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收藏爱好者们来说,潘家园十有八九是他们入行接触的第一个地方。在北京,潘家园的名气是毋庸置疑的,连不少有名的收藏家也时常会来这里,还有不少人曾在这里淘到过宝贝。 潘家园造就了无数个传奇故事,而其中最传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未都,都说他捡出了“百亿身家”,尊称他为“马爷”,是当之无愧的“捡漏之王”。 当年潘家园里关于马爷的传闻无人不知,他们认为马爷“火眼金睛”,是潘家园捡漏最多的人,要是他来了店里,千万别做他的生意。坊间流传的“捡漏王”,到底是什么来头? ![]() 最强“捡漏王”逼关古董店 捡出了一家博物馆 马未都迷上文玩的8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对古玩都没什么认知。 当年的潘家园也有不少真货,马未都基本上每次去都不会“空手而归”。据传他有一次2000块在古董店里淘了个瓷盘,几个月后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38万的天价。古董店老板为此打击不小,关了古董店再也不做这行生意。 这时间一长,他的传闻传遍了潘家园的大家小巷,甚至有些店老板都对他“敬而远之”。 马未都意识到,比在国内“捡漏”更重要的,是找回国家那些遗留在外古董文物,它们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随后便当机立断揣着自己20万的全部家当,毅然踏上了飞往海外的飞机,去海外拍卖会上找中国的“老物件”。 当时的他没见过那么大的场面,英语也压根听不懂,每次举牌的时候都小心翼翼,那次海外之行也让他有了不小的收获。马未都就这么坚持“寻宝”寻到了90年代,那个时候他手里的老物件没有上千也有几百。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宝贝,他几经周折,在199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取名观复,现已将其捐献给了国家。 ![]() 从“小学肄业”到“收藏大亨”流言中的收藏家 马爷作为第一个开办博物馆的个人收藏家,在古物文玩收藏圈子里一时间风光无两,然而名声鹊起的同时也伴随着流言蜚语。 有的媒体指责他的发言处处都是纰漏,有的暗讽他是“倒腾破烂”的,甚至还有杂志公开写明让他“少说点话”。 收藏圈界里都是文人墨客,马爷这个没有文凭的人,显然有点“不太合群”。 ![]() 马爷曾坦然说过自己的儿时经历,小时候的他,没学可上也无书可读。11岁就辍学回家,学历那栏填的是“小学肄业”。小小年纪就开始务农,在社会摸爬滚打。 等他意识到要读书的时候,已是30岁的大龄青年。但他依然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力写出了小说,被聘去做了编辑。 有了稳定的工作,赚了些钱,马未都终于可以投身于收藏事业。几经波折拜了王世襄为老师学习,靠着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阅历,用二十年造就了自己的收藏帝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收藏大亨”。 ![]() 尽管马爷的成功也是“恰逢好时候”,但肯吃苦又谦虚好学,脑袋聪明绝顶,又有大量的“江湖经验”,这些看家本领都加持了他后续的成功。 即使有些媒体还是时不时指责他“空空如也,信口开河”,但仍旧抹杀不掉他在收藏界的地位和成就,还是公认的“收藏名家”。 文玩 是不断挑战自己认知的器物 马爷的成功已然是不可复制的,但作为文玩圈子里的爱好者,他的“吃饭”本事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我看来,他的成功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察言观色”的江湖经验和“火眼金睛”的专业能力所造就的。前者是靠阅历积累的,后者则是靠自己主动学习的。 ![]() 当今文玩恰逢盛世,而文玩古玩二者密不可分,都是不断挑战自我认知的器物。只要有理论知识支撑,哪怕在你面前的是个假货,你也能有足够的底气不被药着。 我身边就有位在沉香圈子里玩香七八年的朋友,他告诉我沉香圈子也不比从前,如今假货横行,圈内的资深玩家都读过这本《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里面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分辨沉香的真假、产区,还详尽描写了行业内的套路和内幕,基本上读完也能成为“半个”沉香专家。 ![]() 据说这本书的作者孙玉辉,也是香至尊沉香的创始人,同时更是一名沉香收藏家。深耕行业内十几年,让他在圈子里也小有名气,跟不少香友们都是老朋友了,经常会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其实想要在文玩古玩圈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是得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储备,不光是为了“淘到宝”,而是对自己所在的领域有个清楚的认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遇见行家也不会打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