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幅常见主题的中国画,在他笔下呈现的是一种质朴,清雅,沉静的美学意蕴,恰似他当今生活图景的写照。其实,他一路走来,历经磨难中,生命本真的韧性生生不息之人生故事,让今人无法想象。 ![]() 书画家陈石 蜗居五平米的小屋,置一木板放东西,墙上一张纸,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跪在床上画画,三天没吃饭,奶奶说家里没吃的了。这个画画的小男孩就是昔日的他。 ![]() 春晴风暖 他的名字叫陈石,宛如故乡芬芳泥土中一个小小石头,纯粹憨厚,平平淡淡,只是他自幼爱画画,母亲就让他画,画,画! ![]() 不染尘 让母亲没有想到的是,1959年出生于陇南成县,原名孔宪勇的这个陈石长大后,在河西走廊东端丝绸之路要冲古凉州的大地上,演绎了他从平实中成就自我的独特艺术生涯。 ![]() 瑞安 如今的他,人称书画名家,号子裔斋主人。网络上称武威书画名家陈石,其作品以别样的精神境界和个性化风格进入观众视野。网友点赞:字画俱佳,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独特的色彩运用,画面清丽灵动,栩栩如生。他被誉为书画奇才,自成风景。 ![]() 仲夏夜之梦 其实陈石起先画版画,不久即改画国画,尤其擅长画花鸟,融合书法艺术,以诗词点缀。他的画,何以深受观众喜爱?在我看来,是他把眼前美轮美奂的大自然之景与内心对中国画的崇敬之情结合而成。从中可以窥见他对前辈大师们的敬仰及其技艺的领悟。 ![]() 紫气东来 同样的题材,同样是“花卉四条屏”,陈石却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美学价值追求。他那些充满山野奇趣的画面,因为散发着地理因素和地域文化的馨香而引人入胜。 ![]() 花之君子 他早期创作的版画《祁连晴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版画展;版画《五月祁连》入选北京民族文化宫丝绸之路版画艺术展,并被收藏。 ![]() 轻蔓柔藤 他在天水市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入选天水市举办的画展,参展者皆为教师和干部,唯有他,是个学生娃。 ![]() 冬荷 那么,是什么孕育了他的绘画天赋?又是什么滋养了他旺盛的艺术创造生命力? ![]() 看叶胜看花 陈石诞生在甘肃成县,那地方被誉为陇上江南,他的童年与真山真水,万物花开的山野林泉花鸟鱼虫相伴,使他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美的精灵。 ![]() 月影摇波 小时候他就读的乡村小学,在一个土台子上,他每天爬上土坎去念书,因为他美术课成绩出众,致使村里有些孩子出于嫉妒而无端打他。 ![]() 春晖 他只能忍受欺凌,踽踽独行,上学路上,来去都背着背斗拾柴草。 ![]() 香雪 母亲发现孩子有绘画天赋,就认真地鼓励:“我娃你画,画,画!” ![]() 心灯 买画画的纸要花钱呀!当时家境贫寒,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存状态下,窘迫无奈的母亲节衣缩食又四处借钱给儿子买了调色盒,当时有一种和宣纸性能差不多的叫贡川纸,价格低廉,一次就买了5刀,1刀6块钱,5刀纸500张,母亲说我娃你画,画,画! ![]() 阳春 生活的艰难无法阻止少年纯真的精神自由飞翔,唯有母爱的光辉成为照亮他前行的灯塔。他忍饥挨饿,奋发图强,一边上小学一边画画,从临摹连环画和照抄街头漫画,到参加美术组学画,进而为机关单位门口的墙报插图、装饰标题,他越画越好。他读小学五年级那年,一连几天跪在床上画画,没吃饭,也没上学。经老师查访,原来是他母亲遭诬陷被遣送回乡劳动,生产队让她义务劳动,不计工分,不给口粮。她多年上访奔波在外,家里三天两头没吃的。老师即发动班上每个同学拿点面和白菜救济。陈石自己拣垃圾挣几个钱买来煤球烧饭吃。 ![]() 风暖日初长 在那文革时期,欣赏花草树木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情调。陈石画画不成,就写字。他在街道水泥地面上写粉笔字,仿宋体。有一天,他在路旁刚刚写五个字:“听毛主席的话!”碰巧有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路过看见,一下子惊呼起来:“哎呀!这小娃,字写得这么好!”随即一挥手:“走!墙上刷标语去!” 兴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人家指使小娃在墙上写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陈石唰唰唰一写,连自已也看着好看。人家叫写啥,就写啥。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的字在甘肃省群星艺术节数以万计的作品中荣获书法金奖。 动荡岁月中,陈石随母亲颠沛流离,漂泊街头。有时母亲上访,住亲戚家,陈石就睡在长途汽车站的长椅上过夜。母亲为办一纸户口准迁证跑断腿也无果。陈石小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天水市一中上学,时至1976年夏,再过两个月,他就高中毕业了。不料厄运悄然降临,班主任通知他停学,原因是保卫部门清查黑人黑户,棒棒队(民兵)半夜砸开门,把他带到派出所,天亮了又放回来。因为报不上户口,成为黑人黑户,学校不敢留他。无奈中,多亏邻居陈阿姨的老父亲好心带他远走异乡,1976年4月6日,陈石随陈爷爷跨上西行的列车。他背着一个背斗,背斗里装着铺盖、面、菜。陈爷爷是个老知识分子,供职于天祝县文化馆。他说,为了让这个孩子高中毕个业,就说他是我家的孩子,可以在天祝县上学。陈爷爷的善举就是陈石这个姓氏的来历,原名孔宪勇改为陈石的原委何其辛酸。然而陈爷爷对他绘画才能的欣赏与鼓励,使他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在内心泛起波澜。 1976年5月23日,陈石参加武威地区举办的农民画创作学习班,画了两个民兵骑马背枪走过深山松林等两幅画,在群艺馆展出,好评如潮。 几十年后,提及曾经的那些荒诞而苦涩的往事,陈石只有一句话:一直处于动荡的年月,稀里糊涂过来了。 陈石说,上高中的时候,思谋着自己做个啥?我能写能画,当个老师好。结果老师没当成,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武威地区群艺馆工作,人称陈老师。 在群艺馆工作,他经常自带干粮三下乡,有几次吃不上饭,买面皮充饥。每去一个地方,乡政府拉绳子,摆桌子,至少一天写200多条幅,三天写1000多幅。他给农民写了万福字,分文不取。去古浪县土门镇,起先乡上不接待,一说是武威群艺馆的陈馆长来,就赶紧张罗:“羊宰了,酒摆上。”人群围在他的桌子前后,每次都是他最后一个撤离。有一农妇拿纸等候,等到天黑散场,她失望而归。陈石得知此事,心里很过意不去。他认为,自己的字挂在农民的堂屋里,是对他的“最高奖赏”。你一定要买他的画,那就:一方画,100元、300元、500元,拿走。 他选择绘画为终身追求,为了写生,为了体悟大自然的神韵,他曾孤单地跋涉于天堂寺、双龙沟、马牙雪山。1980年,他从石门河步行到天堂寺大通河畔灌木丛写生,夜宿藏族农民家。在那白云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所见山水花鸟自然之美,给他留下生动记忆。 2000年12月,他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他自己租房200平米,挂了个书院画的牌子,总算有个较大的画室和活动场所。这里是他才情飞翔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家什,竹花奇石,雅玩雕饰,他那一幅幅书画精品,便是弥漫着如此艺术氛围中酿造出来的。 他的《荷塘月色》获甘肃省第二届群星奖;《花鸟四条屏》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月晓风清》《紫藤》《荷》《紫气东来》等数十件作品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作品在《国画家》《书法》《甘肃日报》《甘肃画报》《甘肃书画》等报刋杂志发表。如今随着时代的潮流,其作品上传到网络与无数观众分享,这位被称为武威画家的陈石声名远播,然而,陈石没有豪言壮语,有的还是那句话:“我一辈子就爱画个画”。 他依然朴实无华,低调做人,平心静气画他的画,写他的字,就像他常写的条幅“长守素心',他的胸腔里跳动着一颗平常心,用武威人的话来说:陈石人缘好! 众所周知,陈石当过武威市地区群艺馆馆长,武威市书画院院长,武威市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武威市美协主席,政协武威市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常委。2019年退休。现为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甘肃省民盟画院副院长,武威市民盟画院院长。 但是在我看来,无论什么头衔,官职、证书、奖杯,什么“青藤门下”之类,就艺术家而言,还是要拿作品说话。回望陈石的人生旅途,他承受了多少委屈和艰辛,但因他对艺术信仰的坚守,终于踏平坎坷,修成正果。 母亲对他说:“人家夸一下,你就认为你能得很!谁培养的?”陈石说:“全是您培养的。” 小时候,母亲尊重儿子的爱好,含辛茹苦支持鼓励陈石画,画,画! 如今,母亲倾心于烧香拜佛,在西安受戒剃度,陈石尊重母亲的信仰与抉择,给母亲修了个佛堂“弥陀庵”,让老人家安心修行。母亲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心灵休息的地方。 2019年,陈石退休后,含饴弄孙,自由自在地写字绘画吟诗,生活的快乐又增加了几分。 想当年,陈石在群艺馆工作期间,有前辈好心帮他找对象,说是文化馆有个叫刘华的姑娘,高中毕业,他俩郎才女貌,很般配。当时的陈石,又黑又瘦又穷,月工资40.50元。但岳母看中他有本事,人品好。来家就挑水扫院子,很勤快。1983年,陈石与刘华五一订婚,八月结婚。从此,小陈不再孤单。平常人家,温馨草窝,其乐融融。可喜的是,他们的儿子继承父母艺术基因,以器乐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 一切都是命运的馈赠。 网络上陈石的名字总是和武威市连在一起,他对此引以为荣。因为他深深地爱着武威市这座曾经汉唐雄风吹拂过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饮誉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的地方。他17岁那年来到武威市,迄今已在这里度过46个寒暑。这片土地是他放牧青春的地方,是他修篱种菊的地方。 (以下图片为陈石书画作品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