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银杏传奇

 昵称37581541 2023-01-23 发布于江苏

 

    如皋市九华镇赵园村境内的大银杏树,至今已有1300多年树龄。该树系雄性,树高28.7米,胸径7.8米,需六人方能合抱。近观此树,形如大榕,主干上部旁生十余巨枝,如同伞骨掀起巨大华盖;树冠直径35米,覆盖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其东、南两侧小河就是2000前的古长江夹江,在小河的对岸可以清楚地看到银杏树根相互交织,龙盘蛇缠,紧紧相拥如同几十个壮士挺着胸膛、挽着胳膊、顶着洪水江涛保护着大树;大树的主要根系皆朝西北方向而去。暴露在地面上的数十条树根,如同火山喷出的岩浆蜿蜒而行几十米。1800年前这里就是江岸,这棵银杏树就象巨人屹立在长江北岸上,滔滔古长江就成了大树脚下静静的小溪。

图片

      王者风范,笑傲中华

    据有关资料显示,赵园古银杏树。无论是树龄不是树胸径,当居山东省莒县古银杏树之后,为中华第二大银杏树。但山东银杏树为雌性,而如皋银杏树为雄性,自然界往往以雄称王。所以,如皋古银杏是中华第一树王也不足为怪了。

    树王很有灵性,说来也挺有趣味。1958年之前与树王同在赵园小学内同居的还有一棵雌性大银杏树,当地百姓称其为“王后”,是树王的结发妻子。“王后”比树王俊俏高挑,腰围合三人抱,大约4米多粗,比树王高,千百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和和美美。“王后”年年怀春,每到秋天果实累累。当地不少老年人都有当年在树下读书捡白果的美好回忆。1959年,当地政府为兴修水利,取其材为附近“卫星闸”作闸板。树王饱受亡妻之痛,一连折断三根直径1米多粗朝向雄树的支干。几年后,当地村民张有成去银杏之乡泰兴,推广九华黄芽菜生长技术,泰兴人因此慕名而来,每年阳春三月在此收购树王花粉。与此同时,泰兴人也带来了银杏树栽培技术以及银杏经济效益的信息,一度赵园村民砍杂对栽白果树蔚然成风,上世纪80年代赵园村通过树王飞花授粉面结果的银杏“佳丽逾三千”。其时村民有民谣:“姑娘来相亲,门前数银杏”。栽银杏树多的村民仅此一项年收入上万元。村民张长友老人感慨地说:“多栽一棵银杏树比多生一个儿子好”。如今村民们早年栽种的银杏树更有一大批“初长成人”,将为树王助兴,这可乐坏了树王,树王青春焕发。细心的村民不难发现如今的树王树干上长出许多新枝,开花也比往年多了。

图片

    千古传奇,演绎成神

    千百年来,树王周围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将此树尊为“圣树”“神树”。这主要缘于当地百姓千古传说。

    ----“神树”栽时,亘古洪荒,肆虐百姓。忽一日,一位神仙驾鹤而来,植此果树。这树迎风而长,四处伸展,根长到哪,洪水便退到哪,从此洪魔消退,百姓安居乐业。其说之源:250万年前如皋属地仍为茫茫大海,2000年前此地仍然是滚滚长江,魏晋时期,这里由于长江长期淤积渐成为长江北岸。初成的江岸不是很坚固,遇到长江洪水常有崩塌危险。自有此树,这块地没有因洪水塌陷,这是事实。树王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而在此树的西部十公里处的石庄江岸经常崩塌,最严重时百顷良田毁于一旦,所以当地居民引以为神,是它保护了江岸。所谓神仙鹤植灵树,说明此树是通过大鸟吐子落地自然发芽而生,这也是一种极不容易的事情,其中无不包涵着天时地利人和。

图片

    ----树根通到江南大户人家当门槛。传说,江南常熟清代皇帝老师翁同龢家,某日新增一道门槛,好生奇怪,经过仔细辩认,原来是银杏树根,可当地没有大银杏树,其根何来?经过查访认定是江北如皋赵园大银杏树的根,真玄!还有好几种说法,江南昆山沈万三家、江南苏州赵员外家当门槛……。其说之源有三:一是如皋本来就是江南,《如皋县志》记载:“如皋原为江南古陆一部,新生代第三纪沉没。”当地人不将自己看成江北人,其根通到附近居民家做门槛也不奇怪;其三,大树南侧就是长江,大树为岸,后来江岸线伴随着淤积南移,古长江在此只留下一条小河,这条小河为对岸人家做门槛也属于正常现象。

图片

    ----蛇妖色引良家少年。某个年辰,有条蛇妖幻作一年轻貌美女子,专门勾骗良家少年,受害者众。后来古银杏树神发怒,大显神威,使蛇妖现形.斩于树下,一时间,血流成河,腥味难闻,此地从此遂无妖孽,天地靖宁。其说之源:此树逾千年树干中空,其东、南侧是水道,树根裸露成壁,空穴就成了野兽藏身之处。过去最常见的一是大蟒蛇,二是野猫,二者互为天敌,为争地盘,你死我活,常决战于河边,自古两兵交战必有一伤,伤者血染其河。当地有许多百姓见过大蟒尾缠树枝,头垂河面戏水的壮观场面。这些野兽害人的事情不是事实,而伤及家畜,如鸡、鸭、小羊等常有发生。

图片

    ----赌鬼砍树树流血。好些年前,有个赌鬼打过这树的坏主意,谁料他一斧头下去,鲜红的血液从树上流出来,吓得赌鬼连忙噗咚一声跪下磕头,从此再没有人敢惹这棵银杏树一根毫毛。其说也有源:某年春天闹饥荒,村民粮草不济,一村民打起大树裸露树根的主意,砍了几枝树根回家作柴火,当他磨刀再欲前砍树时,举起刀砍了自己的头,头破血流。

图片

      人树友好,佳话频传

    有人说过:“没有大树的城市,不能算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大树的城市,不能算是文明城市”。难怪近几年直径3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价格是一路攀升。如皋花木经销商为卖给某大城市一棵直径40多厘米的银杏树价格高达45万元,许多城市在标榜文化文明时,不惜重金,亡羊补牢。大树标志着文化,大树象征着文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乡村,哪怕是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当我们打开互联网寻访千年古银杏时,这些千年古银杏不是生长在千年古刹,就是隐藏于深山老林。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有一棵1200年古银杏树,就树龄和树的大小,在赵园古银杏树面前当属小弟弟。精明的上海人将其封为“上海树王”、“绿地银杏王”。人们深深的理解上海人的自豪,在人口稠密、耕地稀少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让一棵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大树生存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如皋古银杏何以能存活至今,也有诸多人树友好的传奇佳话。据传800多年前,赵氏一统天下,苏州派赵员外到如皋为官,定居九华镇赵园村,世代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当地第一大姓(赵家园的来历)为了保护大树,赵氏家族建祠堂将大树圈其内,大树从此成为赵氏家族的共同财产,同时大树又是赵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任何个人不得侵犯,这一来就保住了大树几百年的平安。民国三年,南三区区长当地乡绅赵辉庭主张新学,将赵家祠堂改造为学堂--赵园小学。每到夏天,小朋友们在大树荫下坐在树根上读书。据说刚办学时条件简陋,同学们就将树根当桌凳,由于树根不太规则,当学桌有好有差,其中有18个位置较好,师生们戏称十八把交椅,在十八把交椅中还有最好的称为第一把交椅,每天上学谁去得早谁就能享受坐第一把交椅的快乐。学校的创办,又将大树圈进校园,在学校从中收益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大树。文革期间,高呼“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学生造反派带着汽油,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来到赵园村,欲将“神树”一把火烧干净,学校老师急忙上前求饶,并写了“是树不是神,是神害煞人”的标语贴在大树上,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附近村民放下农活举起钉耙、锄头、扁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村民们背靠大树,面朝造反派,拉开一幅与大树誓死同归,与造反派决战到底的架势,这种悲壮的场景僵持了一个多小时,造反派终因理屈词穷,甘作罢休,收兵而返。

图片

    大树如此壮观的美景,加之赋之以种种神奇色彩,顶礼膜拜者甚多。寒来暑往,年年岁岁,前来参观敬香者络绎不绝,从无知孩童到耄耋老人,为的是看一看长寿树,祈求消灾去病多福长寿。周边有许多人乳名取“银树”一字,这些人多是从小多磨难,因而在大树下烧香纪名,以求树神保佑。由于众多香客趋之敬香,1989年和1992年香客不慎,引起两次大火。众所皆知,大树空心,火苗因此四处乱窜,树干、树梢、树根到处冒烟,弄不清火源究竟在哪里,如皋消防队官兵使出浑身解数,无济于事。这可急坏了当地村民,村官赵本淦急中生智说:用棉絮浸水裹烂泥塞冒烟洞中。一时间村民们从家中捧来几十条棉絮,爬上树干阴塞冒烟洞口,村民们与烟火奋战三天三夜,终于战胜了火灾,随后村民们自发捐款在大树身旁盖起了敬香亭,并由大家出资选出代表常年看护大树,大树从此安然无恙。

图片

      传承文明,造福一方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百年来,大树受到当地百姓的呵护,同时大树下的百姓也享受到大树带来的福音,大树不仅是抗击江洪的勇士,师生读书的天然课堂,千家万户雌树授粉之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还保了一方平安。抗战时期大树南两千米处的姚家桥有日伪调堡,大树北下原是新四军活动地带,党领导下的人民地方武装在大树上搭起瞭望台,监视鬼子的动向,发现鬼子下乡扫荡随即敲钟,疏散百姓,并引导新四军狠狠打击敌人,一时间当地百姓又称大树为英雄树,这些不过是大树对当地人民的小恩小惠而已,更大报答应当是:凝聚人心,积淀文化,传承文明。

图片

    据说在民国之前,从赵家园走出了许多文武举人,清末状元张謇就有几个学友是赵家园人,现存有张謇为赵家园学友撰写门联实物作证。自从在大树下办新学之后,更是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的实业界企业家和著名学者有几十人之多。如军级干部沙铨、赵安金、任健等将军;国家导淮委员会主任、水利专家赵钟灵,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南通大学教授赵炎教授,著名教育家、南师大附中校长赵耀如等学者。在大树下卖小百货的赵本玉老人两个儿子一个是博士后,一个是博士,分别在上海、武汉从事科研工作。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2005 年高考如皋考生高分段一跃成为江苏第一,如皋有16名考生录取清华、北大。其中被清华录取的李振、陈军锋两名考生就是九华镇人,他们的家距大树仅一里路左右。

    为什么如皋人才辈出,为什么那里的百岁老人多,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个中的奥秘。认同共识的有四个字:民风淳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优良民风,源自久远,千年古银杏的传奇身世不就是最好的见证吗?

    (原载《南通日报》2006年3月25日)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