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武南北榜案:明明没舞弊,朱元璋为啥要杀人?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3-01-22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9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今天是大年初一,头牌老师,赛艇队长,谢承汇,三喵先生携循迹全体同仁祝各位读者新春愉快,阖家欢乐!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士人越来越成为皇帝治理天下赖以依托的对象。

但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又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一场“科举舞弊案”使明朝在科举制度上开始划分为南北地区两份不同的试卷。不过,从历史事实来看,这场所谓的科举舞弊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一个冤案为何能影响了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明明是冤案,为何朱元璋依然惩处监考官和当事考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如期举行。学子们通过层层选拔,从全国各地来到南京城,参加会试。其中有些幸运儿还能获得殿试机会,从而一步登天,进入体制捧上铁饭碗。

朱元璋向来对科举很重视,因此,他把考试内容改成死板的八股文,从而能更有利于控制天下读书人的思想。这次会试,朱元璋特意选择了85岁的刘三吾作为主考官,负责此次会试选拔。刘三吾深受朱元璋倚重,耗费朱元璋心血的白话“普法教育”读本《大诰》就是指定刘三吾编纂的。而且他从元朝开始,就担任教育工作,到洪武30年,刘三吾已经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可以说让他当这个主考官,非常合适。

◇ 刘三吾画像

通过近一个月的考试判卷工作,终于到了发榜的日子。本次会试一共产生了51个幸运学子。不过围观榜单的学子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51个人都是南方人。因此,这次榜单被后人称为南榜。

在那个时代,南方学子的考试成绩文化水平通常都比北方学生好。而自宋代以后,南方不论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更是北方社会没法比的。过去科举考试很少有真穷人参加,因为读书这事儿,势必要脱产。你家里饭都吃不上,怎么可能放着一个劳动力不用,让他念书去?所以南方考生的数量质量普遍比北方人强,但这个结果也是出人意料,就算强也不应该是这种压倒性优势,北方人一个都没有。

所以榜单一出,北方考生就炸锅了,纷纷议论这里是不是有猫腻。很快出现各种猜测流言,什么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主考官搞地域歧视;收受贿赂;甚至想借科举取士搞朋党。流言蜚语一多,北方考生越想越不服气,准备搞点事儿。

◇ 隋唐科举初创时,北方籍进士明显多于南方。宋太祖之后,南方籍官员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反超北方籍宰相。而科举重心也从北方转移至南方。

◇ 电视剧《朱元璋》中的“南北榜案”

发榜六天后,北方考生联名上书,指责主考官存心舞弊。还有十几个胆大的,跑到礼部衙门门外申冤告状,还有几个直接沿路拦轿。

果不其然,学生们这么一闹,没几天朱元璋就知道这事儿了。69岁的朱元璋拍案而起,大骂考官偏袒,怎么可能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里面指定有猫腻。不过还是那句话,朱元璋生气并不是怀疑考官受贿,他震怒的原因是两件事儿。

一来北方地区经过多年战乱,现在正在重建,最重要的是稳定。今年考试一个北方学子都不录取,北方的读书人肯定不满,读书人惹事儿后果很严重,搞不好秘密联络北元鞑子,颠覆我朱明江山。二来刘三吾要是真贪污也就罢了,万一他是想借此拉帮结派,让南方士子在权力中枢一家独大,这种画面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所以,一旦有这种苗头就要扼杀在摇篮里。

◇ 晚年朱元璋

恰在此时,朱元璋身边的一个叫张信的侍读给他出了个主意。张信建议,应该先把今年考试的卷子拿回来重新判一下,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朱元璋非常同意张信的办法,既然你提的建议,这事就让你来复核。于是,张信组织了12人的重审小组,每人分到10份卷子,重新评判。顺便说一句,张信是上届科举考试的状元,时年24岁,宁波定海人,也是南方学子。

复卷时,有的同事建议名单里面换几个北方学子,这样不仅迎合了朱元璋意思,更重要的是因此事受牵连的人将大大缩小。不过,张信比较有原则和底线,他坚持客观事实。

结果,重判的名单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51份考卷和之前一模一样。而且张信等人理由充分,其余几十分考卷,且不说文笔怎么样,单说里面犯的忌讳就够多了。朱元璋苦出身,当了皇帝之后忌讳特别多,和尚不能说,乞丐不能说。其他几十份考卷,多多少少都犯忌。按照明法,这种卷子不看内容,直接零分,严重的还得追究刑事责任。

张信等人拿着这个重判结果,到朱元璋面前复命,并且一一指出每篇落榜考卷的问题所在。朱元璋虽然生气,但也没法反驳,只得公布了重审结果。

重审结果公布后,北方学子的愤怒不仅没平息,反而更强了。他们认为张信等人是南方人,重审时鸡蛋里挑骨头,先射箭再放靶子。而且现在,不光落榜考生不干了,朝中的北方籍大臣也不干了。之前他们听说这事儿,为了避嫌没吱声。现在重审结果出来了,居然维持原判,这下不能忍了。本来北方人在朝廷里就是少数,这要之后再来一帮南方人跟自己竞争,那哪有好,要求再次重审。不过这次,朱元璋没表态,所有人心都悬着。

◇ 电视剧《朱元璋》中,将主要涉事官员演义为李善长、宋濂

半个月后,朱元璋突然宣布。主考官刘三吾是“蓝玉余党”,并且跟已经死了的胡惟庸有勾结。这时候,蓝玉胡惟庸死了快20年了。那朱元璋不管,他翻出当年刘三吾给胡惟庸求情的奏折,言之凿凿。刘三吾都晕了,心说这事儿当年都说清楚了,而且是您亲自给我平的反,怎么又把陈芝麻烂谷子翻出来了。

但朱元璋并没给他解释的机会,直接把刘三吾流放了。至于负责复核考卷的状元张信,更惨。

他当年只有24岁,本来前途无量,以他的才智很有可能成为大明王朝未来的中流砥柱。朱元璋说他跟刘三吾勾结,把他和涉事的副主考官白信蹈等人,以徇私舞弊之罪,凌迟处死。其实张信太冤了,前文提到,他是第一个质疑考试公平性的官员,如果说他真跟刘三吾勾结,不出坏主意就不错,干嘛提重审啊。

我推测朱元璋杀他的原因在于,张信没有正确领悟领导的意思。本来听同事的话,挑几份北方士子的考卷,把这个案子做漂亮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结果,你非要秉公办案,重申非但没有起到平息北方士子怒火的效果,反而火上浇油。还有一件事,曾经张信让韩王朱松写了一首杜甫诗,其中含有“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的诗句。这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后的败景,字里行间散发着衰糜之气。该诗被呈上后,朱元璋看完非常不爽,你是借我儿子的口说我洪武大帝治下的大明一塌糊涂吗?平常经常就对叽叽歪歪,早看他不爽了,趁此机会杀了干净。

处理了这些倒霉蛋之后,朱元璋再度开科并亲自主持殿试,重新发榜。这次上榜的有61名考生,无一例外,都是北方人,因此也被成为北榜。跟之前南榜相呼应,史称“南北榜案”。

◇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南北榜案之后20多年,到了朱元璋重孙子明宣宗那会儿,老朱家痛定思痛。为了平衡朝中南北方官员人数,开始设南北卷,分别对南北方的学生进行科举。这样一来,朝中南北人数相近,不至于一家独大,把持朝政。后来干脆更加细化,分成南北中三卷,颇有1999年之后,高考不再全国统考的意思。当然了,科举中了是当官,高考考上是上学,两者不一样,绝对不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作为杀伐果决,冷酷至极的开国君主,他其实根本不在乎科举考试是否真的公平,也不在乎榜单上是南人多还是北人多。他作为这个天下的皇帝,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看起来他杀掉了一批南方人,笼络了北方人。实际上,他以雷霆手段借此案敲打了所有士人。

而朱元璋猜忌多疑,残忍好杀的性格,使他炮制起冤案信手拈来,毫无心理负担。正所谓“为了朕的江山永固,借汝人头一用,又何妨?”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