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何新按】此诗脍炙人口,仅二十八字,似极简单,实际内涵丰富,涉及古代诸多岁时风俗。兹略引古书诠释如下。 1、爆竹起于古代之祭天焚木礼 上古新春元旦,天子行祀天大祭之礼仪。其中一项内容是焚燎巨木、竹子与香草,发烟火以告天,是为烟祭。竹木选用不干的以起烟,燃后会毕啵作响,如雷暴。此为天子迎春大礼。 对诸侯与平民而言,则在节日,亦用火烧湿竹,使之毕剥发声,谓之“爆竹”。此声响被认为可以模拟春雷,以驱除山鬼、瘟神。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端,头也)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朴][火毕]有声,而山臊惊惮。《元黄经》所谓山[犹巢]鬼也。) 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所谓廷燎,即竹木制作的火炬。《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焚)烛庭燎。”(郑玄注:“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按其说不确。) 宋代火药发明后,以竹筒内装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称为“爆竹”。后来以厚卷纸筒代替竹筒,叫“爆仗”、“炮仗”。 宋人袁文《瓮牖闲评》:“岁旦燎竹于庭”。即庭燎,以竹子为火把,燃之广场(庭)。 注云:“燎竹者,爆竹也。” 明宋濂
《孔子庙堂议》:“古者朝覲会同与凡郊庙祭饗之事皆设庭燎,司烜共之,火师监之,其数则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为不若是则不严且敬也。” 《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已),庭燎之光。” 宋代燎竹被炮仗取代。炮仗,即装充火药的竹棍。 除,读去。除日、除夕,除夕夜,旧岁去也。 2、屠苏酒和屠苏屋 屠苏,一种古代酒名,也作“酴酥”、“屠酥”,此酒得名来自屠苏草。 屠苏草即赭苏草,俗称紫苏、苏草,苏子,是一种可食用的药草。以屠苏浸泡黄酒中,即称为屠苏酒。古人认为饮之可以辟邪、除瘟疫。 屠苏汁液混入白垩,以之涂墙,即称屠苏屋。古人认为居住屠苏房,可以却病防疫。 【附录】紫苏,药食植物,拉丁名:Perilla frutescens。 古名荏,亦名酒草。有赤苏、白苏、红苏、香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野苏、苏麻、苏草、唐紫苏、桂芢、皱叶苏等多名,形色略异。属类在唇形科紫苏属下之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中国人对紫苏有久远的栽培历史,以之为重要的佐餐香料,且以之入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 “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关于紫苏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籍中多有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则云鸟亦喜食:“苏子,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 ” 3、曈曈日 曈曈,双声连绵词,即蒙童,朦胧。形容黎明太阳将出未出之际的光影朦胧。 日,指元旦,一年之第一个新日出之日。 4、桃符 指春联,门神画的起源。 古人原来在桃木板上书写联绵吉祥语,新春设于户门,用以驱邪迎春。之所以用桃木,是传说鬼怕桃,西王母有蟠桃园,树上桃三千年一结果,食之长寿。以桃木桃枝悬挂门户,则诸鬼及瘟疫避之。此即门上桃符,每年新春,须去旧换新。 梁书《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造纸发明后,古桃符礼俗简化,道家符咒或祈福之吉祥语,可直接书写于纸上而贴于门,此即为春联。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门对》云:“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於五代见记载耳。”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5、虎神镇鬼 虎神名神荼。神荼名源来自於菟,古称老虎为於菟。《辞海》:“於菟,虎别称”。荼即於菟,为虎神代称。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以后,虎於菟,语音讹变为玉兔。 古代传说认为月神乃西王母,西王母是白虎之神。 《大荒西经》:“昆仑之丘有神,名曰西王母,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意思是说,西王母是白虎神,人头虎身,虎纹,耸尾。 《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有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有虎齿,尾巴像狗那样上翘,居住在洞穴里。 《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状貌像人,有狗尾巴,老虎牙,善于吼叫,头发蓬松,头戴“胜”物,统管天上的“厉”神及“五残”神。 所谓胜,音通姓,虎之额头花纹似王字。是为戴“胜”即带姓也。 汉代砖画多见西王母身旁有白虎。白虎神西王母乃厉鬼总司,故古人认为,虎神可以镇压邪恶,防止瘟疫。 白虎,古语称“於菟”,语音演变则为“玉兔”。 汉以后,白虎演变为玉兔(於菟)。西王母亦演变为美女嫦娥。 古代湘楚传说,有二神女名常仪、嫦娥,分别为主管日月运动的日神与月神(楚辞中的二湘,即丹鸟春鸟)。 【附录】傀儡、钟馗 钟馗,即雷鬼,即雷神,也是钟鼓之神,龙神。 旧时岁暮及新年,古人有敲锣打鼓,鸣响爆竹,模拟雷声,以驱逐疫鬼之风俗。 《后汉书·礼仪志》: “季冬之月,星迴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何按:阴阳交之日指冬至日也。此日汉代称腊日,举行狩猎仪式“腊”。】 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 【逐疫,即驱逐瘟疫厉鬼。】 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 【侲,震也,雷神。侲子即雷神之子。】 皆赤幘皁製,执大鼗。 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十二兽有衣毛角。(十二神兽,即十二生肖神。) 避瘟疫中黄门行之,宂从、僕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此驱傩风俗民间一直延续不已。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礼纬》曰:高阳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於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驱疫鬼。” 唐卢仝诗:“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附录】渡塑山即屠苏山 《轩辕本纪》记: “东海度塑山有神荼、鬱垒之神,以御凶鬼,为民除害,因制驱儺之神。” 邓拓《燕山夜话·守岁饮屠苏》:“驱傩的意思是要驱逐疫疠之鬼,与我们现在说的送瘟神的意思相同。” 【附录】馈岁、守岁、迎春 《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 晋周处《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不眠,谓之守岁。”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附录】守岁古诗 唐人沈佺期诗:“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 宋人戴复古除夜诗:“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明人唐时升诗:“家家守岁明灯坐,贺正人起换新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