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博,我又来了

 古磨盘州人 2023-01-23 发布于北京
大过年的,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可去,辽博就成了我的第一选择。
冒着下大雪的风险,驱车百公里去辽博,也说明我对辽博的爱。本来准备年前去的,无奈那天的行程实在太满。
那天从沈阳回来,就赶上了恐怖的天气。先是在沈阳遇到了晚高峰,一路堵车后,天完全黑下来才上绕城高速。很快,老头就给我们来了下马威。七级以上的大风把车子吹得发抖,大雪如面粉一样洒在车子的前面,路上很快就有了积雪的印记,车子保持80以下的速度前行,好在沈大高速是四车道,看见有不着调的司机在后面跟着,我会立即调整车道。胆战心惊地开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平安到家,今天,我估计还会遇到同样的风险。
辽博的常设展厅去了很多次,后来每次去辽博都是冲着临时展厅去的,春节期间,辽博的临时展厅一般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本次临时的展厅有四个:一个是晋国六百年展,二是西方油画艺术系列展,三是辽宁出土的生物化石展,四是元青花展。
晋国六百年是以晋侯墓地从1992年到2000年发掘的宝物为线索,展示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晋国原本是春秋的霸主,三家分晋结束了春秋,开启了七雄争霸的战国历史。原本是很好的一段史料,可惜介绍和解释的非常不专业,很多游客估计也就是看了个热闹。
一个墓葬中出土如此之多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品种多,且制作的特别精美,这足以说明当年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之高,可惜这些宝贝摆放得没有层次,非历史和考古专业的基本看不出所以然。

做礼器的模

看这只兽耳

精美的鼎

刻着个人标识的宝剑

制作礼器的范

西方艺术油画展,原本是我不感兴趣的话题,因为,这方面确实没有关注过。展厅的主题叫“对望与凝视-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绘画精选展”。进去以后,算是大开眼界了。首先,这个展厅里展览的都是欧洲美术馆馆藏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被东京富士美术馆收藏。也就是说,这个馆里展出的,也是古董,这些油画就像我先前看到的明清字画一样,可惜,我不懂西方的绘画艺术,本次展览,算是给我做了一个艺术启蒙。
我知道了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还有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几大艺术派别,每一派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通过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出,让我们具体感知各艺术派别的典型特征。我们也是根据介绍和指点来熟悉和了解,假如不看介绍,我们真的看不懂。要想看懂这些,不仅需要有美术知识,更得有西方宗教和政治方面的知识等。
我仔细地看了每幅画和作品介绍,算是长了一些基础知识,可惜这些知识离熟悉、了解还差了很大的档次,不过,知识总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有了开头,后续就有了填补的空间。我也非常希望艺术界的朋友,看到这些美图之后,给我做一些知识介绍,那是我的荣幸。
看着这些浸染了历史烙印的艺术品,真的让观者喜不自禁,这些宝贝,也许一辈子就这一眼的缘分,有了这一眼,其实也就够了。即便是藏家,无非就是多看几眼而已。

这幅画估计很多人都熟悉,因为载入过我们的历史课本

艺术展稍微有点缺憾的是,印象主义的几位大师的作品,如莫奈、梵高、高更、毕加索的,展厅里只能以画片代替,但是能做到这样,也让我感觉很知足,起码,这些知识点已经弥补上了。
生物标本展估计是为了迎合假期中小学生的需要而设计的,对于非专业或者需要扩大知识面的成人来说,这个展厅,真的只是看个新鲜。看过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

第四个临时展厅展出的是元青花瓷器,懂瓷器收藏的人,都知道元青花在中国瓷器收藏史上的重要意义,早在十几年前,一件元青花的鬼谷子下山图大罐,拍卖出3亿的价格,这主要都是因为元青花存世数量实在太少。本次展览的元青花古董没有几件,但是,每件都特别精致,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照片中还有两个体积较大的瓷罐,让我们近距离地欣赏了元青花制作和绘画的精美,真的是我们的福气。

看到了青花大罐外面的七层图案的装饰,看见了高足杯外面的龙纹及里面暗刻的龙纹,且杯壁很薄呈透明状,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元青花盛世之美。
因为今天时间比较充裕,我们还去了常设展厅中的明清玉器、瓷器和古代佛像展厅,这里有很多先前认识的“老朋友”,这次算是走马观花地跟它们打个招呼,顺带给喜欢它们的朋友录点资料。说心里话,假如想了解展品知识,辽博的明清瓷器展厅确实布置的非常科学合理,看后也非常长知识,假如想了解明清瓷器,辽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辽博,我又来了,以后,估计我还会常来,这些老朋友,必须得经常去打个招呼,看见了即拥有,这就是逛博物馆的乐趣。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