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镌古今,一币话千年。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文物推荐官,今天我们来聊聊清朝的喜敦五大样币的前世今生。” 永银钱币博物馆馆藏——广东反版七三样币 戳下图查看详情 ![]() 晚清末年,在机制银币兴起之初,以吉林省为代表的部分省份开始设置机器局,但由于铸造成本低、模具易损、机械不合适等诸多原因,皆宣告失败。 随后,张之洞开始筹办钱局,吸取吉林等省失败因果,精挑铸币模具和样币生产厂。在中国驻英公使刘瑞芬的推荐下,张之洞开始调查英国造币机器价格、购置手续和造币技术,并从英国伯明翰,拉尔夫·喜敦父子造币有限公司引进全套机器设备,包括聘用四名英国工程师。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银币”的出现,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浇灌铸币的工艺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机制币铸币的开始。 ![]() 第一章:天朝上国洋银肆虐·两广总督独对危局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持续两年的中法战争以清政府的软弱示和告终,原本有利的战争形势付之一炬,清廷被迫出让越南保护权,致使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 中国西南门户就此大开,法国势力长驱直入,一时之间,中国各省各地的交易市场,外银充斥,五花八门,尤以广东、福建一带流通甚广。 ![]() ▲晚清港口 彼时的国内,铜钱之外,银锭依然盛行,偌大的中国,竟然找不出一枚带有中文字的钱币,任凭外银大量涌入,无疑是在将中国财富一点点拱手相让。 于是朝堂之上,抵制洋钱的呼声越来越响,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所辖区域洋灾最为严重,因而愤然请奏,向清政府主张自铸大清银元。 ![]() ▲张之洞 然而,清政府对于张之洞最初的铸币请求,并未给予回应,情急之下,张之洞只好以铸造铜钱解决流通不足为由,先向清政府提出购买铸币机器。值此时局所逼,朝野困惑之际,清政府权衡利弊,终于同意。 光绪十三年,张之洞一边与英国喜敦铸币厂签订机器定购和代铸样币合约,一边又以各种利害为由,多次向清廷奏请铸造银元。反复奏请之下,清政府终算应允。 ![]() ▲19世纪末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 可以说,在广东造铸币初期,张之洞是冒着对抗朝廷的罪名,私下进行铸币准备,所幸一切顺遂,广东钱局的创办,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浇灌铸币的工艺历史,就此拉开了光绪元宝登上历史舞台的崭新序幕。 而正当众人以为,两广货币市场将要开启经济稳定新局面时,张之洞的一个主观决定,却使万事俱备的银元铸造,另生端倪。 ![]() 第二章:匠心铸币尽善尽美·无心插柳新币绝迹 当时的货币市场外银泛滥、短期难退,心急如张之洞,竟亲自在各大市场奔波考察,随后发现,外银虽然轻便,但含银量极低,因而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颇有悬殊。 于是凭着其一己判断,向朝廷主张,新银元的重量应增加1.5分,达到库平七钱三分。但是没想到,正是这个看似极为慎重的决定,却最终导致初次铸币以失败告终。 ![]() ▲广东钱局素描图 作为英国喜敦厂为中国铸造的首枚样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反版银币样币”无论是币面设计还是铸造工艺,都出自顶级高手。 首批光绪元宝样币四种面值共计10枚,堪称尽善尽美。 ![]() ▲广东钱局总图 其正面中心为“光绪元宝”四字,外边环绕一圈英文,背面中间为蟠龙,上为“广东省造”,下为面值“库平七钱三分”,因币面英文安排的方式与日后我国各省所铸形成的标准形制相反,故后世钱币学家以“反版”称之。 光绪十五年,首批光绪银元陆续进入市面流通后,却奇葩地引发了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收藏热潮,至今看来都匪夷所思! ![]() ▲广东反版七三 市场上因其含银量高,图案设计和制作过于精美,竟有许多人舍不得拿出来流通,有的甚至直接熔毁作为银子囤藏。 于是,原本就寥寥发行的光绪元宝,在流通之初,就被抢得市面罕见,就连当时的古玩市场,也呈现一片奇货可居之貌。 参考资料: 《广东龙洋与张之洞之故事》,戴志强、沈逸林;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学会 《清朝支配与货币政策——清代前期制钱供给政策的演进》,上田裕之、郭珊玲、赵士第——永银钱币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