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曦:用华德福教育的方式养育0-14岁的孩子

 口天先生说 2023-01-22 发布于广东

(《音乐神童加工厂》读书会现场)

身边几个“音乐神童”的故事

图片

跟大家分享我身边的几个案例。

我姐姐八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来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学,获得了大提琴和钢琴双学位。她的钢琴师从周广仁教授,大提琴的第一任老师是黄晓芬。黄晓芬老师出身音乐世家,延安时期她的家庭在音乐领域就很有影响力。八十年代初郑晓英老师成立了中国女子交响乐团,我姐姐是第一批团员,跟司徒志文老师一起做大提琴演奏。改革开放后出于利益竞争的关系,音乐界同行间竞争激烈。我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受她的影响,我们姐妹仨都非常不愿意跟别人有冲突——在发生冲突时我们一直是往后退的角色。当所有人都在抢——比如说到北京一些酒店的大堂弹琴,一晚上就可以挣别人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我姐姐选择了退到南方的新兴城市汕头发展,并在那里成为了一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徒后,她发愿要用她所学的音乐为社会做事。受我十多年来在华德福教育实践里的成长经历的影响,她现在成为了南山一个华德福学校的音乐老师,并成立了乐团。她也学了华德福教育的理念,不想把孩子作为一个零件来加工,而是把孩子作为人,培养他们的爱好,让他们跟音乐在一起。我姐姐的经历就是从音乐神童加工厂出来,现在在做类似对“音乐神童加工厂”进行瓦解的工作。

我儿子现在也是一名华德福学校的大提琴老师。他原本是一名学霸,所有的学科都是年级前几名。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是惟一一个被老师邀请站起来让全班家长认识的家长。但可能是受家庭的影响,他14岁时也提出来说想要拉大提琴,我就让他从一所重点中学退学,重新学起。由于没有童子功,刚开始觉得很困难,但其实这可能是我们人为设置的想象的障碍,这些所谓的困难并没有阻碍他。当他决定要学大提琴的时候,他的思考和思想认识已经很成熟了。我们推荐他去找我姐姐学习,他后来跟我姐姐一起呆了几年。他去了几个月以后,我姐姐就对我说:那么多年来教了那么多学生,很少看到一个孩子像龙娃这么有音乐天赋的。那时我姐姐已经带过很多学生,去汕头之前在北京也带过很多学生的。

我女儿四年级时候,她的学校提供了一些关于学习乐器的选择。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身体条件、物质经济基础等方面的考虑,给出孩子选择学习什么乐器的建议。一开始老师给她推荐是黑管,但是因为我和她爸爸对音乐都比较有感觉,我们认为女孩子学习长笛会更优雅,就建议她学习长笛。她现在在十一学校就读,在他们学校的金帆乐团当长笛演奏演员,并且她自己一直都很享受比赛。我女儿走的是公立学校的路线,她未来可能会跟音乐有关,但应该不会走专业的音乐学院路线。她的未来跟音乐有关是因为未来升学的时候,长笛可以作为一个特长获得加分,但她没有把长笛作为她的终身职业。作为家长,我们也特别支持她的选择。

这些都是我身边的例子,我不评判,因为生活一直是在发展的,不是静止的。也许今天所下的判断可能明天可能就会推翻,生活是变化着的。

图片

(左一为陈曦老师)

孩子14岁以前,应该怎么养育?

图片

我更想从宏观角度去看,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们家长应该做什么。只有在了解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的教育包括在选择各种学科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刚才大家都在谈我们主观的想法,并没把孩子当作“客体”去思考和讨论。

我是学教育的,做过小学老师。这些年来经商、从文,兜兜转转,现在我的人生又回到了教育上。我跟华德福教育创始人斯坦纳先生的理念非常切合,他的教育理念与我人生是相应的,我觉得他的教育理念很适合我们这些对人生有所理解的人。我也学过心理学,学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课程,也去清华大学旁听过一些课程。但最终我是通过华德福教育去寻根,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袤的田野里,十几年来,非常受益。

我想跟大家分享斯坦纳关于人的一生的生命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问题。斯坦纳把每个人都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他把人分析得非常透彻。他有德国人的严谨,他对人的分析类似于一种大数据分析,把人不同阶段的发展和特点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特点提炼总结了出来。总的来说,他是用宏观的视角去纵观人的生命历程。

斯坦纳以七年为一个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0-7岁:用节奏感形成孩子的意志力

图片


0~7岁的核心是意志力的问题,意志力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意志力的话,什么都做不了。意志力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就是在0-7岁。它是通过我们四肢不断重复做同一件事,而且每一天的节奏都是相同的,或者几乎是相同的。越小的孩子,他几点吃饭、几点干什么,在一段时间内,周期基本上是相同的,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稳固的节奏感,这个节奏感对他的意志力的形成非常重要。

这是意志力形成的简单过程,要深入讲的话,讲几天都讲不完。

华德福教育非常注重节奏感。要形成意志力就要在肌肉里存在固定的记忆力,所以必须带着孩子在运动和活动中完成固定记忆的存储。所以我们华德福幼儿园在小学之前基本没有智性课程和过多理性的思维训练,基本上都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做烘焙、玩沙子、种菜,爬山,玩水等探索活动,每周五我们都要去登山,远足。这些活动和课程每周都是一样的,不会改变。通过这些活动来给孩子形成很好意志力。

意志力背后是内在生命力在支撑。这个生命力用中医、传统文化来解释就是“气”。我们死人和活人的区别就在一口气。气就是我们生命力的存在。只有生命力旺盛,才能去坚持意志力。物质之躯充盈、饱满,才有力量重复去做这些事情,才有条件去形成意志力,这是相互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未来成功,就要在0~7岁让他有充盈的生命力。通过运动葆有生命力的同时,就能够帮助他实现意志力的形成。

0-7岁期间,孩子做事,做家务、运动是最重要的。我们华德福学校不提倡过早开发智力,因为智力与四肢运动是相反的,我们用脑细胞的时候,是在消耗你的生命力。当孩子的身体没有长好的时候就开始通过智力运动是消耗他的能量,过早、过度消耗能量,能量不足就会导致意志力减弱。早教、智力开发什么的,是最害孩子的。各种早教和智力开发背后大多数是受利益驱动。

如果已经过早唤醒了孩子的智力怎么办?那就逐渐减少。通过运动,带孩子回到大自然当中去疗愈他,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小孩非常喜欢土,沙子,水等,这些大自然的东西都有疗愈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看孩子是不是不有精神,是否瘦小、脸色不亮等,这都是气血不足、生命力不充足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大自然来疗愈。

回到音乐,琴童都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脑来死记硬背琴谱,并不是用身心去感受,这就是在消耗孩子的生命力。

如果没有好的物质身体支撑,孩子就不可能有很强意志力。所以在孩子0-7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他提供有机、健康食物。有机食物对于孩子身体是特别好的,并且有机食物对环境是友好的,我们吃得越多,种植的人就越多,环境就会越好,未来孩子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干净,这个是良性循环。

图片

(陈曦老师的花草)

7-14岁:用艺术滋养孩子的情感发育

图片


7~14岁的核心是情感的发育。情感发育的情况决定了情商的高低。和智商相比,二者在影响孩子的成功方面,情商更为关键。当然情商也是需要逐渐形成的,小时候的培养和后来的经历也会对情商有影响,但是7~14岁是情商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它在我们躯干、胸腔这部分,就是我们的心的部位。“我爱你”并不是说出来,而是我们的心体会出来的。

心主情,情感源自我们内心。用什么来帮助它让它更有情感的感知力呢?就是艺术。所以,孩子7-14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艺术来滋养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学琴还是画画等跟艺术有关的东西,都是这个阶段是非常适合的。

我们一定要用艺术来滋养7-14岁的孩子。不一定要他们亲自操作。除了安全环境,物质基础的提供外,孩子自身成长的精神其实是本自具足的。我们要成为他们的环境而不是成为他们的主导,不是我想让他怎么样,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环境。如果这个时期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没有艺术的追求、天分和爱好,怎么办?我们自己主动去接触艺术。比如说我们练习画画,从零开始,没有关系,这个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非常好。如果我们不懂音乐,没关系,我们可以听。我们网上搜出来,放给孩子听,作为背景什么的都好。选择音乐时候我们更多选择一些更适合孩的子乐器和音乐,例如舒缓、柔和音乐。孩子9岁之前,小提琴少听一些,大提琴多听一些。因为大提琴直接在腑腔部位跟我们身体会有更好的呼应,会产生更强共鸣,引起情感共鸣,情感就会流淌出来。如果孩子已经很智性了,可以经常让他听一听大提琴。还有人声,特别是爸爸妈妈的人声。

人声比任何乐器都要好。大提琴近似于人声。唱歌也是非常好的人声音乐熏陶,唱歌是一种情感流露,唱得跑调也没关系,主要是我们要用一种热爱音乐的精神去熏陶孩子,孩子会比我们更快能吸收到音乐艺术的熏陶,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孩子比我们要吸收得好和快。我嗓子因为说话太多了很沙哑,但是我每天都会在家唱歌。我先生在家没事就弹钢琴。他也不是专业的,但他没事就摸索,弹得特别好,有一种大家的感觉了。所以家长不要用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只要热爱它,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能赶上你的步伐。

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无意识的环境,而是有意识的环境,我们要主动为孩子制造这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成人要用智性思考来帮助孩子回避、屏蔽一些不好的,选择好的,把好的东西给到孩子。

当然,14岁以后开始学音乐也不晚。我儿子就是14岁才开始学琴的。他在14岁这个音乐对自身疗愈的最佳时期的末尾自己主动提出来要学习音乐。在那之前,他也是生活在扭曲的教育之中的。当时我跟着学校教育充当帮凶要把我儿子干掉。幸亏他用自己内在强大的自我挣脱出来了。他学习华德福教育后,也就有非常强烈的意志力知道自己终其一生需要做什么。

图片

(陈曦老师的花草)

0-14岁:家长的声音、态度影响孩子的一生

图片


我特别想说的是,无论是0-7岁还是7-14岁,孩子的青春期之前,大人的态度和声音都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一生。

小孩子学琴的时候,我们大人包括音乐老师在内,都会对孩子有很多严厉的批评、指责,甚至是大声地吼,这些是很暴力的,这样的例子我接触得太多了。郎朗的父亲就是这样对他的,他的音乐老师也是这样。如果郎朗不是在已经要绝望的时候偶然有了一个替补的机会出头,他一辈子都完了,而且身心具损。郎朗未来的问题还会慢慢出现。另外,他的父母为了孩子学音乐,婚姻状况也受到了影响,很多美好的东西错失了。现在教钢琴的都是以郎朗为榜样,都要培养一个小朗朗什么的,我们很不提倡。培养一个琴童,不但孩子受到摧残,整个家庭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陪伴他的妈妈来说,这太不公平了:妈妈的自我没有了,她这一生几十年,她的使命、她的快乐、她的幸福,她活着的意义…….她这一生都白来了。

我儿子小时候被我整到什么程度?已经很狰狞了。当时我是小学老师,我要求他从小必须要做学霸。他5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钢琴想让他学钢琴。我拿小棍打他,但即使小棍打折了他也不屈服,后来我看到孩子这样,我屈服了。非常庆幸我没有跟随大流继续摧残孩子强迫他学习,我很庆幸当时自己还有一些恻隐之心。到了教育我女儿的时候,我慢慢找到了应该怎么陪伴孩子的方法和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

想培养琴童?要有思想、金钱和人脉的准备

图片


我们成人讲大道理、训斥、暴躁的教育太普遍了,这对孩子伤害特别大。琴童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我们身边太多这样的琴童了,虽然他们中有些有很大成就,但是并不快乐,身心也苦闷,孤独、并不那么健康。这种孩子的情商成长得不好,因为他们过早被摧残了。这是我们作为想培养琴童的妈妈要看到和需要去承受的后果。

当然,这样的路也不是不可以去走,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也是你的缘分。每个人的命运是不一样的,有他自己的业力在。但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思想认识,还有钱财、关系等。

对于琴童来说,关系(人脉)正如血统一般,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琴童的家长,还要考量我们是不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和血统这样干净的关系不同,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讲利益的社会,没有钱做不到的,恰恰是唯有金钱什么都可以做到。今天塑造琴童的过程中我们的大环境已经不那么纯粹了。琴童家长要做到八面玲珑,甚至不能有一点点闪失。因为如果对于某一个能够决定孩子命运的老师,只要你稍微有一点不听从,稍微主张一下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就可能会前功尽弃,受到封杀。这个很残酷的。即便你能够做到,你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辈子能够这样吗?保证不了。如果有一天他觉醒了,发现自己一直是被操纵的,他就可能会反抗。刚才主讲人火龙果妈妈提到的钢琴天才沈文裕就是这样的例子,稍微有一点想法,就被毁掉了。

总之,琴童的培养就是有这样一个体系在的,我们要不要去做这样一个实验?反正我不敢。这些年学习了斯坦纳先生的华德福教育理念后,更加不敢。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华德福教育的受益者,非常幸运。我内心的“华德福”教育,是我已经内化后的华德福教育,它在中国的发展都已经本土化了,大家通过学习、相互帮助、自救、抱团取暖来共同进步。跟我们的燕园妈妈读书会一样,我们是在通过读书和相互的陪伴自救,华德福也是一个民间化的自救、互助的教育之路。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他就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使命

图片


刚才南南妈提到使命的问题。你看不到孩子的使命的——孩子的使命不是你来看的。你可以帮孩子发现他的使命。我们自己会发现自己的使命。我的母亲根本不想让我去做一个小学老师。她一直培养我的路子不是这个。而我自己对教育一直情有独钟。但是直到40岁以后,我才坚定我的使命是在做教育。

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他才能寻找到他自己的使命。必须平视孩子,必须彼此尊重。几十年来,我这样五十好几已经奔六的人,现在发现,这些年来我的变化都是在有了孩子以后,是他们给我启发的。纪伯伦有一首诗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孩子更多的是给你启发,让你反思,成为你自己。

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导师。如果孩子是音乐神童,他会找到他的路。造神童这件事,根本就是错误的。【完】

---------------------------------------------------------------------------

陈曦,曾是一名优秀的公立小学教师,目前是一所华德福学校的创办者。由于在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乐于分享,陈老师很久以来一直为业界同仁所敬爱。在过去两年中,陈曦老师已经连续参加了两次燕园妈妈读书会的读书活动并参与分享和讨论,聆听过陈老师分享的同学都深感受益许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陈曦:超越技术,从人生和精神层面解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了解陈曦老师在去年我们阅读鸟居昭美的代表作《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书会上的分享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