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亲疏:不应该“凡是人,皆需爱”吗?

 王肖杰 2023-01-23 发布于山东
孩子,你跟班上哪个同学的关系最好?——不用告诉我,我只是用这种方式提醒你:人跟人之间一定有亲有疏。小时候,是不是总有人不怀好意的问你“妈妈好还是爸爸好”?这是个“陷阱”,聪明的孩子总会说一样好,尽管一样好是不可能的。
你可能会疑惑:《弟子规》里不是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吗?宗教不是宣扬“上帝爱每个人,即便是我们中最坏的人”吗?为什么对人不能一视同仁呢?
孩子,那些都是理想。现实的情况是五指有长短,林木有高低,关系有亲疏。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对自己的父母跟对邻居的大爷大妈完全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父母病了,邻居大妈也病了,你会去照顾谁呢?
造成亲疏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不对脾气”。这个现象很神奇,明明两个人都是好人,可就是没办法合作共处,比如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德行上都可称君子,学识也很丰富,诗也写得很好,可就是不能共事,以至于形成了宋朝特有政治现象:党争。秉性相投的人会一见如故,而磁场不合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深交,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好说是“缘分未到”或者“八字不合”。
亲疏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益。有句话:“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个人手里有资源的时候,别人会靠你更近一点;贫困落寞的时候,亲戚朋友也会变疏远。这是人之常情。杜甫当年在长安一度仕途不顺,生活窘迫,昔日故友往来就变少了,有一次病卧在床,一位姓魏朋友冒雨去看望他,杜甫很感慨,写下了饱含世态炎凉之叹的《秋述》一诗,“今雨”的典故也由此而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一度门客三千,但他失势之后,很多门客离他而去,气得他破口大骂。后来冯谖劝他,说了一句名言:“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如此,无可厚非。
所以孩子,在成人世界里,几乎再没有像父母那样对你不离不弃的亲近人了。然而,时间和距离又会让人对他人的优点免疫,对缺点敏感。想想你的父母,让你说他们的好,你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但让你说他们哪里不好,“新仇旧恨”可能立刻涌上心头:逼你吃早饭、逼你穿秋裤、逼你写作业等等,简直能开一天诉苦大会。我想给你讲个故事:一个孩子跟父母闹了别扭,赌气离家出走。路上肚子饿得不行,一家面馆的老板给了他一碗面条,他感激地说:“你比我父母对我都好!”老板不仅不高兴,反而很生气的说:“那我这碗面条就算喂了狗了!”孩子很吃惊,老板说:“你父母给了你多少碗饭?我只给了你一碗,你就说我比父母好,你不是忘恩负义吗?”孩子恍然大悟,立刻回家了。
亲人,是对自己不离不弃的人。想一想你躺在病床上,是谁毫无怨言地精心照料?是你的老师吗?是你的同学吗?是你的好朋友吗?不是,是父母,是亲人。
但亲人,往往也是伤自己最深的人。为什么?原因也是亲近。只有在乎,才会受伤。敌人骂我,我可能微笑;路人骂我,我可能给个白眼;亲人骂我,我会难受好几天。敌人、路人的话我不在乎,但亲人的话,我在乎。与亲近相比,疏远反而更安全。有句俗语:“人熟不讲礼”。礼仪是疏远的产物,人越陌生越讲究礼仪,为的是避免误解和伤害。
亲人伤得深有一个原因:越亲近,越苛刻。父母会打骂自己的孩子,但邻居叔叔阿姨不会,不仅不会打骂,还会大加表扬。为什么?因为苛刻的背后是高期待。所有的父母都期待子女成才,而有些叔叔阿姨只要哄你现在开心就好。
跟谁亲近、跟谁疏远又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是环境的动物,亲近谁就会被谁影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无论任何时代,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都是不二的信条,所以交朋友要慎重。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关系较远的人,有时容易产生“光环效应”,不明觉厉。又有句话叫“仆人眼里无英雄”,再大的英雄也是“人”,会吃喝拉撒、打嗝放屁。追星也一样,你追的那个“星”也是人,只是因为不够亲近,所以显得光芒万丈。
孔子曾批评一些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离得近了就肆无忌惮,离得远了就牢骚满腹。孩子,希望你不是这样的人,希望你记住:亲人是最重要的,好好珍惜!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