日子变成了“除夕”。在除夕这天,依旧承接了腊日用食物祭祀的仪式,祭祀后,人们便一起享用美食,这就是年夜饭的前身。

到了西晋,人们就形成了在除夕夜吃团圆饭的习俗。一家人一起品尝美食和美酒,晚上不睡觉守岁的习俗也是这个时候流传至今的。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东吴周处所著的《风土记》,就是目前有史可考,关于年夜饭最早的记载。

文章图片3

清《岁朝村庆图》局部 描绘了乡村里的新春 故宫博物院藏

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里记载,年夜饭桌上吃剩的食物,吃不完就必须将其全部丢弃,这也是关于年夜饭习俗最早的记载之一。

文章图片4

《荆楚岁时记》内页

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有吃年夜饭和守岁的习惯。虽然“年夜饭”这个形式出现很早,但“年夜饭”这个词,最早则是出现在清朝顾禄的《清嘉录》中:

“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而有了“年夜饭”这个形式后,过年的美食就被赋予了团圆、喜庆的美好寓意了。

荤素搭配——年食吃什么?

古人过年,自然不能少去荤菜,而最早的“好意头”,便是从“吃鸡”开始。现在,人们过年吃鸡的习惯,便是受魏晋人过新年习俗的影响。


鸡谐音“吉”,也是祭。于是,为了图吉祥,也是为了祭祖,人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吃鸡肉,而且一般是一只全鸡——整个吉祥。

文章图片5

广东餐桌上常见的名菜——姜葱鸡

过了大年夜,大年初一也有讲究。南北朝时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每逢正月初一: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五辛指的是大葱、小蒜、韭菜、芸苔(油菜苗)、胡荽(香菜)。人们认为这些食物可以“辟厉气、开五脏,去伏热”,过年时食用最佳。

文章图片6

五辛菜

而南朝人吃生鸡蛋也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时人认为,喝生鸡蛋可清热降火、防治瘟病。

整几杯——年食喝什么?

最能代表中国人节庆的饮品,除了酒找不出第二种。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过年时就习惯喝酒了。不过和现在不同的是,古人饮酒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今人饮酒,更多的是享受酒桌上热闹的氛围。

屠苏酒,便是古人过年喝得最多的一种酒,它实际上是一种药酒,甚至可以防治瘟疫。沈约《俗说》中称:

“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

文章图片7

屠苏酒

除了喝屠苏酒,椒花酒也是时人喜欢的酒水。魏晋人认为,这种酒不仅能使人年轻,还能除百病。

后朝在大年初一喝屠苏酒和椒花酒风俗,就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文章图片8

椒花酒

不过,古人过年时喝酒比现在讲究,现代一般是先敬老人,而当时是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年龄最小的先饮,年龄最大的后饮。

不是古人不敬老,而是他们认为,孩子是长大一岁,而老人则是失去一岁,故须先祝孩子健康成长,再祝老人健康长寿。

02

各朝各代的美食,统统来一口!

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各朝各代就慢慢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年食特色。

过年餐桌上的“四大选手”——唐朝

唐时在承袭魏晋南北朝人年食风俗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固定的年食标配。唐朝人过年,有四种食物“出境率”最高:五辛盘、胶牙饧、汤中牢丸、椒花酒。

文章图片9

种类丰富的春盘

唐朝时的五辛菜较前朝有了不小的发展,并不拘泥于前面提到的五种蔬菜,其他味道辛辣或苦的蔬菜都可以汇为一盘,唐人称之为“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关中记》记载:

“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

当时,北方地区更流行吃春饼,而南方地区虽然也吃春饼,但他们的春饼一般称作春卷。一般是立春,各家各户都要吃春饼和春卷,不过同时它们也是新年常备的招待亲友美食之一。

文章图片10

春饼

春饼和春卷虽然都是源于“春盘”,但它们制作的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文章图片11

春卷

文章图片12

炸春卷

胶牙饧,也就是一种用麦芽制成的糖,因为吃起来黏齿,所以有胶牙饧的说法。白居易在《岁月家宴戏示弟侄等》中写: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在当时,吃胶牙饧是人们对牙齿坚固,能吃能喝的美好祈愿。(这不就是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糖瓜嘛?)

文章图片13

胶牙饧

至于汤中牢丸,更多出现在北方,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的饺子。《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曾说:

'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也就是说,唐朝时,人们已经流行在过年时吃在汤中煮的水饺了,只不过到宋朝时,饺子才基本定型,那时它叫做“角子”。

文章图片14

饺子

饺子最初叫“饼饵”,传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将药包进面皮里,煮熟后让病人把和饺子和煮饺子的的水一起喝了,这就是所谓的“祛寒娇耳汤”。

除了前面的这些基本配置以外,唐朝人的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肉制品。唐人韦巨源在《烧尾宴食单》记载了58种菜品中,其中,一大半都是羊肉制品,由此可以推测出羊肉在当时年夜饭中的地位。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烧尾宴食单》中部分菜品

此外,唐朝人过年也非常喜欢吃鱼。他们做鱼的方法很多,有脍,蒸,煎,煮,炮,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脍”,也就是生鱼片。我国古代,可是最早吃生鱼片的国家,而且唐人吃生鱼片,也蘸芥末吃。

文章图片19

鱼脍

由此可见,唐朝百姓们的年夜饭已然非常丰盛,有酒有肉,还有甜点小吃,绝对不比现代逊色。

“北饺子,南汤圆”——宋朝

前面提到,唐朝过年时,就出现了北方餐桌的头号选手饺子,而到了宋朝,南方的头号选手汤圆也出现了。从此便诞生出“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饮食习惯。而汤圆和饺子的“华山论剑”,也就此开始。据《酌中志》记载:

“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由于汤圆是在锅里煮的,浮浮沉沉,当时被称作“浮元子”,而这种甜蜜的糯米制品也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被赋予了“团圆”“圆满”的寓意。逐渐从一种新式甜品演变成了过年食品之一,南方地区尤甚。

文章图片20

汤圆

此外,无论南北方,宋朝人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馎(bo)饦”。在小探君看来,这种美食也很像猫耳朵呢!

馎饦是一道面食,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在魏晋南北朝时就传入中原,宋朝时成为一道家常的美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就记载了这道菜的做法:

“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文章图片21

馎饦

简单的说,这道菜做法就是将面片放到沸水里煮熟。可见,馎饦实际上就是一种“面片汤”,像现在陕西等地区流行的揪片子、面片子之类的汤面也被认为是馎饦的一类。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在想怎么没有炒菜呢?虽然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炒菜,到了宋朝就在民间普及了,在宋朝的餐桌上出现了炒肺、旋炒银杏、炒蟹、炒羊、炒鸡、烧菜等等美食。

文章图片22

宋《文会图》(局部)赵佶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

除了享用美食外,宋代过年离不开酒,即使再穷过新年也要有酒喝,通常是选择酒精含量较低的屠苏酒饮和椒花酒。

年食习俗的定型之旅——明朝

现代的过年习俗其实是在明代时定型的,在明人的餐桌上,最典型的是正月初一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不过北方人正月初九之后也会吃元宵。不同的是,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上图是滚元宵 下图是包汤圆

除此之外,北方对于年糕也情有独钟,比如在《帝京景物略》就有一些京城人过年吃年糕的记载:“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年糕出现的年代很早,春秋战国时就有了。传说当年吴王阖闾命国相伍子胥在都城外修筑一道坚固的城墙,为了解决粮草的后顾之忧,伍子胥将年糕制成了城砖,藏在城门下。不久之后,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吴国人被围困在城中,就是靠着城墙下的年糕活下来的。

文章图片25

白色年糕

在年糕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区和人们口味喜好上的区别,逐渐形成了甜咸两个流派。

文章图片26

红糖年糕

除此以外,明人的过年餐桌上还有一些时令菜和特色菜,比如南方吃冬笋、银鱼、蟹,北方吃烧鸡,烧鸭,烧鹅等等。五辛菜也是当时招待亲友的必备,就像现在有些南方城市过年走亲戚,主人也会端出春卷来招待客人一样。明嘉靖福建《漳平县志》中称:

“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贺岁,主人辄出辛盘与其款洽,过此日以为常。”

相声贯口里的满汉全席——清朝

清朝,满族食谱的加入,让贵族过年餐桌更为丰富。

据清宫膳食档案记载,乾隆在位时,某一年宫里一共准备了近100道菜。这顿年夜饭,就是后世满汉全席的雏形。

文章图片27

满汉全席

不过只存在于相声贯口中的“满汉全席”,老百姓可是吃不起的。那么一般的百姓过年习惯吃什么呢?

文章图片28

清《太平春市图》(局部) 潘清、丁观鹏

据清代县志记载:“元旦吃枣糕,踩麻秸。”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写道:“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由此可见,对老百姓而言,还是饽饽和枣糕实惠美味。

03

南北方过年传统美食

现在啊,我们过年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越来越感觉不到年味儿了,那些年味儿仿佛已经被留在了某一年,只能以回忆的形式再见。

北方:豆儿酱、粘豆包、枣花馍等等

老北京:打“豆儿酱”,也就是一种由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蔬菜做成的凉菜,过去老北京家家户户过年都得准备这个。

文章图片29

豆儿酱

东北:“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可以蘸东北特有的绵白糖吃,香甜软糯;也可以拍成小圆饼用油煎着吃,又酥又脆。

文章图片30

粘豆包

山东:“二十八,蒸枣花”,过年最流行蒸枣花馍,用白面捏出各种形状,以红枣加以点缀装饰,然后上锅蒸熟。

文章图片31

枣花馍

南方:糖环、烧白、炸油角等等

广西:糖环是南方一些城市过年必备的一种小吃,以糯米粉为原材料,油炸呈金黄色,有黄金满屋的寓意。

文章图片32

糖环

四川:烧白,其实也就是类似北方的扣肉。烧白一般分为咸烧白和甜烧白,咸烧白一般以芽菜打底,而甜烧白一般是用糯米打底,以五花肉夹豆沙蒸成,香滑软糯。

文章图片33

烧白

广东:炸油角,也就是类似饺子形状的面点,不过是炸制的,馅料一般是椰丝、花生和芝麻,取“起镬”意头,寓意赚大钱,此外油角有大有小,预示一家平安。

文章图片34

炸油角

04

结语

不论新年吃什么,怎么吃,实际上食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年的氛围。经过一年的劳累和拼搏,只要回到家,父母在堂,兄弟恭顺,姐妹和睦。世界上就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就像我们经常调侃TVB的那句话:“一家人最重要的是整整齐齐。”实际上真正的幸福,莫过于此。

文章图片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