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来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22 发布于广东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将人类的认知过程分为三步。

首先,由外界给我们的刺激形成经验性直观的感性。这让我们形成了对此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现象。

其次,由感性形成的现象会被我们的知性所觉察到,它就会借助于想象等其它知性的手段,对其现象中所含有的诸多杂多的表象进行拆分,以便形成各种概念。

最后,由我们的理性(理性给自己颁布的相关原则),对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付诸于行动。

从这个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在认知三部曲中,在理性处最容易出现幻象,因为理性本身的特点就是可以制造原则的能力。

在自然界中,动物基本都有感性和知性,也就是感受和概念的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动物基本没有理性,或者少数具有有限的理性,或者不能称为理性,或者称为本能的某种有限度的延伸也许更好些。

在这些动物中,在通过它们的感官形成经验性的现象后,其到达知性,形成了概念。因为没有或者缺乏相应的理性,它就从概念直接到达了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能或者叫作条件发射。

因为它知道,只要相应的相符的概念形成,它就可以凭借这个概念而行动了,这是它在长期的观察或者行动中所得来得,就是说这是某种强化得重复训练。

这也从某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动物的反应和动作比我们迅捷,而运动员也是通过训练寻求一种忽略了理性的本能。因为略过了理性,就少了一道手续,自然会更迅捷,更准确。

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后,提出了“心即理”的看法。

我想阳明先生这时候得这个理,不是外物的理,而是我们自身的理。如果用康德的话来说,那是理性。

其实个人感觉在这时候,阳明先生还没有对这个理性完成充分的考察,而只是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和简单的运行方式。

之后随着阳明先生对理性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理”的运行方式和“理”本身的考察,他根据自己的体会继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

精察明觉,便是行;真切笃实,便是知。

在这里阳明先生已经注意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说的理性的特点,就是制造规则的能力。

也就是说,“理”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出看似是出于其身的“理”的幻象。

这时候,就要像上面阳明先生所说的,在行动上,要精察明觉;在思想或者“理”上,要看是否是真切笃实。按照康德的观点,要看是否是出于理性,还是只是理性的幻象。

其实,在这里,个人认为,阳明先生的思想还是未臻圆满。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万物诞于一,怎么还需要合呢?

后来在阳明先生对“理”的体会和实践中,愈精愈深,逐渐发现了上面的问题,于是,就在其晚年提出了“致良知”的看法。

良知是什么?用康德话说,就是接受过理性对其自身批判后的理性。这种理性因为接受了自己的批判(因为理性是我们的最高的认知层次,也是原则的制造者,只能自己对自己进行批判),使它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充分的伸展,哪些地方不能去触碰。哪些幻象是有益的,在什么程度上是由有益。哪些现象是不适合现实的,哪些是对自己有害的等等。

这种经过充分批判后的“理”。或者按阳明先生的话就是说,充分的体验和实践后的“理”,就是“良知”。

在我看来,如果“致”是行动或者叫作方式,致良知应该称为“致良知致”。这才更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圆满自在,不需外求的观点,也更便于我们对其的理解。(也或许,致良知才是更好地表达,它是那种至者自知的境界,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解释多了反而可能会妨碍对其本来的理解)。

“致良知”如果用康德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善的理念。善可知,而不可求,也求不到。理念是理性的纯化,它虽然本身在指导现实,但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具有现实性(似乎挺符合道家所说的“为而不恃,功成不处”的观点)。它只是某种趋于无限的集合,或者说就是无限的集合。

对于“致良知”的充分应用的体现或者说现实可达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孔圣人的那句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心即理,欲即行。或者也可以用康德所说的,根据理性本性所划定的界限来认识和行动,这样就不会超过心和欲的界限。

中西哲人,似乎都在某个点上达成了共识。这即是幸事,也是哀事。

幸事是道者,高处可通,殊途同归。不幸的事事,这可能意味着某种哲学观点或者哲学的尽头。

又或是某种新的学问的开端,至于是否还是以哲学的形式,却暂时还无法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