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书名,大学问|评《古籍书名考》

 星河岁月 2023-01-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书名是书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书籍的查找、阅读与传播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不但如此,书名也是各类目录著作中的重要项目,程千帆先生就曾指出:“书名是目录不可缺少的项目,没有书名就没有目录。”(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53页)
虽然如此,在日常阅读与学术研究领域,人们长期以来却对书名“习焉不察”,很少有人把书名问题当作有学术价值的严肃话题加以专门探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余嘉锡先生撰《古书通例》一书后,余先生是书旨在探讨先秦古书体例问题,在其“卷一”辟“古书书名之研究”一章,专门讨论先秦古书书名的题写与命名问题(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0-217页)
图片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嘉锡 著

至此学界对于书名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产生了大量的书名研究成果,极大地推进了书名研究的深入,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书名及书名研究的重要性与学术价值。
黄威教授《古籍书名考》则是近年书名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据其扉页与后记可知,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大幅修改而成,在完善过程中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并以“优秀”等级结项,写作时间前后历时十余年。
图片
《古籍书名考》,黄威 著

《古籍书名考》“上编”共五章,探讨了中国古代书籍的题写问题:第一章“简帛古书书名格式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材料来源,讨论了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中古书类文献的书名的题写特征,并分析了影响书名题写形制的因素;第二章“卷轴古书书名格式研究”,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古文献为主要材料,考察了卷轴古书书名的题写特征(尤其是卷轴古书的“首、尾题”)以及这种书名题写形式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册页古书书名格式研究”,以传世册页古书为主要依据,重点考述册页古书书名的题写特征,并对册页古书“一卷两题”现象的起源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考察;第四章为“古书'大题在下’现象研究”;第五章“卷轴古书包首题符号研究”,以简牍文献、敦煌文献所保存的题签、包首等出土实物为依据,对卷轴古书包首题符号的物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包首题符号的起源、演变及功用等问题。
本书“下编”共四章,探讨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命名问题:第六章“书名的命名、涵义与指称”,探讨了古书命名理论层面的问题,包括古书的命名机制、命名者的身份、命名原则等问题,同时讨论了书名有无涵义及书名如何指称等问题;第七章“古书命名的时代特征”,以朝代沿革为序,以简册、卷轴、册页这一书籍制度发展历程为据,考察了古书命名的时代特征;第八章“古书命名的类别属性”,按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分类,考察四部典书名命名的总体特征,并举释各部类典籍命名的常用字;第九章“书名命名特殊现象研究”,考察了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合称书名、缩略书名四种书名命名的特殊现象。
图片
该书针对书名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创新性结论。例如,关于“大题在下”现象,学界一般多信从“古书多大题在下”的结论,本书第四章通过对古书实物的考察,认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该部分指出:“大题在下”最初出现于帛书之上,为受书写材料特征限制而产生。汉、魏之际,书写材料由简向纸的转换过程中,“大题在下”适应了书名过渡时期书籍标题变革的需要,使其在魏晋六朝时期使用范围一度扩大。但在纸简替代进程最终完成后,“大题在下”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在书籍发展史的各个阶段,“大题在下”均非典籍标题主流题写方式,“古书多大题在小题之下”的观点是在崇古之风世代积累下,由清人首次明确提出的(第166-168页)。这一论断材料扎实、逻辑严密,结论可信,修正了学界长期以来的不确认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又如,敦煌文献包首题中有一种“八”字型符号,其起源、功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本书第五章系统考察了这一问题,指出:以敦煌文献为代表的卷轴古书包首题符号,存在双勾式、八字式、以字式、一字式四种基本样式;此符号起源于简帛契口,并在书籍进入册页时期后发展成为鱼尾;这一符号主要为标识书籍内容并起到修饰书籍装帧的作用(第205-206页)。这一研究将古书当作的部件放在整个书籍发展史中加以关注,结论可成立,研究方法对后续的研究也有启发价值。
该书探讨了书名命名理论,对后续的研究有理论指导价值。本书第六章首次探讨了书名的涵义以及书名如何指称等问题。书中指出:所谓书名涵义,是指书名的使用者所理解的,用于描述书籍属性的摹状词的集合;至于书名如何指称,书中认为,书名首先为称引者辨识,并在交际活动中向另一个人进行传递,接受者在接受到信息以后,根据自己对于书籍已有的知识,或称引者的描述进行再辨识,从而完成这一活动(第205-206页)(第259-260页)。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对学界长期忽视书名研究理论不足的一个有益补充。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当然,《古籍书名考》仍存在一些未尽之处。例如,本书第八章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依据,对各部类下书名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考释。这一部分内容所得结论虽可信从,但受篇幅所限,此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仍可进一步细化。另外,“长书名”、书名中的托名等现象,是古籍书名中存在的饶有趣味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流行的原因是什么,命名者命名的文化心理具体为何等问题,都是富有研究价值的话题。这些内容在本书虽有所涉及,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中华读书报》2022年11月23日第1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