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历史与健康 2023-01-22 发布于辽宁

西晋时期,陈寿写作《三国志》时,称赞曹操是一个慧眼识人的超世之杰。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到了东晋时期,袁山松编撰《后汉书》时,却把曹操说成是一个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此后曹操的形象几经变迁,终于从一个英雄人物变成奸雄。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以及变化原因。

一、从汉末到两晋

(一)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

作为汉朝的丞相与魏国基业的实际开创者,曹操的身份是很矛盾的。或许在他心里,他始终是汉朝的忠臣,毕竟他在危难之际保全了汉室基业与汉献帝的性命,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篡位称帝。

他曾自豪地说,如果没有我,不知道天下会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诚然,在汉末的乱世里,曹操能够保全汉献帝确有功劳,但他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令很多人不齿。

他的老对手吴国和蜀国的君臣们,更是抓住这一点不放,对他大肆攻击。

《三国志·周瑜传》中曾记载周瑜对曹操的评价:“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无独有偶,刘备也曾上书汉献帝,说董卓作乱在前,曹操窃权在后,是汉室的两大奸臣。这样的看法与后世之人对曹操的评价十分类似,但在私底下,这些人的说法却有所不同。

孙权曾说,曹操固然暴虐,但“至于御将,自古少有”。刘备死后,诸葛亮也说过“先帝每称操为能”。

可见吴蜀两国虽然站在敌对阵营,对曹操进行口诛笔伐,但孙权和刘备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十分肯定的。

(二)魏与西晋时期世人对曹操的看法

曹魏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自然会对自己的祖宗大肆赞扬。

这一时期,曹操虽然仍然承受着吴蜀两国的谩骂,但在魏国境内,他仍然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基业的奠基者形象。

西晋虽然夺取了曹魏的江山,但仍然以魏为正统,对曹操持赞美的态度。王沈的《魏书》中对曹操高度赞扬了曹操的五大优点,用兵方面出神入化,用人方面知人善任,才能上文武并施,生活上崇尚节俭,管理上赏罚分明。

陈寿的《三国志》中也认为曹操知谋略、通兵法、有权数,是一个有命世之才,能安天下之乱的豪杰。

但是仔细体察,会发现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有些春秋笔法的意味,“鞭挞宇内”一句似乎对曹操动辄屠城的行为有所批评。

这大致是因为西晋承续曹魏,必须要以魏为正统,西晋的政权才具有合法性。所以即使史官对曹操的行为有所不满,也要极力维护曹操的形象。

(三)东晋时期曹操形象的转变

东晋时期,司马氏南渡,偏安一隅,统治根基不稳,世家大族开始对皇权产生威胁。当时民间口口流传:“王与马,共天下。”

以王氏为首的世家,其势力甚至在司马氏之上。此时再宣扬曹操的正面形象,无异于鼓励世家效仿曹魏行篡位之事。也是从此时开始,史学风气一转,史学家们开始放开手脚攻击曹操的暴行。

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揭露了曹操毒死汉臣荀彧之事,并称曹魏代汉,并非积德而成。

比孙盛稍晚的袁宏更加直白,直言曹魏是以禅让之名,行篡位之实,曹魏的政权不具备合法性。

编撰《后汉书》的袁山松更是将曹操与窃取齐国的田常相提并论,说田常假托汤武夺权,曹操则借口尧舜篡位,“其盗贼之身一也”,都是同样的盗贼之身。

值得一提的还有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在这本书中,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而曹魏则是篡逆之臣,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 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南北朝时期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属于统治集团的成员。而他所著的《世说新语》故事又多是民间流传,所以《世说新语》中的描写,足以代表南北朝时期的曹操形象。

在《世说新语》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奇立体的曹操形象。

首先,曹操聪明机敏的特点得到了突出。他年少时因为游荡无度屡遭叔父批评,于是在叔父面前假装中风,等到叔父报告父亲,又口貌如故。几次下来,父亲曹嵩不再相信叔父的话,曹操更加肆无忌惮。

某次行军途中,士兵口渴难耐,附近又没有水源,曹操急中生智,谎称前面有一大片桃林。士兵闻言口生唾液,度过了这次危机。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熟知的望梅止渴,记载在《世说新语·假谲》篇中。

其次,曹操仰慕游侠行径。他年少时曾手持武器闯入中侍郎张让的家里,被发现后还能夺路而逃,全身而退。

再比如他还与袁绍狼狈为奸,趁着别人家操办婚事,潜入他们家中大喊强盗来袭。等到众人出来之后,跑到房中挟持新娘离去。

最后,刘义庆也没忘记刻画曹操残忍嗜杀的一面。在《容止篇》中,曹操接见匈奴使者,但是自觉容貌不堪,于是让身材高大的崔琰来假扮魏王,自己则拿刀侍立在旁。后来曹操派人去试探使者,使者说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曹操闻之,立即下令将使者诛杀。

(二)隋唐时期

隋朝是南北朝之后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虽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对曹操的评价较少,但总体上还是肯定多过否定的。

比如《李德林传》中就夸赞曹操:“魏武《接要》之书,济时拯物,无以加也。”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很高,说他有雄武之姿,是危难之际的栋梁之才,但同时也批评他没有拯救汉室的颠覆。整个唐代,对曹操的评价也如唐太宗一般,褒贬并行,一边赞美曹操结束汉末乱世,统一北方的功绩,一边批评他建立铜雀台之后的荒淫。

三、两宋以降

(一)北宋与南宋

北宋时期,史学界对曹操的看法仍然承袭唐代。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充分肯定了曹操平定海内的功绩,也夸赞了他知人善任、厉行节俭、赏罚分明的优点。

但司马光又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

他还引用孙盛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而非英雄,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曹操“狡诈”的人物形象。

在北宋的民间,由于说书的盛行,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苏轼在《志林》中记载,街巷中的小孩儿,常常围坐在一起听讲书。听到刘备战败,往往泣涕涟涟,听到曹操落败,却是拍手称快。

到了南宋时期,中原被游牧民族占据,偏安的南宋人民对曹操甚至到了痛恨的地步。大儒朱熹直接将曹魏排除到正统之外,尊蜀汉为正统,而曹魏为逆贼。这一时期,曹操的奸贼形象基本固定了下来。

(二)元代

元朝杂剧盛行,三国的故事常常被写入剧中,广受欢迎,经久不衰。而曹操在其中往往扮演奸角,在杂剧的影响下,曹操的形象更加不堪。

在《莽张飞大闹石榴园》一剧中,曹操招揽刘关张三兄弟不成,竟在石榴园设下鸿门宴,想谋害刘备。好在关羽、张飞得知了曹操的阴谋,将刘备救走。这种以曹操的阴险狡诈、麻木不仁,衬托刘关张等人仁义忠勇的例子,在元杂剧中屡见不鲜。

《关云长千里独行》一剧中,曹操为了招揽关羽,谎称刘备已死,关羽不愿从命。

曹操先是以刘备妻小的性命相威胁,然后又以名利与美女进行诱惑。后来刘备已死的谎言被戳破,曹操立刻翻脸无情,想尽办法要杀掉关羽,只是在正义的主角面前,阴谋未曾得逞。

(三)明清时期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参照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创作了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深远。

宋元以来,曹操的形象本就不堪,经过罗贯中的加工,其残忍、暴虐、狡诈、谋逆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奸雄”一词成为了曹操的代名词。

不过明末的大儒王夫之不从俗流,在《读通鉴论》中对曹操大加赞赏。可是他的看法毕竟是少数,主流对曹操的评价仍是低得不能再低。

编撰《四库全书》之时,乾隆皇帝发现宋朝的穆修为曹操写了一篇《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的功绩。这篇文章让乾隆勃然大怒,说穆修是在“奖篡助逆”不允许《四库全书》收录他的文章。

经此一事,即使是有独到见解的史学大家也不敢夸赞曹操,曹操的形象完全变为负面。甚至在光绪年间编写的《亳州志》中,也未将这位亳州籍贯的帝王编入其中,可见当时曹操的风评如何。

四、结语

从汉末到清朝,曹操的历史形象几经变迁,从充分肯定其才华到褒贬不一,再到对其完全有贬无褒。其原因,有历朝历代对政权合法性的考量,也有民间百姓受到艺术作品的影响。

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的角度,也由才能方面转向道德方面。曹操在才华上虽有可取之处,在道德方面却称得上一无是处,这也是他的历史形象一降再降的根本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