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学习笔记81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3-01-23 发表于江苏
六十六难
【原文】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
“肺之原,出于太渊;”- 
《难经译文注解》:“医经上说: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在太渊;”
《黄帝八十一难经篡图句解》:“太渊在右手鱼际下,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肺之原,就是肺之俞。俞穴、原穴,“出于太渊”,因为五脏只有俞穴没有原穴,六腑才有原穴,但是呢(二者)都属原,都属于输送,(老师手指黑板上的图,从阴的俞到阳的原,详见《难经》学习笔记79,黑板截图)说,从这输送给它。
(老师手指,从阳的俞穴到阴的井穴,同上图)说,从这再输送给它。俞穴也具有原的功能,俞与原一样,但是为了与六腑里边的俞区别,(阳里的俞称为原)其实都是俞。
   真正的咱身体里有没有原穴呀?有。但这是身体里边这个经脉互相交通是在那儿呀?不知道。阴、阳或者经与经之间交通不是靠络脉吗?经络与脏腑之间交通是靠络脉吗?那络脉不是原穴,不是阳吗,也是,但是他告诉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告诉你人体里边就分出了这么多功能(井荥经俞合)具体在哪儿,别固执。穴位有,另外不谈穴位,就按功能来说,人体这个大环境里边也有五俞,但不叫穴。
    所说“肺之原,出于太渊”。肺属金是吧,金是收敛,收敛到那儿,收敛到水。水在那儿,金是在水之上吧。你从金往下边看,哎呦这么渊深啊,金是水上头,上部分,金是水的母。
    你看那个脾,脾为太阴,实际上是阴阳鱼的开始的那一点阴,而不是最黑的那一部分,开始的那一点。为什么叫太阴?没有它后边那一部分都不成立,所有它叫太阴,别看它小,功能大,XXXX。

“心之原,出于太陵”- 
《难经译文注解》:“心(实应称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原穴在大陵;
《难经集注》:“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此是心包络之原也。
《难经经释上下卷》:“按,大陵乃手厥阴心主之穴,而此为心之原者,何也?《灵.九针十二原》篇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灵.邪客》篇云,少阴独无腧何也?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此大陵所以为心之原也。
    其取神门则又有说,《邪客》篇云,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即此所谓兑骨也。然,此乃治病取穴之法,而兑骨并非少阴之原也。今乃以大陵为少阴之原,又以兑骨为少阴之原,心即少阴也,如此则少阴不但有腧,且有两腧矣,何弗深考也?
    心是指心包。大陵是什么呀?能生发万物,忠厚不张扬,但是气势很显,能护持精气,能积土成山。

“肝之原,出于太冲”- 
《难经译文注解》:“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在太冲。”
《古本难经阐注》:“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两寸。足厥阴所注。” 
    太冲是什么呀?肝是厥阴,厥阴是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它压制,控制少阳火,不让它过猛,不让它往上猛冲,不让它阳亢。太冲,太能使原气冲和啦,虽然冲但是和,这个冲是冲和的意思。能产生大的冲和,稳固的冲和,太冲。

“脾之原,出于太白”- 
《难经译文注解》“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在太白。”
《古本难经阐注》:“太白。在足大指后内侧横骨下。足太阴所注。”
 
    脾是什么呀?它能输入,能储,有精。收敛,白是什么呀?金的颜色。太白,它能使金发挥正常的功能。

“肾之原,出于太溪”- 
《难经译文注解》:“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太溪;”
《古本难经阐注》:“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肾是什么呀?肾主藏精。太溪,再大的溪流它也是溪,溪是什么呀?水再足,它流的也不像河那么大。肾精主藏,藏干什么呀?藏是为了输布,输布出来多少呢? 它象溪流,小溪那样,不能那么猛。肾精不能勉强硬往外调。不能强力入水,它的主要功能是藏,但能慢慢的输布出来。

“少阴之原,出于兑骨;”- 
《难经译文注解》:“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在掌后锐骨的神门;”
《难经经释上下卷》:“少阴,手少阴也。兑骨即神门穴,在掌后兑骨端陷中。”
《难经集注》:“前云心之原出于大陵者。是心胞络脉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络脉矣。真心不病。故无俞。今有原者,外经之病,不治内脏也。” 
    兑骨,是什么呀?神门穴。神之门,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两精相博谓之神。两精相博那个门由它来控制,心是什么呀?主输布又主敛藏,不能输布过旺,又能有所制约。
(笔记者附:“《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门是什么?咱们讲过命门吧,收摄不让它乱XXX。
(笔记者附:详见《难经》学习笔记51“命门是什么呢?又能输布,又能藏。藏就是肾,输布就是门。”)
“胆之原,出于丘墟”- 
《难经经释上下卷》:“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
《古本难经阐注》:“墟。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足少阳所过。”
 
     胆主决断,公正。丘墟,丘跟这个陵有点意思相近。

“胃之原,出于冲阳;”- 
《难经译文注解》:“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冲阳
《难经集注》:“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是也。
     阳气很足,多气多血,阳明很足。冲阳,要能冲出来。冲不出来的那是什么?最足的那个,冲不出来那个是太阳气。阳明之气必须升腾起来,阳明之气要最足,五脏之气皆以胃为本,必须让它生发,不能有所制约。正气要很足。
(《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三焦之原,出于阳池;”- 
《难经译文注解》:“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在阳池”
《难经集注》:“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是也。”
 
    三焦是什么呀?三焦是水道。阳,是阳气、疏通;池,是汇聚。池子阳气汇聚的地方,能保持住在里边运化。

“膀胱之原,出于京骨;”- 
《难经译文注解》:“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在京骨;
《皇帝八十一难经篡图句解》:“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京骨,就在这个脚外侧脚趾,大骨后,京骨能支撑身体。XXXXX。膀胱就是气化,气化就是下焦能支持中焦,上焦运化。

“大肠之原,出于合谷;”- 
《难经译文注解》:“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在合谷;”
《难经集注》:“在大指次指间虎口内。”
《古本难经阐注》:“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陷中。”
    合谷是什么呢?能把水谷精微合住,敛藏。

“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难经译文注解》:“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在腕骨。”
《古本难经阐注》:“手阳明所过,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灵枢.本输》“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就是手腕这个地方。
    这些(原穴的)名字,有的根据功能来取,有的根据位置来取名。不是说样样都能解释出来。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 
《难经译文注解》:“手足阴阳十二经都把腧穴作为原穴,是什么道理呢?” 
《难经经释上下卷》:“按,此又错中有错,《灵.本输》篇,五脏止有井荥俞经合,六腑则另有一原穴。然则五脏以腧为原,六腑则腧自腧,原则自原,皆字何著?
    至以腧为原之说,则本《灵.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则十二原之名,指藏不指腑,共十二穴,非谓十二经之原也。但其所指,太渊至太溪十穴,则即《灵.本输》篇所谓腧穴,盖五脏有腧无原。故曰以腧为原,岂可概之六腑乎?何其弗深考也,”

   告诉你,
“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篡图句解》:“三焦由此俞以通行气,亦於此俞以流止。
《难经译文注解》:“五脏各经脉的腧穴,是三焦之气所运行输播,也是气化活动出入流止的所在。 
《难经经释上下卷》:“十二经皆营卫为之流行,三焦者营卫之所出,营卫所留止之处。”

   三焦它在里边也走,它在里边走,入腑是里边往外,与外边的交通问题,这是在里边(藏),所以是俞。
   气在这儿留止,很容易在那儿留、停止,最容易产生寒邪,所有治病往往就是从俞穴开始。

    这是什么意思呢?下边
“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难经译文注解》:“三焦之气运行到的腧穴,为什么可称为原穴呢? ”
《难经经释上下卷》:“言何以三焦之所留即名为原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

《难经经释上下卷》:“ 言根本原气,分行诸经,故曰别使。”

《难经集注》:“丁曰。三焦者、是十二经根本。是生气之原也。为臣使之官。宣行荣卫。所以在阳经辄有其原也。

“主通行三气,”- 

《难经译文注释》:“三焦之气是原气的别支,主要有沟通和运行宗、营、卫三气的功能。

[词解] 三气:是指宗气、营气、卫气而言。也就是真气的统称。 

《难经经释上下卷》:“三焦有上中下三者之气也。”

“经历五脏六腑。”- (三焦,五脏六腑)它都走,三焦在五脏为腧,出来作为原,而在六腑里边也是俞,但是脏与腑交通多出一条通道,都是由三焦输送。

《皇帝八十一难篡图句解》:“上焦在心肺间,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肾,经历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什么意思呢?最后一句给你总结了,就是说,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只要是不通,不通总是在原穴(俞穴)这儿不通。只要是不通就是在俞穴这儿不通。所以在外边,讲俞穴的功能,主要是讲俞,所以有《俞穴学》吗,学针灸的有俞穴学(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什么起名叫俞穴学,不叫原穴学、合穴,呢?因为要想治病都要从俞穴来治疗。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叫俞穴,俞穴、原穴合称为俞穴。

* 运输原气,内外表里交通的地方的穴,叫俞穴。

“辄”这是什么意思呢?总是的意思。有一个成语,浅尝辄止,很浅的事务,刚有点涉及到,总是停止。还有什么呀?动辄得咎,只要一动你就犯错误。这是辄的意思。

   这个是“故所止辄为原”,只要是一停止不通,就是在原穴,在原穴那儿作文章。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穴是什么呀?就是原气经气输布出来的那个交通要道,那个门,那个口吗。就是说你要想治病必须用原气,原气不足经脉就不通,你要想让这人活,就得经脉通,经脉通就是要通过原穴调出精气来补充不足的地方;或者特别盛的地方,用它来疏导,使这些多余的气,疏导到合的地方,合是所藏的意思,所藏、所入。下肢,下下为合。合穴,足三里不就是合穴吗。呕呕的老是要吐,恶心,一扎足三里他就好了,这是什么?把逆气合下来了。

   你就记住了,没有原气了,什么好药,什么方法,绝活,都没有用。这个老医生能把这个病人救活,用什么猛药、什么方法,(病人)活过来了;西医又用什么激素药,(病人)活过来了,都是说明他原气还够,足以支撑这个生命,原气没有了,什么招都没用。
   这个人刚死,身体还热乎着呢,你用什么药,扎什么针,活不了。原气没有了,扎什么针,经脉也不会通了。因为什么?精没有了,精不会输布出来 给其它虚弱的经脉了。
   通过这个就告诉你了,十二经之根本,这不写着呢吗,经脉不通人就死。根本是什么?就是原气,原气没有,什么都好不了,所以让人保,就是保原气,推拿、按摩、练武什么的是为了精进稳气,而不是要伤原气。

   有的练功,练功呼吸法不讲。为什么呀?你不能瞎练呀,开始要生发,开始的时候要用功,吸气放松,呼气时候用力。把人迎,肾气调出来,来生发。生发起来身体的经脉差不多都通了,然后借着这个生机,吸气的时候用力,呼气的时候放松。这时候就发挥收敛收藏的功能,这才是气机。

    如果你上来老是这么横眉立目的练,开始可能气足一些,觉得精神头足,后边就越练越虚,因为它生发起来得收藏啊,你老生发那不就耗气了吗。这个原理在这,那么你练功,养生那些原理都是一样的。

    外边卖的那些道经,或者佛经什么的,这些个养生的方法,一律都是如此,生长收藏,先生长然后再收藏,两个步走,起码都有这两步。为什么?它起码顺应人体的功能,不顺应人体功能呢,这样那样瞎弄,XXXXXX(听不清楚)重阳又黄又瘦的。
    你把这个弄通了,过去修道的人都通中医,你说我现在想当和尚,学西医,没用,学中医,都是六味地黄,清热解毒也不行。所以必须学习经典,必须读懂医书,而不能读现代医书,必须明白原理,不是说我学医就能修道,必须明理,圣人的东西都是相通的。

   所以说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都要用原气去治病,治病就要调动原气,消耗原气。所以只要有病皆取其原,不是说皆取其原穴,不是说去扎这个原穴,扎这个原穴这些扎针,都是不盛不虚的情况下,我就这个经脉虚,我给你判断,就是这个胃经虚,是动则病,没有其它,那这个时候你就按井荥输经合,属于哪一类,扎这一条经就够了。扎这一条经相应的穴位,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就是用荥,补之就是合。有邪气就用经穴,这一经不足,扎原穴。把这个道理懂了,扎针道理也就懂了,扎针的道理懂了,分析病情也就懂了。因为这儿(老师手指黑板上的图,阴、阳),也有木火土金水,各种不同的功能,都在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