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域天路”守望者:一个选择走一生

 茶境 2023-01-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不久前,

#八旬院士仍每天工作直到老伴没收电脑# 

这则消息上了热搜,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

因热爱而选择,

因责任而坚守的故事,感人至深。

提起吴天一,

很多人可能有些陌生,

但提起青藏铁路建设,

可谓家喻户晓。

20年前,

这条“雪域天路”建设时,

“高原反应”成了施工过程中猛烈的拦路虎。

这种因为建筑工人无法适应高海拔导致的症状,

轻则呼吸困难,重则危及生命。

而青藏铁路二期建设直至竣工,

都没有一个工人因为高原反应而死亡,

这个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医学奇迹缔造者,

就是热搜中的这位八旬老人:

吴天一。

作为我国高原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吴天一扎根高原,

从事医学研究已经60多年。

如今,

耄耋之年的他本可以安享晚年,

却依然每天潜心研究,

争分夺秒工作到深夜。

直到老伴催促,

强迫他关闭电脑,

吴天一才恋恋不舍得放下手头工作开始休息。

了解吴天一的一生,

你就会明白:

最好的人生,

不过是择一事,终一生。

图片

我是沙漠一棵草

1935年,一名男婴在新疆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伊斯玛义·赛里木江。9岁那年,男孩跟随父母到南京生活,为了适应汉俗,改名吴天一。

11岁那年,吴天一的命运悄然改变。

他不幸和父母失散,开始了孤苦伶仃、挨饿受冻的日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各地参军报名处人头攒动。

16岁的吴天一也想参军入伍,可他不符合条件。个头太小,年龄不够,怎么办?他想了想,决定试试能不能虚报年龄“蒙混过关”。

体检时,他被护士一眼识破,当即被怼一句:“走走走,这么小当什么兵啊!”

可吴天一没死心,他一再央求,一阵软磨硬泡之后,破例报上了名。

盼着参军入伍能够保家卫国,但遗憾的是,吴天一没能被派到朝鲜前线,而是被送到了中国医科大学先行学习。

命运的契机总是很奇妙,吴天一在这里,开始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行医之路。

图片

大学毕业后,吴天一被短暂派往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512部队工作。后来和妻子一起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了青海。

广袤的西北高原,沙漠瀚海,风沙漫天。那里海拔高,氧气少,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很多来到西北不久的建设者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心慌、胸闷、呼吸困难,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提前撤离,失望而归。

对这种折磨人的“高原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

作为内科医生,21岁的吴天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几天后,吴天一接诊的个病人,彻底改变了他一生。

病人是个退伍志愿军,因为缺氧严重呼吸困难,黄色的痰从鼻子里不停往外冒。

还不甘心地痛苦呻吟:“在朝鲜,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

吴天一很难过,作为医生不是本该救死扶伤吗?可面对曾经“共苦”的战友,他竟然没能力让他与自己“同甘”。

挫败感、无力感、伤痛感在心里复杂交织,吴天一决定:一定要探出“高原怪病”的底细。

左拉曾经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吴天一成为了高原沙漠里的一棵小草,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生长。

图片

“一个也不能落”

1978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高原病的机构——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成立,吴天一担任所长。

面对一片空白的研究,吴天一没有丝毫气馁。他转身就带着调查组,开始了走家串户普查采样的日子。

他要靠骑马走路,取得高原地区95%以上人口的血样作为研究样本。

路途遥远、人口稀薄、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处处都是让人知难而退的理由。

可吴天一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采样的原则——

一个也不能落。

图片

有一次,带队的大队书记试探着问他:“有个老阿奶在30里地以外,只有一个小女孩照顾她,要不要去?”

他斩钉截铁地说:“必须去!”

披星而去,戴月而归。吴天一往返60里地,才采到了这份看似普通却弥足珍贵的血样。

他花了12年走遍高原每个角落,硬是靠着骑马走路挨家走访,收集了10万分珍贵的血样。

靠着这些血样研究,吴天一开创性地发现世代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

卓越研究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吴天一在医学研究中的不懈付出,呕心沥血。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开工建设,十几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浩荡而来。

1000多公里的铁路,80%以上位于海拔4000米以,到处空气稀薄,低温缺氧。

身为高原医学的开拓者,吴天一怎能不知道,昆仑山下长眠了多少因为高原反应而失去生命的援助工人?

为此,他给每个工人发放了一份精心准备的高原医学防治手册。这本小册子,成了建筑工人在高原施工时的“生存宝典”。

不仅如此,铁路建设沿线还有17个制氧站和25个高压氧舱,都是吴天一给十几万名建筑工人提前上的“道道保险”。

竭力保全所有建设工人免遭高原病困扰的同时,吴天一自己的身体却遭到了严重的创伤。

图片

西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设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是吴天一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最后保障。

建成之初,面临毫无经验的首次人体试验,吴天一自告奋勇:

“我是设计师,我进!”

在舱内模拟从8000米降至5000米高度时,因为压力骤降,吴天一头痛欲裂,右侧耳膜不幸被打穿。

但吴天一用自己的健康,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在他的“保护”下,青藏铁路二期建设的5年中,十几万建筑工人没有一个因为高原病死亡。

在征服高原病的道路上,吴天一披荆斩棘,不懈努力。源于心底的责任,更源于他对高原医学研究事业的热爱。

图片

“青藏高原给了我一生”

做高原医学研究时,吴天一“一人能顶半边天”;可回到家里却是个妥妥的“不知道先生”。

夫人曾经开玩笑说:家里区区几十平米的房子,柴米油盐放在哪儿,吴天一一问三不知;但是只要你问起成千上万平方米的牧区,哪个乡哪个镇叫什么名字,海拔多高,吴天一倒背如流。

在吴天一心里,自11岁那年与父母失散后,偌大的青藏高原,已然成为他永远的“家”。

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收到了父母的消息。

他发表的一篇文章被远在大洋彼岸的妹妹看到,几经周折妹妹和父母联系到了吴天一。

这距离他们失散,已经过去了30 多年。

年迈的父母已经定居美国,他们思子心切,希望吴天一去美国工作与他们团圆,吴天一坚定地回绝了。

他在给父母的回信中写道:“这里(青藏高原)是我科研的根,甚至可以说是我生命的根。”

决定留在祖国的第二年,吴天一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片

于吴天一而言,对祖国和事业的热爱,从来不是一种潮流,而是深入骨髓的责任。

2010年玉树地震,71岁的吴天一第一时间就要求去前线。

领导担心吴老身体吃不消,没敢答应他的请求。

“玉树发生高原地震,我是从事高原医学的,我必须去!而且现在就走。”

撂下这句话,吴天一就出发了。

古稀之年的他带着十几名高原医学专家赶到灾区,一刻不停地讲解高原疾病的防治知识。在短短72小时内,就把3000多名重伤病人运出了灾区。

勇者逆行,人间大爱。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吴天一的女儿和外孙都留在雪域高原行医,和他一样,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那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有人盛赞吴天一:“一生给了青藏高原”,可他却摇摇头说,“是青藏高原给了我一生”。

悠悠寸草心,深深爱国情。

在青藏高原,他深深向下扎根,顽强向上生长。坚守奉献、笃行研究,传递着平凡而又伟大的力量。

图片

如今的吴天一,已经87岁了。

这些年,因为扎根青藏高原研究,他的身体创伤无数:

我的两个眼睛患有白内障,发生过多次车祸,断了14根骨头,心脏慢性缺氧装了起搏器,骨头里现在还有十几公分的钢板,但对于事业来说这些是必要的,没有牺牲哪有收获。

当被问及“人生有许多次偶然,是什么原因让您从一开始一个年轻的内科医生,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位学术泰斗”时。

吴天一的回答坚定有力:“一个选择走一生。”

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却是永恒的选择。

正如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写道:“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因为有无数吴天一这样默默坚守,甘于奉献的前辈,我们才有今天人间皆安的平静生活。

最好的人生,不过是择一事,终一生。

点个“在看”,愿你我也成为这样的人,记得初心,赢得始终。

作者 | 烟水清寒,以笔为梦,不负韶华。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