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总是向往繁华与热闹, 总觉得,只有站在人群中央, 才能感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时至今日,方才醒悟, 生活本就是场孤独的旅行。 一路前行,一路相逢, 聚散有时,自为常态。 我们能做的,不是去迁就、追逐, 而是学着与自己和解, 既能珍惜相遇,又能陶然独处。 那一夜,王维竹林静坐, 映着明月皎洁的清辉, 一人一琴,彼此相伴。 琴声松沉旷远,吟唱幽幽渺渺, 间歇处,只回声了了, 风动林间,竹叶轻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夜已深,万物已归于恬静, 只一轮明月悬挂高空。 人,借着琴音与高歌, 仿佛已达成与周围一切的互动, 仿佛与自然已融为一体, 彼此濡染,物我皆空。 此时,王维已步入晚年, 隐居于蓝田辋川,常独自一人, 却无限醉心于这份难得的清幽。 回想当年,高中过进士,就任过高官, 但又因下属牵连,惨遭贬谪。 才开始半官半隐,妻子却突然离去, 除了相守慈母,便是满身孤独。 当初被荣华美满簇拥的他,何曾想过, 原来人生注定要自己独步而行。 以前常常害怕孤独, 总觉得繁华绚烂便是幸福。 后来,被迫独自走了一段路, 震慑于黄河、泰山之威严, 感慨于长河落日之壮丽, 历安史之乱,劫后余生, 才发现,最美的风景,最安然的心, 原来都是在一个人的时候遇见的。 心中无一物,八风吹不动。 幽处静守,独自安放, 无喧嚣尘俗,无纠葛束缚。 可理清心中忧扰, 达拨开迷雾见月明的境界; 可定心凝神, 在心间修篱种菊,宁静且丰厚。 于独处中,给自己须臾空闲, 怀一颗清醒心, 察春去秋来,辨日新月异, 可凝神、可修心、亦可滋养性情, 也不罔岁月东流,时光消散。 林徽因曾说, “如果想衡量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强大, 就看他能不能一个人独处。” 独处时,依旧能够从容充实的人, 定然是了解自己的人, 于所求与不愿求都甚为明晰。 在我看来,最会独处的, 当属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孤傲、敏感、卓尔不群, 静静地生活,静静地离去, 极致孤独,却又极致地绽放。 自幼,张爱玲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父无情,动辄打骂,毫无半分怜惜; 母无爱,要求苛刻,从未温暖呵护。 本就漂泊无依,心中孤苦, 此后,又遇人不淑,被胡兰成伤害。 只在独处时,才可以远离纷扰, 唯有片叶不沾身,才最是安心。 晚年的她,远渡美国, 不见过往,离群索居。 独处,是她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独处,也是她维护自由最高傲的姿态。 卸下伪装,享受独处, 学着接纳自己,与自己相处, 无须曲意逢迎,断绝对外界的依赖。 之后,才发现自己亦可包罗万象, 独自一人,也有千千万万种可能。 木心19岁时,曾借口养病, 冒着冬日严寒,带着两箱书躲进深山。 山中寂静肃杀,生活冷清简朴, 山民皆不懂这富家公子因何自找苦吃。 可别人眼中的孤寂清冷, 却是木心心中最妙的存在。 在那里,他终日读书写字, 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日子。 待到冬日过去,他便带着几本书稿归来了。 他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 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他总是那样精致优雅,神气十足, 辛勤地搭建着自己的艺术世界, 听莫扎特、画画、写诗、讲文学, 即便坐牢、受苦,一生亦不曾停歇。 独享人生,也十分圆满, 没有落寞,只有一个人的风风火火。 杨绛先生曾说: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 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人生究竟要活成什么样, 终究还是要由自己说了算。 独处,可以是一种孤独, 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清欢。 所谓“闭门即是深山”, 一颗清醒而坚定的心, 才是惬意生活真正的来源。 给自己留些时间, 用宁静拂去所有浮华, 观本心,得清心,持真心, 无畏万象之纷扰, 用最自在的方式, 享最难得的年华。 愿每个不愿辜负时光的人, 都能在平淡的日子中起舞, 在独处中,得心之所属, 在生活中,自由而烂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