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诗书元帅

 夏天微语789 2023-01-22 发布于江苏

感悟诗书元帅

——一个典故的联想


2022-11-26 00:00解放军报·■郑蜀炎

  有一个典故现在用得很少了——诗书元帅。

  典出《左传》:春秋时,晋文公因战事骤起而急选三军元帅。众人皆荐一个叫郤縠的大臣,理由是,其人“说礼乐而敦诗书”。这里所说的“礼乐”,简言之,是一种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而“诗书”是借《诗经》和《尚书》泛指各种书籍。博览群书者必然能够通过凝聚于书的知识与学问获得更多的智慧和见识。所以,“礼乐”“诗书”在这里被认为赋予了作为军事将领必备的两项基本素质——忠诚与谋略。

  钩稽往事当然不是为了简单地摹状历史,但我相信庄子在《天下篇》中所说的,唯有笃好诗书,方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说到诗书元帅这个典故,不能不说说我军第一个“高等军事学府”的“诗书”。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这所恢复于1936年的红军大学,第一个学期是在今天志丹县县郊一个原先当羊圈用的窑洞里开课的。其简陋的条件莫可言状,但是他们所读经典之书、所获传授之籍,其精深和高端完全当得起“高等军事学府”之谓——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最先就是在这里授课的讲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名震西方军界的战争战略专家约米尼,虽然其“战争是一门艺术”的理论以晦涩著称,但他的《战争艺术提要》《论大战》依然成为窑洞里的热门之书……

  “战略学、大兵团作战的战役书”,这是毛泽东同志为学员们确定的首选、必读军事书目。或许,这已经告诉了我们,为何我军扬名于一场场摧枯拉朽、横扫千军战役的名将,很多出自于此。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透过历史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读书与战争、伟人与读书人二者是怎样地至臻结合,展示出一种光前裕后的风范。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位读书人——1936年10月间,“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工夫读了这几本书。”

  在1938年春,毛泽东开始写《读书日记》,理由是:“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根据当时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为把“军事理论弄出个头绪来”,他又开始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此,他还组织起了一个读书小组,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博采众长,大体每周讨论一次……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是堪称“诗书元帅”的叶剑英赞叹《论持久战》的诗句。在日寇锋刃相逼、风高浪急的紧要关头,挥兵千百万的毛泽东主席没有放下书本,依然在挥笔著雄文——《毛泽东选集》四卷共收入文章158篇,其中包括《论持久战》在内的112篇写于延安简陋的窑洞里。

  “传薪仰一灯”,偏僻、贫瘠的黄土高坡成为产生伟大精神和深邃思想的沃土,窑洞里小炕桌上的油灯照亮了书本,也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正是我们党和党的领袖展示的这种风范,使得有志于投身抗战的一代知识青年倾肝沥胆,将延安视为他们在民族战争中成为“诗书元帅”的盘马弯弓、悬鼓待椎之圣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里有这样一组数字:1937年8月1日,抗大第3期开学,从全国辗转而来的知识青年有477人;一年后的第4期已达4655人;而到了1939年1月的第5期,人数竟达10403人……这些数字里,已然凝聚着巨人的力量,激荡着磅礴的涛浪。

  非常喜欢一句话——以谁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认识谁都面临的世界。若要拥有这样的睿智之眼,首先必须让自己成为“百科全书”。

  这是马克思的说法。革命导师曾以“百科全书”来评价过两个人。一位是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由他首创学科分类开始,世界上的知识才被划分为物理、植物、逻辑、历史、修辞等;另一位就是恩格斯。

  我们当然可以用博学通达、才识如渊来评价恩格斯,但是,借用“诗书元帅”这个典故同样恰如其分。就连马克思也诙谐地将这位亲密战友称为能够回答任何军事问题的“陆军部”……

  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战争风云激荡。所以,“对军事科学的一切部门进行研究已成为我的主要工作之一”。这些深刻而独具慧眼的研究通过大约150余万字的军事著述,成为恩格斯伟大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恩格斯这一时期为报刊写的军事评论,仿佛在眼前展开了一幅清晰的历史图景,让你由衷地感慨:伟大的头脑离不开宽广的视野——19世纪中叶所发生的涉及5大洲、30多个国家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恩格斯几乎都写过见解独到的分析评论。

  作为革命理论导师,这些评论里当然体现着伟人一以贯之的思想——对进步战争的支持和对反动战争的谴责。1848年法国爆发“6月起义”时,恩格斯写下了一组军事评论,痛斥了那些“完全有意识地向工人进行斩尽杀绝的战争”的“秩序维护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赞扬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的这句话完全可以用作对恩格斯军事著述的评介。恩格斯对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极为关注,写了50多篇文章进行分析。恩格斯的眼光超越了战场,总是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在战争的潮水中准确地揭示战事潮起潮落的规律。他分析两军作战计划、判析各种利益对军事行动的干预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军界震动,随后的战事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判断。

  为此,马克思给他写信说:“你很快就会被公认为头号军事权威……”

  说到书与诗,还让我想起江西南昌滕王阁的两绝:一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二是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的、堪称珠联璧合的摘句名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代伟人非常喜欢王勃的诗文。我伫立在笔走龙蛇的浑雄书法前,感悟着老人家指点江山的气魄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独特气质,不觉间又想起那个典故:诗书元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