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湖生 | 西双版纳傣族的佛寺建筑

 新用户27853117 2023-01-23 发布于北京

1959年初,因为调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住宅情况,曾去红河、元江、思茅、西双版纳及澜沧、西盟等地作为时约月余的旅行。其中在西双版纳地区,仅停留七天,所到地方,不过景洪(即允景洪、旧名车里)、勐海(旧名佛海)、勐罕(橄榄坝)三处及其附近一些村寨。见闻极有限,谈不上调查研究。但感到傣族的佛寺建筑艺术有一定造诣和独特风格,值得介绍,故将一鳞半爪的记录粗加整理,供读者参考。

傣族,分布在云南西南边疆一带,有两个主耍的聚居区:一为德宏地区(以潞西即芒市为中心);另一即西双版纳地区(以景洪为中心)。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与缅甸及老挝接界,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也与之相近。历史上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儿童到了七八岁便要入寺做和尚,二十岁左右还俗。若升到大佛爷地位,便成为终身宗教职业者了。在过去,人民每年用于赕(供献)佛的负担占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十至二十,或更多。每一村寨差不多都有佛寺;也有两三个相邻的小村寨共一佛寺的。寺的规模大小,颇不一致,视各寨的富庶与否,而有所差别。建造佛寺的费用是由各寨人民赕佛捐助而来。一座佛寺的建成,往往经历了十余年,甚至更久。在傣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佛教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据说,约在十三世纪,首领叭真统一各部落,在西双版纳一带建立勐仂国,国都就在景兰(即今之景洪),在那里曾建造了不少的寺塔。以后,就衰落了。近二、三百年内建造起来的佛寺,往往就在以往留有塔址的地方建造。现存的佛寺建筑,则大抵为近一、二百年以内所建。凡有寺,必有塔,不过有的塔已毁而未重建,只存基址。
在西双版纳规境内的建筑,除了过去的统治者——宣慰所住的宣慰府(傣语“霍罕姆”)以外,建筑规模宏伟、质量较高、艺术加工较多的,就是佛寺建筑。一般村寨民居,皆朴素简单,为竹木桔构,用草顶或小红瓦顶的干阑式住宅。相映之下,佛寺就显得特别突出。可以说,佛寺建筑集中地表现了傣族人民建筑艺术的成就。
傣族村寨的佛寺(西双版纳傣语称:“袜”,当地汉语称“缅寺”),其位置常和居住地段有一定的间隔距离,耸立于村寨旁较高的山坡或高岗上,或在邻近的林间空地;临近道路,是村寨中形势最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佛寺的周围,有茂密粗壮的风景树(大青树等),不允许樵采。高耸的黄色屋顶和塔尖出于绿树丛中。远远望去,往往未见村寨,先见寺塔,如同标识一般。
一座佛寺一般包括:佛殿、塔、僧舍三个部分,井且通常用矮垣包绕。入口处设有寺门,门内有长廊通向佛殿。位于高岗上的佛寺,入口则为由山脚至岗顶平坦处的砖石阶道,阶道两侧,也有阶梯形的短垣(如图1勐遮景真佛寺);有的阶道上并复有错落相接的廊檐(如图2勐海曼垒佛寺。傣语“曼”意即:“村寨”,“xx曼”即“xx村”之意)。
图片

图1 勐遮景真佛寺

图片

图2 勐海曼垒佛寺

所有佛寺的佛殿有一个共同点,即平面为东西方向的纵长方形(图3)。佛像位于殿的西端而面向东。故殿的主要入口常在东端或南侧。由寺门引至佛殿的长廊即从此主要入口处开始。僧舍在殿的后方西北侧一带。塔的位置则不一定,在殿的四周皆有可能,而视地势的适当与否以及由远处能否见到而定。故塔一般在殿的前方(东,东北,东南);但也有在殿的背后,例如宣慰街大佛寺的塔即在殿后。因为此处在半山腰,能俯视澜沧江及景洪坝子,视野极为开阔;从远处视此塔,也极为明显突出。

图片

图3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平面示意图

佛寺的平面布置情况,可以勐海佛寺为例(图4)。此寺有院两重。外院为广场,入口在南,院内大树成荫,有马棚,有赕佛时用的木架。第二重院偏西北,略为方形,入口在院南侧偏东,是寺本身所在(图5)。入寺门有直廊通佛殿。殿为“重檐歇山”型(但构造不同,详后)。东西纵深八间,阔四间,主门在南侧偏东,此外北面及西南各有门通僧舍。殿内佛像位于深第七间正中,面东。殿后西面及北面有僧舍两处,内分大小间,供各级僧侣居住。佛事所用物件的储存、房舍炊事、僧侣日常诵经和休息(通常围绕一个火塘)都在此处。殿的东北方有两座小殿:其东为大佛爷(“祜巴”)诵经处,傣语叫“拍沙特”(图6),西为堆放破损不用的旧经书处(图7)。大殿东有两座小塔。一般寺院只有一塔,但此寺解放后重修了一座已圯的古塔,所以遂成两塔井立。

图片

图4 勐海佛寺平面示意图

图片

图5 勐海佛寺外景

图片

图6 勐海佛寺拍沙特

图片

图7 勐海佛寺藏经堂

各寺的平面布置虽然灵活不同,但佛殿纵深东向,入口在前方,僧舍在后方则均一致。惟有一个例外,即勐罕曼廷佛寺(图3之1)。此寺短垣方整,寺内只有一大殿及一大塔。殿西向,井且不是纵长而是横长十一间。佛象居正中一间,面西,直对大塔。入口也在西垣,不在轴线上而对称地分设两端。此寺的塔约高20米,为我在西双版纳所见最大的一座塔。殿四周无门窗,只有矮槛墙,完全敞开,院内亦无僧舍。询问当地居民,知此寺专为赕佛行礼用,所以没有僧侣居住。但不明何以违反常例而面向西。
佛寺中主要的建筑是佛殿,其型式则大同小异。在砖台基上立木构的殿身,木构粱架的结构方式和内陆汉族所用相仿,但屋顶型式却较特殊。屋顶梁架的举架颇陡,屋面也微作曲面。屋顶为两坡,由分离的三段或五段屋顶相叠组成,中央最高,对称地向两端递降,每段降低一博缝厚度。因此,外观似由两重或三重屋顶相叠而成。两际山面屋檐下加引檐,类如“歇山”,又有下檐占一间深,形成重檐(若又附加围廊则成三重檐)。下檐也分段,如上檐,只是两端转折为四坡顶。这种层叠的屋顶,是傣族佛寺最显著的外型特色。
以勐海佛寺佛殿为例(图8):此寺佛殿深八间,阔四间。除外围周转一间深度为下檐范围外,中央深六间阔两周为上檐屋顶范围。正脊长六间,又分作五段:正中两间相连最高,向外依次每一间降低一博缝厚度(约40-50厘米),共为五段。中央各间梁架构造相同,惟柱高递减。
图片

图8 勐海佛寺剖面图

此寺与勐遮景真两寺,柱梁间有雀替挂落之类,他处则无。据说此寺是景谷(普洱西北)的“旱傣”族工匠所建。那一带傣族与汉族接触较多,故雀替挂落等可能即受汉族技术手法的影响。除此之外,则纯属傣族固有的手法。柱下有复盆形石础,粗加雕琢并有花纹。台基上表面,即室内的地面,墁以石灰,其表面再涂上漆(或树脂?)。故地面坚硬平整而光洁。这是因为习俗入寺的人必须脱鞋的缘故。台基的外轮廓作线脚,如须弥座,用石灰塑成。但与汉族寺庙殿宇的须弥座形式有别。
屋瓦用长方形小瓦,瓦尾带沟,相叠挂于瓦条上。瓦表面有淡黄色釉质,可以算作琉璃瓦,但瓦坯土质不够细密,釉质较易剥脱,故较近期的佛寺屋面璨烂闪光,而较久的屋面则灰黯。上下檐的边缘和戗脊用火焰形的瓦饰,至尽端处则为一昂首矫健的兽形瓦饰,此兽塑形甚佳。正脊各段屋顶正中(或仅中央一段)则为一特别高大的塔形瓦饰,金光闪烁,如若镏金。正脊的火焰状瓦及兽形端瓦形式较垂脊戗脊为多。凡脊瓦质地似较屋面瓦为佳,釉面不易剥落。屋面上边两隅及中央塔形瓦饰下,用石灰塑卷叶纹图案。各种瓦饰也是在小挂瓦面上另铺石灰底层后嵌上去的,井不直接与屋顶构架相联系。博缝板值檩端处,也有琉璃圆钱作为装饰。这些瓦饰具有民族特点,艺术效果也很好,增强了佛寺外型的华美气氛而使人感到它的地位尊崇。
佛殿外墙面及台基均为白色。在门框、窗框及砖垛处有线脚。取得了明暗对此的效果而使墙面有节奏变化的感觉。远望白色的墙面极为鲜明触目。但有些寺的佛殿的檐下阴影处,常画有宗教故事的壁画。在垩粉底上,用土红、蓝、绿、黄和黑色的线条勾勒,构图很自由。
图片

图9 勐海曼贺佛寺壁画及门框线

图片

图10 勐海曼档佛寺壁画

但往往有一边框,使之在墙面上的范围整齐划一。在壁画的上下,也有附加带状的彩色图案花纹。例如:勐海曼贺佛寺(图9)及曼档佛寺(图10)。

佛殿内部的墙面、柱的下部、梁枋等部分往往为暗红色。在暗红的底色上绘金色图案,称为“金水”。除金、红二色外,无其他色彩装饰。“金水”是由人民赕佛时陆续捐献添补而成。往往佛寺已经建成,而“金水”却延续了十几年未完。有的寺则没有“金水”。大概这一部分所需的费用,也相当可观。它的构图,往往是重复的塔、亭、藤蔓、花卉及点线组成的图案,规律精确,似为使用一种镂孔模板重复模印而成(图11、图12)。在室外屋檐下的木构部分,如山花板及梁柱露头处也施有“金水”。

图片

图11 勐海佛寺大殿内墙面金水

图片

图12 勐罕曼苏曼佛寺柱枋金水

佛殿周围砌砖墙,仅留小窗洞。屋檐深远,距地甚低。因此殿内光线黯淡,只有从小窗、门口及屋顶错落相接的缝隙等处透入光线,而由地面反光。所以殿内愈高愈暗。加以色调沉重,真是昏昧不明。从入口向西尽端深处,有金光闪耀的大佛坐像隐约于旗幡披挂缨络之间,构成严肃神秘的气氛,从宗教活动的耍求而言,其手法相当成功。
值得特别提一下勐遮景真佛寺的“务苏”(也是一种经堂)。这座建筑,玲珑华丽,上有收束成锥形的多重屋檐,故有人误会是塔。它的平面为折角亚字形。有颇高的砖台基,上为木构,四周包绕砖墙。墙身上为圆形屋檐,再上为八组屋顶,四大(下为正东南西北四门)四小相间,重叠而曲线上收,共十一层。其顶为圆盘及刹杆。屋顶木构,是在井字布置的大木梁上立四柱斜交于顶尖处,由此四柱向四正向立短柱及梁架逐层内收,两两之间再搭斜梁立另四组屋顶,故外形相当复杂,其实构造仍是简单明了(图13)。此建筑造型美丽,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也是傣族人民建筑艺术水平的一个标志。
图片

图13 勐遮景真佛寺务苏剖面示意图

西双版纳地区佛寺的塔,一般体量不大,井且多为独塔。没有多座塔群组合成的宏伟壮丽的规模,有如德宏区瑞丽姐勒村的大金塔那样。各塔的外轮廓虽大体皆向上作尖锥体,但局部权衡和线脚层次颇有变化。从造型上说,它是成熟的,有相当久远的经验积累,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按我个人意见,不在汉族及藏族佛塔造型的水平之下。

塔身都是砖筑实心,外涂石灰表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折角亚字形、圆形,向上收束为锥状。塔由下而上分为三部分:塔基平台、塔身、塔刹(图14)。塔基一层或两层,平面正方形,侧边为须弥座式线脚或无;大塔的塔基有阶级可登。塔基四隅立蹲兽,各边列数个上端为苞状莲瓣的短柱。塔身平面为八角形或折边亚字形,由数层须弥座式线脚相叠而成。在第一层八角形以上或转换为圆形。塔身或有小龛。塔刹下部为一复钵状层,是由八角形或亚字形转为圆形的过渡。刹本身为喇叭状圆锥形,有环状线脚,最上为金属杆,有金属制成的环状幡幢一串(成单数;1个或3、5、7个之类),或缀有小铃;尖端为一焰状圆珠,或带小旗。

图片

图14 傣族佛塔造型示意图

小塔与中型塔见勐海寺及勐罕曼苏曼寺之例(图15、图16)。大塔如勐罕曼廷佛寺之例。此塔造型简洁而雄伟稳定,为我在西双版纳所见最好的一例(图17)。
图片

图15 勐海佛寺塔

图片

图16 勐罕曼苏曼佛寺塔

图片

图17 勐罕曼廷佛寺大塔

傣族人民的塑形艺术水平也颇高。佛殿内有大坐佛及赕佛时所供献的铜质或木质的小佛(图18)。这些佛像虽然发饰及耳饰有小的差异,有冠或无冠,但面容表情大体相仿。头身及四肢比例也约略相近,是否有一种类如搩指法的尺度比例规则,不得而知。但明显地这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本民族的传统风格,则可无疑。佛像的脸型与当地人民的种族特征相似,庄重带有微笑,与汉族、藏族的佛教塑像颇为异趣。在塔的台基的四隅及寺门、殿门阶道的两侧,常常塑立怪兽或龙,有麟有角,但胸侧有翼(图19)。据说,这些宗教故事壁画、图案、金水以及塑造的龙兽、佛像等等,往往即是本寨或附近寨内的能手,或者就是寺内的“佛爷”(当地称和尚做“佛爷”)所作。相袭传替,保持了一种固有的技能和特点。

图片

图18 宣慰街大佛寺内景

图片

图19 勐罕曼苏曼佛寺塑龙

其他如殿内佛象前的供桌,“典他曼”(赕佛寺佛爷打坐念佛的木龛),檐下用的斜撑以及门扇上,常加雕刻,或繁复华丽,或古拙简朴,均足以说明傣族细木工技术和雕刻艺术的成就。
西双版纳傣族的佛寺建筑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相当高的成就。以上的简单介绍,不仅不全面,而且可能有错误。据说最大的佛寺在勐笼,我没有来得及去,十分遗憾,其他遗漏的地方也很多。此文只为抛砖引玉而已。在参观时曾得到勐海佛寺和宜慰街佛寺祜巴的解说及当时在景洪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调查小组的指教,顺致谢意。
1961年10月7日
原载《文物》1962年第2期

采稿:徐咏怡

一校:王珣

二校:黄琬惠

编辑:潘兰琪

审核:安瑞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